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龍光長老》

《贈龍光長老》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作品之一。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贈龍光長老

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得兩竿。南華珪首座,方受請為此山長老。乃留一偈院中,須其至,授之,以為他時語錄中第一問。

斫得龍光竹兩竿,

持歸嶺北萬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②,

漲起西江十八灘。

注釋

①題註:該詩作於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蘇軾遇赦北歸,至大庾嶺下,肩輿槓折,乃求竹於龍光寺。當時龍光寺無主僧,州郡派人去南華寺延請,蘇軾就寫該詩留在寺中。

②曹溪:在廣東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六祖慧能曾在此間寶林寺演法,是南宗禪的發源地。

作品鑑賞

永嘉禪師曾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便舍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表現出種種差別,但在本體中卻泯滅了一切差別,所以,知其一,即已知一切,正如從一滴海水可知整個大海之味,須彌山也可納於芥子之中。蘇軾要將曹溪竹中的一滴水帶到江西,讓它變成“十八灘”漲水之源,以暗示著禪法的推廣和普及,就是採用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這反映出,蘇軾對南宗禪情有獨鍾。就在前一年的十二月,他在曹溪夜讀《傳燈錄》,燈花恰巧落在一“僧”字上,還引起了他特別的感觸(見《曹溪夜觀,燈花落一僧字上,口占》),可見他晚年對禪學濡染漸深,佛教也更加成為他重要的精神支柱。詩中特別提到“西江”,當然是對歸途的懸想,但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由唐至宋,江西禪風大盛,許多著名的禪門大德,如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洞山良價、曹山本寂、仰山慧寂等,都出自江西,而宋代的黃龍、楊岐二派尤盛。禪宗的影響對江西詩派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關係,如句眼說,打諢說,追求活法,善於翻案等,都與禪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南宋楊萬里《送分寧主簿羅宏材秩滿入京》中就以江西之學通於禪學:“要知詩客參江西,正似禪客參曹溪。不到南華與修水,於向何法更傳衣?”這些,蘇軾當然不會一無所知。從這個意義來看,他的這首詩應該是一個信號,標誌著江西詩派就要在詩壇上大顯身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任福昌縣主簿,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1079年(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謗訕朝政獲罪,下御史台獄,次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入京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哲宗親政後,被列為元祐黨人,貶至惠州、瓊州。1100年(元符三年)始召還。北歸途中,卒於常州。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