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童道明著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27094
頁碼:2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1-1
印刷時間:2008-1-1
字數:230000
商品標識:20162407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學人寫的將中國文學和俄國文學打通的讀書隨筆。意在探索俄羅斯文學的人文精神。見解獨到,行文自然幽默,恬淡中充溢著激情,帶著一份情感和您一起“閱讀俄羅斯”。
作者簡介
童道明,1937年生於江蘇省楊合鎮(今張家港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他山集》、《戲劇筆記》、《惜別櫻桃園》、《俄羅斯回聲》,主編《世界經典戲劇全集》(20卷),並有數種譯著。
目錄
俄羅斯不能理喻(代序)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巴爾蒙特
我愛五月的春雷
春雷——丘特切夫
鳥兒般的三駕馬車
死魂靈(節選)——果戈理
俄語
俄語——屠格涅夫
伊萬的女兒,伊凡的母親(選段)——拉斯普京
無邊的森林的搖動
俄羅斯森林(片段)——列昂諾夫
白樺禮讚
白樺——葉賽寧
蒙難實錄
在西伯利亞礦井的深處——普希金
俄國人的不幸是輕信
水手——沃茲涅辛斯基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和革命(節選)——勃洛克
沒有死,只有光
論死亡——列夫·托爾斯泰
墳場與搖籃
紀念碑——普希金
秋天的詩意
秋天(節選)——普希金
心的眷戀
致大海——普希金
善之花
致奶媽——普希金
青春生命活躍
我徘徊在喧鬧的街道——普希金
普希金與禪
喬治亞的山崗上——普希金
此情不已
致凱恩——普希金
我愛過你——普希金
達吉雅娜的道德選擇
達吉雅娜的獨白(選自《葉甫蓋尼·奧涅金》第八章)——普希金
救救莫扎特
莫扎特與沙萊里——普希金
想起萊蒙托夫
白帆——萊蒙托夫
異樣的愛
不是,我這樣熱愛著的並不是你——萊蒙托夫
山峰的思索
爭論(節選)——萊蒙托夫
靈魂因震慄而歸於寂靜
遺囑——果戈理
心的寧靜
日記選——列夫·托爾斯泰
悔悟
懺悔(選自《童年·少年·青年》)——列夫·托爾斯泰
堅持生命
復活(開篇)——列夫·托爾斯泰
人和他的道德世界
生活之路(節選)——列夫·托爾斯泰
看看天空
獵人筆記(跋·節選)——屠格涅夫
和解的年齡
麻雀(散文詩)——屠格涅夫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在普希金紀念碑揭幕典禮午餐會上的即席演說(節選)——亞·奧斯特洛夫斯基
舒展開來
彌羅島的維納斯——費特
這世界上什麼都弄不明白!
惜別櫻桃園
櫻桃園(尾聲)——契訶夫
人的靈魂深淵
在普希金紀念碑揭幕典禮上的演說(節選)——陀思妥耶夫斯基
流淚的高爾基
海燕之歌——高爾基
走在前面——是耶穌基督
車爾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
唯美的絕唱
親愛的,不要把我的信揉作一團——阿赫瑪托娃
郊原閒遊——阿赫瑪托娃
長詩題簽——阿赫瑪托娃
你的名——手中的鳥……——茨維塔耶娃
我要從所有的大地,所有的天空奪回你——茨維塔耶娃
馬雅可夫斯基的詩
好!(片段)——馬雅可夫斯基
保爾的遺言
我的一天(節選)——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布爾加科夫和葉蓮娜·謝爾蓋耶芙娜
大師和瑪格麗塔(節選)——布爾加科夫
默哀三十八年
論《第七交響曲》——阿·托爾斯泰
獻給我的母親
我知道,並不是我的過錯——特瓦爾朵夫斯基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西蒙諾夫
俄國人要不要戰爭——葉甫圖申科
感慨普里什文
大地的眼睛(外八章)——普里什文
良心的重負
青年近衛軍誓言(選自《青年近衛軍》)——法捷耶夫
思想的自由表達
諾貝爾文學獎——帕斯捷爾納克
惻隱之心
羽毛留下的思念——阿斯塔菲耶夫
萬比洛夫之謎
花與年——萬比洛夫
祖國與自由——看完《sorry》
祖國——萊蒙托夫
蘇維埃政權走開了
沒有飯吃的外國人——托爾斯塔雅
俄羅斯還在
俄羅斯的安泰(節選)——愛倫堡
論愛國主義(節選)——愛倫堡
我的俄羅斯——塔爾科夫斯基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閱讀俄羅斯文學的讀書筆記,俄羅斯“獨特的秉性”、沉鬱而綿長的抒情,讓每個人都為之動情,作者以獨到的見解,深刻的剖析,帶你一起“閱讀俄羅斯”,讓我們拋開冰冷的理性,用心、用情去閱讀、感受、觸摸俄羅斯。
