《鬼谷子中的說話智慧》

《鬼谷子中的說話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澀難懂,《鬼谷子中的說話智慧》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譯文及白話經典故事來詮釋當今社會你必學的謀略。鬼谷子,戰國時代楚國人,姓王名詡,曾隱居於鬼谷,故以此為號而人稱鬼谷子。鬼谷子是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古代遊說理論的創始人。讀者在短時間內輕鬆閱讀就可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享受,領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希望您通過《鬼谷子中的說話智慧》,能夠了解更多說話方面的技巧,讓你的道路越走越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鬼谷子》一書產生於戰國中期,在世事變化無常、人際關係極其複雜的戰國時期,它集縱橫家、兵家、陰陽家、道家等思想於一體。《鬼谷子》流傳至今,並無真跡,都是其弟子整理、編著流傳於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言辯謀略的技巧。《鬼谷子》作為中華第一“說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說服術。這套說服術既是縱橫家們進行遊說的理論武器,也是他們自己對遊說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鬼谷子》以“捭闔”為開篇,以縱橫之術為總起,多角度,多層次的詳盡闡述了言談技巧及遊說者自身的修養,體現了縱橫家的總體風貌,書中對遊說進行了全面的經驗總結,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目錄

第一章 捭闔第一
一、捭闔者,天地之道也
元昊巧用閉合術
蘇代獻計
二、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
利用水、火助攻
採用緩兵之策終報殺夫之仇
三、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王允巧施美人計
李允則三招固雄州
四、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魏徵找機會進諫太宗
商鞅巧用因問
五、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鮑叔直諫齊桓公
程嬰救孤
六、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
馬熹的連環捭闔術
范雎智當宰相
第二章 反應第二
一、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
以反應術刺探敵情
陳平奇計退匈奴
二、因其言,聽其辭
合縱約成
張儀以連橫對合縱
林則徐設計籌款
三、牧之不審,得情不明
魏國虛與實取
景公伐魯
四、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小白推己及人終繼君位
劉邦列土封韓彭一統天下
朱元璋亡漢之戰
第三章 內楗第三
一、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
劉邦問計,韓信獻策
遊說破齊國,修書退秦軍
二、得其情,乃制其術
龐統巧獻連環計
英雄難過美人關
三、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鄒忌諷齊王納諫
陳平巧辯反升官
第四章 抵巇第四
一、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劉邦封侯平眾怒
貂勃巧保田單
二、蛾始有朕,可抵而塞
玄武門事變
自知之明很重要
三、事之危也,聖人知之
何無忌將計就計
李牧之
外示南討,意在謀遷
四、諸侯相抵,不可勝數
現代戰爭中的抵巇術
慾壑難填計抵災隙
五、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齊貌辨巧解芥蒂
兩次轉機,抵峨於前
第五章 飛箝第五
一、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
韓信巧借洪水
燕昭尊隗
二、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
晏子巧救養馬人
張儀借盤纏
三、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諸葛亮激孫權
貌醜有良謀,無鹽說齊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六章 忤合第六
一、趨合倍反,計有適合
蘇秦設計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二、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周郎的反問計
小兒巧言救百姓
審時度勢投靠明主
三、忤合之道,必自度材能知睿
孟子辯才,推行主張
連環背向之計
明正暗奇假以蒙敵
第七章 揣篇第七
一、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
眼睛睜大一些
處亂不驚得脫身
該糊塗時就糊塗
二、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
劉備韜晦謀天下
中堂誤惱楊巴巧脫身
未出茅廬,三分天下
第八章 摩篇第八
一、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
諸葛亮的反釣計
以鼓為餌活捉敵酋
運糧車中藏奇兵
善用忍術,以求存也
二、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
唐玄宗剷除太平
摩到人心
第九章 權篇第九
一、說之者,說之也
黃歇巧舌如簧
處變不驚劉坦笑談除內奸
才高遭忌的解縉
二、眾口鑠金,言有曲故
趨利避害說合縱
韓非遭妒
合縱抗秦孟嘗君廣借兵
三、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
馮諼智助孟嘗君
謹慎開口,言多必失
東方朔巧得升遷
朱已諫魏王
四、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晉獻公借道滅虞
王允的怯懦無骨
第十章 謀篇第十
一、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
矯飾不好聲色
游騰使楚
盡心輔佐,冷靜處世
知其難而退
二、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
趙累獻計
馮且巧除奸臣
虎牢之戰
鄭袖的掩鼻計
三、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
楊暄御前巧揭奸
韓信暗渡陳倉計
下邑奇謀,畫箸阻封
審時度勢
第十一章 決篇第十一
一、決情定疑,萬事之機
善於養晦,隨機應變
田單離間燕樂毅
瞞天過海穩定大局
第十二章 符言第十二
一、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
馬謖失街亭
元禎設宴威震南蠻
二、用賞貴信,用刑貴正
晏子論踴貴履賤
蘇秦妙語化干戈

