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卒
公元前233年,韓非子卒。
韓非(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燕抗秦
公元前233年,秦將樊於期叛逃至燕國後,太子丹的師傅鞠武害怕秦國以此藉口攻燕,便策劃送樊於期到頭曼那裡,利用熟悉秦國虛實的樊於期結連匈奴攻秦。鞠武的長遠計畫是聯合關東六國與匈奴結盟一同對抗戰國末期的超級大國秦國,如果不是燕國高層與頭曼往來頻繁且默契的話,鞠武哪敢出此建議,因為一旦事泄更會引起秦國的猛烈報復。可惜性急的太子丹等不得這種長遠之計湊效,他決定派出荊軻刺殺自己的童年好友嬴政,為了能夠解除嬴政的戒備,荊軻提出要攜帶兩樣禮物: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圖(割地求和)。《史記》中記載樊於期得知後毅然自刎,不過也可能是傳說中的“被”自殺……總之頭曼是沒有等到自己的這位中原客人,而嬴政在逃過刺殺威脅後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六國。
李牧敗秦
公元前233年,趙將李牧大敗秦將桓齮於肥。
秦國撕毀與李牧簽署的和平盟約,東出太行山,攻占赤麗、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市西南),趙軍十餘萬大軍在秦軍摧枯拉朽修的攻勢下節節敗退,秦國軍隊勢如破竹,矛頭直指趙國國都邯鄲。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李牧再次受命於危難之中,率大軍由雁門關緊急南下阻擊秦軍。李牧首先避開秦軍的鋒芒,在宜安外圍安營紮寨,仍然採用對付匈奴的固有戰略,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時,拒不出戰,力爭在僵持中尋找最佳戰機。李牧識破了桓齮的戰術,不僅不去解肥下之圍,反而趁秦軍進攻肥下,大營空虛之時,出其不意地偷襲了桓齮的大營。原本設計在肥下圍殲李牧的桓齮不得不回師自救。也就是在桓齮回師自救的路上,李牧派出兩路大軍,一路正面誘敵深入,另一路大軍則埋伏在戰略制高點,待桓齮主力進入伏擊圈之後,兩路大軍突然合圍,桓齮率領的十餘萬秦軍被李牧一舉殲滅。桓齮精心設計的誘敵之計,最終被李牧反利用,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其他
公元前233年,天王星與海王星合相於雙子座18度。公元前233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穎川。”襄城此時為秦穎川郡屬縣;丞為縣令佐官。
公元前233年冬天,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進兵亞細亞,一到弗尼吉亞城便馬不停蹄率部徑望朱庇特神廟奔去。原來該廟完好地保存著幾百年前戈迪亞斯王系的一個複雜的繩結,誰能解開此結就能成為亞細亞王。但每年許多人試解此結均無功而返。亞歷山大一行面對此結也不知從何處著手,只見他拔出戰劍,一劍把繩結劈成兩半,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解開了,亞歷山大也當上了亞細亞王。這就是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