書摘
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北京有家基輔餐廳,牆上貼著“基輔羅斯”的金字招牌,這可是俄羅斯的源頭和根!俄羅斯大地上出現的第一座城市是基輔,“基輔羅斯”便是俄羅斯歷史實體的最早稱謂。
在一千多年前,如今稱為俄羅斯的廣袤土地上,生活著一個最大的族群——斯拉夫人。俄羅斯大地的先民們相信世上有兩個上帝:一個是光明的上帝,一個是黑暗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著白天,黑暗的上帝兇惡,主宰著黑夜。這樣,天長日久,俄羅斯的先民這種對於太陽的信仰,也積澱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審美心理之中。
俄羅斯的第一部文學經典是12世紀的長詩《伊戈爾遠征記》。伊戈爾遠征失敗之後,他妻子雅羅斯拉芙娜的一段哭訴,便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雅羅斯拉芙娜懇求太陽幫助她丈夫得救回家,因為她相信:“光輝的太陽,能給每個人帶來溫暖。”
俄羅斯的第一詩人普希金(1799-1837)也是俄羅斯的太陽的歌手。他在一首題名《飲酒歌》(1825)的詩里,把太陽、詩神與理智放到一起來頌揚,與此同時他詛咒黑暗——
繆斯萬歲!理智萬歲!
太陽萬歲!黑暗萬死!
我們在普希金的詩句里聽到了俄羅斯靈魂的聲聲吶喊。
19世紀還有一位名叫費特(1820-1892)的詩人,也寫了一首有名的歌唱太陽的詩——
我來向你報喜,
告訴你說太陽已經升起,
它正在用火熱的光線,
在樹葉上跳躍。
托爾斯泰很欣賞費特,說他擁有“只有大詩人才具有的抒情的孟浪”。太陽“用火熱的光線在樹葉上跳躍”,大概就是這種“抒情的孟浪”吧。
我用俄語讀到的第一首普希金詩作是《冬天的早晨》(1829)。這首詩的開頭一句明白如話:“嚴寒和太陽,多么美妙的日子!”初學俄文的外國人都愛讀普希金的“嚴寒和太陽”,就像初通漢語的外國人都愛讀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我真正領悟“嚴寒和太陽”的美妙,是1957年在俄羅斯度過了頭一個冬天之後。那年寒假我到莫斯科郊外一個名叫“旅行家”的療養院休假,遇到一個陽光璀燦的冬日,一早走出戶外,只見周遭的白雪都在閃閃發光,便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了“嚴寒和太陽,多么美妙的日子!……”
俄羅斯的冬天常常飄雪,天灰濛濛的,人在陰霾中呆久了,心裡自然會渴望見到太陽。當有一個詩人用一句詩說出了俄羅斯人的這一自然渴望,他就注定會在俄羅斯詩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這個詩人叫巴爾蒙特(1867-1942),是個現代派詩人。他有兩首歌唱太陽的詩。一首叫《我們像太陽》(1902),一首叫《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1903)。
這第二首是他最有名的詩作,它這樣開頭——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和藍天。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和高山。
愛倫堡在《人·歲月·生活》中專章寫到巴爾蒙特,說他自己當年開始寫詩的時候,“曾希望見到那個寫下了‘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的人”。
巴爾蒙特在中國也有傑出的知音。在那不堪回首的艱難時世,畫家黃永玉意外讀到“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的詩句,竟不能自己,蒙著被子號啕大哭起來,精神卻為之一振,生活的勇氣油然而生。
20世紀初,巴爾蒙特在俄國頭頂天才詩人的桂冠。10年之後,一場空前的革命風暴向他逼近,原本以為僅僅是一陣和風吹來的詩人亂了方寸,1920年巴爾蒙特流亡國外,1942年12月24日,詩人在孤獨中客死巴黎。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1903) (俄)巴爾蒙特(1867-1942)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和藍天。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和高山。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大海
和美麗的山花。
我看遍大千世界,
我成了主宰。
我戰勝冰冷的遺忘,
點燃起希望。
我每時每刻都充滿靈感,
我永遠歌唱。
痛苦激發了我的希望,
我因此可愛。
有人能和我比試歌喉嗎?