前言

鬼谷子,戰國時代楚國人,姓王名詡,曾隱居於鬼谷,故以此為號而人稱鬼谷子。鬼谷子是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古代遊說理論的創始人。
《鬼谷子》一書產生於戰國中期,在世事變化無常、人際關係極其複雜的戰國時期,它集縱橫家、兵家、陰陽家、道家等思想於一體。《鬼谷子》流傳至今,並無真跡,都是其弟子整理、編著流傳於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言辯謀略的技巧。
《鬼谷子》作為中華第一“說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說服術。這套說服術既是縱橫家們進行遊說的理論武器,又包括他們自己對遊說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雄辯折人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成為戰國時期的一種風尚。
《鬼谷子》以“捭闔”為開篇,以縱橫之術為總起,多角度,多層次的詳盡闡述了言談技巧及遊說者自身的修養,體現了縱橫家的總體風貌,書中對遊說進行了全面的經驗總結,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鬼谷子》原文生澀難懂,本書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譯文及白話經典故事來詮釋當今社會你必學的謀略。讀者在短時間內輕鬆閱讀就可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享受,領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希望您通過本書,能夠了解更多說話方面的技巧,讓你的道路越走越寬。

精彩書摘

四、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
【經典釋疑】
開啟和閉合是事物運行的總的原則,也是遊說變化的依據,一定要事先觀察他們的變化。口是心靈的門戶,心是靈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維、智慧、謀略,都要通過這個門戶來表露,所以要通過開啟與閉合之術來把握和控制。
【智慧解析】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系焉。”遊說之士要運用捭闔之術,製造陰陽氣氛,變動遊說對象的陰陽觀念,使他的陰陽觀念,即對事物的正錯、優劣的看法與我們相同。要達到這些目的,在進行遊說工作時,就必須先區別遊說對象人格的陰陽屬性,然後用陰陽之言去開閉他的情懷。具體步驟是,將所要遊說的人物依照其性格、地位、愛好等,劃分為“陰”、“陽”兩類。如富貴者為“陽”貧賤者為“陰”;開朗進取者為“陽”,沉鬱消極者為“陰”;品性賢、智、勇、仁義者為陽,品性不肖、愚、怯、不仁義說。
經典案例
魏徵找機會進諫太宗
開合之術用之於遊說上層決策者時,要把握良機。。
唐太宗是一個善於聽取臣僚意見的開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漸漸生出驕傲情緒,身為諫議大夫的魏徵很想找個機會對太宗指出這個問題。
貞觀十二年的一天,唐太宗為皇孫誕生宴請群臣。席間,太宗高興地說道:“貞觀之前,隨我奪取天下,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以來,幫我糾正各種謬誤,是魏徵的功勞。”遂叫人取來兩把漂亮的佩刀,賜給房玄齡和魏徵。房玄齡爽快地接了過來,魏徵卻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說:“臣實受之有愧!”太宗很奇怪,問道:“此話怎講?”魏徵說:“近些年來,政事已不大如貞觀之初,說明我並沒有盡到糾正各種謬誤之責,所以受之有愧!”太宗非常詫異,問道:“難道我的政事不如過去嗎?”魏徵見皇上這么發問,便說:“陛下權威比貞觀初年是高了,但人心悅服則不如過去。”太宗不解地問:“何以見得呢?”魏徵答道:“陛下過去總擔心國家,所以政績越來越好;現在則以為治好了,心安理得,所以說不如過去。”太宗說:“我現在所作的,還是過去那一些,你怎么說不同了呢?”魏徵回答說:“貞觀年初,陛下唯恐群臣不提意見,常鼓勵大家,遇到有人進諫,能愉快地接受;這一二年來,雖然接受一些意見,可是心裡總覺得不舒服。”太宗聽了有點吃驚,忙問:“你有什麼根據嗎?”魏徵順勢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判元律師死罪。大臣孫伏伽進諫,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意見,並把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的園子賞給他。