沒有一人,沒有一人。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如果白晝消歇,
我仍將歌唱——歌唱太陽
直至最後一息!
我愛五月的雷雨
斯拉夫民族的先民不僅歌頌太陽,也歌頌雷電。因為他們有個發現,雷電有時比太陽還要強有力,黑夜能吞沒太陽,卻無法阻擋電閃雷鳴。太陽能溫煦大地,雷電更能驚醒大地,讓自然界的萬物復甦。19世紀詩人丘特切夫(1803-1873)的《春雷》(1828)就是俄國文學史上一篇最有名的雷電頌歌——
青春的雷聲隆隆響起,
雨下起來了,塵埃飛走了。
珍誅般晶瑩的雨簾掛下來了,
閃耀著太陽的金光。
水流從山上瀉下,
鳥聲從林中傳出。
林中的鳥鳴,山上的水聲——
與雷聲發出共鳴。
丘特切夫是把雷電作為一個為新生命催生的自然力的象徵來歌頌的。春雷一響,把山喚醒了——“水流從山上瀉下”,把樹林喚醒了——“鳥聲從林中傳出”。
詩歌的最後一節把希臘神話中的青春女神赫柏和雷神宙斯請了出來——
這是浪漫的赫柏,
正在哺育宙斯的天鷹,
笑著把酒杯傾倒,
雷鳴般地灑向了人間。
雷電的另一位歌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他有俄羅斯民族戲劇之父的美稱。2006年3月,莫斯科小劇院在北京演出了他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最有名的戲劇代表作還是悲劇《大雷雨》(1860)。 雷電是《大雷雨》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性音響背景。雷電在第一幕里還僅僅隱約可聞,到第四幕結尾處便雷電大作了。劇中有一個最有智慧的人物,叫庫雷根,也是一位雷電的歌者,他說,當雷雨來臨的時候,“每一根草兒,每一朵花兒都在欣喜”。
悲劇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也正是在電閃雷鳴中,找到了以死抗爭的最大決心和力量。她縱身一躍,跳入伏爾加河的萬頃波濤之中,她本身便像一道刺破夜空的閃電,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1836—1861)便把卡捷琳娜稱讚為“黑暗王國里的一線光明”。
人之將死,其言也美。卡捷琳娜的與生命訣別的台詞說得像詩一樣美——“在墳墓里更好……太陽照暖著它,雨水澆淋著它,春天的花兒覆蓋著它,鳥兒飛上樹枝,歌唱……”
在某種意義上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與丘特切夫的《春雷》產生了共鳴。
春雷(1828) (俄)丘特切夫(1805—1873)
我愛五月的雷聲,
那時,第一聲春雷.
跳躍著,嬉鬧著,
在藍天裡轟鳴。
青春的雷聲隆隆響起,
雨下起來了,塵埃飛走了。
珍珠般晶瑩的雨簾掛下來了,
閃耀著太陽的金光。
水流從山上瀉下,
鳥聲從林中傳出。
林中的鳥鳴,山上的水聲——
與雷聲發出共鳴。
你說:這是浪漫的赫柏,
正在哺育宙斯的天鷹,
笑著把酒杯傾倒,
雷鳴般地灑向了人間。
鳥兒般的三駕馬車
2006年3月,莫斯科小劇院的演員們在北京演出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智》劇是一出沒有正面人物的戲,為什麼會是這樣?拉克申院士(1933-1993)在對這個問題作出解釋時,借用了果戈理(1809-1852)小說《死魂靈》(1842)里的一段話:
品德高尚的人終究沒有被選來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不過,他之所以沒有被選用的原因,倒是不妨奉告諸位的。那是因為終於到了該讓可憐的品德高尚的人歇歇腿的時候了……終究該換換班,把壞蛋也套上車啦。就這樣,讓我們把一個壞蛋套上車牽上場吧!
這個“壞蛋”就是小說的主人公乞乞科夫,此人懷著發不義之財的心機,向地主收購?死魂靈”,即已經死去但尚未註銷戶口的農奴。小說第一部的基本情節,就是乞乞科夫下鄉尋訪“死魂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或是愚蠢或是吝嗇或是粗暴的地主老財的形象也被一一展示出來。
19世紀的俄國一流作家,在審視和評價自己的祖國俄羅斯時,都有一種複雜的心緒。在他們心目中,俄羅斯既是貧窮的,也是富饒的,既是黑暗的,也是光明的,既是孱弱的,也是強大的。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1836-1861)有一篇代表作叫《黑暗王國里的一線光明》,他強調的也是黑暗與光明同在。
果戈理在《死魂靈》里,用了大量篇幅來揭露俄羅斯社會的黑暗和病痛,他在小說寫到第一卷結尾的時候,筆鋒一轉,用抒情插話的筆調,將“一線光明”投射讀者眼中,用飛奔著的“鳥兒般的三駕馬車”來形象地比喻俄羅斯的美好未來:“喔,三駕馬車!鳥兒般的三駕馬車,是誰發明了你的?……俄羅斯,你不也就在飛馳,像一輛大膽的、誰也追趕不上的三駕馬車一樣?……”
這段抒情插話,成了小說《死魂靈》的華彩樂章。俄國人後來還把“鳥兒般的三駕馬車”,看成是俄羅斯的詩意象徵。
十月革命後,有些俄國的悲觀主義者認為俄羅斯要完蛋了。但詩人勃洛克(1880-1921)認為俄羅斯會永存,俄羅斯知識分子不必悲觀失望,也不必懼怕革命。他寫了一篇題為《知識分子和革命》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果戈理的“鳥兒般的三駕馬車”。
《死魂靈》也有魯迅先生的譯本。魯迅是在晚年支撐著病體翻譯這部小說的。小說第二部第三章的譯文印出來時,先生已經不在人間,所以魯迅夫人許廣平感慨道:“而書的出來,先生已不及親自披覽了。人生脆弱及不到紙,這值得傷慟……”
魯迅由德文所譯的《死魂靈》早被從俄文原文翻譯的新的譯本所取代。但魯迅的有些譯文也是很精彩的。比如,他的關於“鳥兒般的三駕馬車”的一節譯文是這樣的:
地面在你底下揚塵,橋在怒吼。一切都留在你後面了,遠遠的留在你後面,被上帝的奇蹟所震悚似的,吃驚的旁觀者站了下來:這是出自雲間的閃電嗎?
《死魂靈》(節選)(1842) (俄)果戈理(1809-1852)
……又有哪一個俄羅斯人不喜愛驅車疾馳呢?俄羅斯人的心靈渴望陶醉,渴望放縱地玩樂一下,有時還愛說上一句:“讓一切都給鬼抓了去!”——這樣的俄羅斯人的心靈怎么能夠不喜愛驅車疾馳呢?怎么能夠不愛呢,如果在這駕車疾馳中蘊含一種激奮、神妙的感覺?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你托在它的一翼翅膀上,於是你就向前飛去,周圍的一切也都在飛:路程碑在飛,商人們趕著大篷車在迎面飛來,黑黝黝的樅樹和松樹密林挾著伐木聲和烏鴉的啼叫從兩旁飛過,整條大路在飛,朝著逐漸隱消的遠方不知道飛向哪裡,這飛速的閃動真有點令人害怕,任何東西都來不及顯示自己的形貌就飛逝不見了,仿佛只有頭上的天空,片片的薄雲,隱露的一彎新月才是靜止不動的。喔,三駕馬車!鳥兒般的三駕馬車,是誰發明了你的?大概只有在一個大膽活潑的民族手裡方才可能產生出你來,只有在景色莊重、橫臥半個世界的平曠的國土上,方才可能產生出你來,任憑你自由馳騁著去計算里程,直等到你的兩眼發花為止……