有人說賞得太厚了,您說:‘即位以來,還沒有人向我提過意見,孫伏伽是第一個,所以得厚厚地獎賞他。’這是您主動引導人們進諫。”接著說:“前不久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嚴重地剝削老百姓,婦女流行高髻是宮中傳出來的。”陛下狠狠地說:‘這人是想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取一文錢,宮女都沒有頭髮,才心滿意足呢!’並想以誹謗罪懲辦皇甫德參,只是因為臣當時苦苦勸說:‘自古臣子上書,若不激烈直率,就引不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率就近於毀謗’,陛下才沒有治罪於皇甫德參。這就是勉強接受意見了。”
唐太宗因為喜得孫兒,興致非常好,所以聽了魏徵的長篇大論之後,不但沒有惱怒,反而拍掌大笑說:“我要把你剛才所說的抄錄在屋中的屏障上,早晚閱讀,提醒自己,並要史官寫入歷史中。”
魏徵批評太宗,是趁太宗高興和發問時候,這是使皇帝接受動諫的最佳時機。他抓住這個機會,大膽地向皇帝進諫,使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諍言。
商鞅巧用因問
商鞅,衛國人,又叫衛鞅。他年輕時胸懷大志,智謀超群,先在衛國謀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國,又不被重用。後來,秦孝公誠招天下各國賢能之士,衛鞅聞訊,遂棄魏投奔秦國。他向秦孝公論說富國強兵、變法革新的道理,孝公聽了十分高興,拜他為丞相,並通令群臣:“今後國政都要遵從衛鞅的指示去辦,誰敢違抗,就是違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辦罪!”衛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採取吳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於民、施行變法。數年後,舉國大變,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庫充足,百姓勇於公戰,不願私鬥。秦國富庶天下,秦孝公決定興師伐魏,取回商於之地。這時,魏惠王才後悔當初沒有聽相國公叔之言,活活把一個大人才衛鞅丟失了。
公元前353年,齊、魏兩國交戰,魏師大敗。衛鞅聞訊後認為伐魏取商的機會到了,便對秦孝公說:“現魏國大敗於齊國,我們可趁機伐之,即可逼其東遷,又可據我山河之固,向東爭取各諸侯。到那時,秦國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衛鞅為大將,率兵伐魏。秦軍從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出發,直奔魏國,大兵壓境嚇壞了魏惠王。這時,公子卯挺身而出,說:“我曾和衛鞅是朋友,臣願領兵前去迎敵,先講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里糊塗就答應了。
衛鞅得知舊友公子卯領兵前來迎戰,就給他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我們曾經是好朋友,親如手足。雖然現在各事其主,各為兩國之將,但我仍不忍心大動干戈,互相殘殺。我想與你講和,相會於玉泉山,樂飲而罷,如同管、鮑之誼。你若肯答應,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說:“正合我意!我倆真是不謀而合呀!”誰知,他高興得太早了,他還真以為衛鞅只帶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飲酒呢!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衛鞅見公子卯中計而來,身邊除少數人外,並無重兵,十分高興,便與他開懷暢飲。正歡宴時,忽聽一聲炮響,衛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將其押上囚車,送回秦國。同時,將那些隨從釋放,賜酒壓驚,讓他們戴罪立功。然後,衛鞅親率大軍衝進魏軍營地,俘虜魏軍大將。接著,揮師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後大驚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衛鞅說:“若要我退兵,除非將西河之地(即商於之地)盡割於秦國才行。”來人應允,回去即如實報告,魏惠王無奈,只得忍痛割地,將西河地圖獻給衛鞅。衛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國臣民的交口稱讚。秦孝公為嘉獎衛鞅的功績,封他為列侯,將所取商於之地分給他,號商君,人們又稱衛鞅為商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