俄羅斯,你不也就在飛馳,像一輛大膽的、誰也追趕不上的三駕馬車一樣?在你的腳下大路揚起塵煙,橋樑隆隆地轟響,所有的一切都被你超過,落在你的身後。旁觀者被這上天創造的奇景駭杲了,停下了腳步:這可別是從天而降的一道閃電吧?這樣怵目驚心的步伐意味著什麼呀?是什麼樣的魔力潛藏在這人間未曾見過的馬兒身上?喔,馬兒,馬兒,多么神奇的馬兒呀!你們的鬣毛里是不是裹著一股旋風?你們的每條血管里是不是都豎著一隻靈敏的耳朵?你們一聽見來自天上的熟悉的歌聲,就立刻同時挺起青銅般的胸脯,蹄子幾乎不著地,身子拉成乘風飛揚的長線,整個兒受著神明的鼓舞不住地往前賓士!……俄羅斯,你究竟飛到哪裡去?給一個答覆吧。沒有答覆。只有車鈴在發出美妙迷人的叮噹聲,只有被撕成碎片的空氣在呼嘯,匯成一陣狂風;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旁邊閃過,其他的民族和國家都側目而視,退避在一邊,給她讓開道路。 (滿濤許慶道譯)
俄語
2006年5月,俄羅斯作家代表團訪華,是中國“俄羅斯年”的一項活動內容。代表團成員中要數拉斯普京的名聲最大。21世紀第一部有分量的俄語文學作品,就是他的《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2003)。2005年小說的中譯本出版,這還是這部小說“世界上唯一的譯本”,證明著:中國人依舊在“閱讀俄羅斯”。
中國人真正“閱讀俄羅斯”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我們要記住兩位最早也是最傑出“閱讀俄羅斯”的中國人——瞿秋白和耿濟之,他倆是中國最早的俄語學校——北京俄文專修館的同窗。表達出來,如果不說優於,至少也絲毫不遜於英語。”他又調侃地說:“也許有些斯拉夫學者會認為我這個俄譯本要勝過我的英文原著一百倍。”
俄國作家的俄語情結是有更深的精神背景的。1881年,旅居法國的屠格涅夫的生命已快到盡頭,他在對於俄羅斯祖國的痛苦思念中,寫下了散文詩《俄語》——
我們這一代人學習俄語已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還記得1955年秋季開學在北京俄語學院上第一堂俄語課的情景。年輕的張祖圻老師穿一身俄式連衣裙,一走上講台就這樣對我們說:“俄語,是偉大領袖列寧使用的語言,馬雅可夫斯基在一首詩里寫道:‘我即使是個黑人,我也要學習俄語……’”因為過於激動,張老師的臉頰緋紅。
當我們開始用俄語閱讀文學作品,我們就把俄語與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一長串文學大家的名字聯繫到了一起。這個名單甚至可以包括納博科夫。
俄國人極有語言天賦。納博科夫就是個證明。他對母語俄語與英語的掌握都爐火純青。1965年他花了半年時間親手將《洛麗塔》譯成俄語。在譯後記里他認真地說:“溫柔的人性的情感,用俄語在疑惑迷惘的時刻,在痛苦地思索祖國命運的時刻——你是我唯一的依靠與支柱,啊,偉大的、強大而公道的、自由的俄語!……
在20至21世紀之交,拉斯普京創作《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像多年前的屠格涅夫一樣,也正是“在疑惑迷惘的時刻,在痛苦地思索祖國命運的時刻”,於是,他同樣地想起了這根精神支柱——他的母語俄語。如果閱讀《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肯定會留意小說中這一段關於俄語的抒情插話——
當你心中響起俄語時……當這個強大的母語存在於你心中,並與那浸透了民族血液的心臟和靈魂同在時——那時你是不可能犯錯誤的。它,這個語言,比頌歌,此旗幟,比宣誓和誓言更強大……有了它就有其他的一切,而沒有它就無法保存最真誠的激情。
歐洲有句諺語:“我的家是我的堡壘。”我們可以引申開來說:“我的母語是我的精神堡壘。”不管這個“我”是伊萬還是張三,不管這個“母語”是俄語還是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