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語用頻率效用研究》由黑龍江大學鄒少華教授編著。於2001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正文298頁。
《語用頻率效用研究》
標價:17.00元
類別:中國語言文字學
書籍類別:H·848
印刷時間:2001-12第1次印刷
出版時間:2001-12-01
領域:圖書
叢書簡介
作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現代漢語語用頻率與語義關係"的最終成果,該書深入考察了詞語及句式在語用中的頻率對意義、結構等方面產生的不同影響。該書包括11項專題研究,它們是:中性詞的語義偏移,"那個"的貶義分析,方位詞的定義、範圍及"里"、"外"的不對稱性,《紅樓夢》"里""外"的對比研究,常用5000詞中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辭彙使用頻率比較,歧義的傾向性,"vp+np1+de+np2"結構的分化,動詞連用的中心,積極性特徵對"比"字句的結構及語義的制約,語法規範的習性原則,詞類劃分與詞性標註。該書對漢語研究、漢語教學和語言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參考價值。
書籍介紹:
前言:
“語用”指詞語及句式(有時也包括語素)在語言中的運用,“語用頻率”指詞語及句式在一定的語言材料中運用的次數,“語用頻率效應”指因詞語及句式在語用中出現次數的多寡而對語言的意義、結構等產生的不同影響。例如“我在教室里等人”與“我在教室外等人”這兩個句子結構完全一樣,但是:
(1)我在教室里等人=我在教室等人
(2)我在教室外等人≠我在教室等人
就是說,(1)中的“里”可省略,(2)中的“外”不可省略。這說明,從意義上看“教室”隱含“里”而不隱含“外”,從結構上看(1)中的“教室”可帶零方位詞而不必加“里”去表達。這種意義和結構上的差異是與“里”、“外”的語用頻率直接相關的,《現代漢語頻率詞典》的統計數據表明,“里”的使用頻率為6474,“外”的使用頻率為836。這種“里”、“外”使用頻率多寡對語言運用中方位意義及結構產生的影響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頻率效應。
本書對語用頻率效應的研究立足於現代漢語,它不是對這種效應的全面、系統即窮盡性的研究,而是帶有抽樣的性質。全書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中的各部分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下面簡單介紹其中的部分內容。
語用頻率在詞層面上產生的效應我們研究了中性詞的語義偏移問題,不僅對中性詞的語義偏移現象作了較為詳盡的描寫,而且得出某些格式里中性詞語義基本上偏向積極意義是與常用5000詞中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辭彙使用頻率大致為七比三這一事實相聯繫的結論。語用頻率在短語層面上產生的效應我們研究了“VP+NP₁+de+NP₂”結構的分化,“VP+NP₁+de+NP₂”即“牽著小王的手”這種結構。歧義研究最能深入到語法的精細微妙之處。以往的分析只認為“牽著小王的手”有歧義,我們則著眼於進一步探索歧義雙方的關係。通過語用頻率分析,發現漢語中這種結構70%以上用於動賓式,30%以下用於偏正式,歧義的雙方是不等值的。這對於謂語中心說(或“動詞中心說”)無疑提供了重要的佐證。語用頻率在句子層面上產生的效應我們研究了“比”字句:
論身體 我不比你強→我不比你
我不比你弱 我不比你
從上面的用法中我們可以看出,表示積極意義的成分(強)可以隱含,表示消極意義的成分(弱)必須顯露。為什麼會是這樣?這顯然是受到了語言運用中“比”字句的評價項多數為積極意義這一特點的制約。我們曾對130多萬字的語料進行過調查,“比”字句評價項為積極意義的約占總數的75%,消極意義約占25%。
現代漢語中許多重要的有時甚至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其實也許是可以用語用頻率效應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的。本書《動詞連用的中心》及《語法規範的習性原則》兩部分就想在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方面作些嘗試。趙元任的《國語入門》在李方桂的建議下使用了VerbalExpressionsinSeries(V-VSeries)這個術語,李榮譯成了“連動式”。連動式不是個令人滿意的名目,它不能反映短語前後兩部分的關係(如主謂、動賓、偏正等等)。不能令人滿意而還這么叫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一般認為前後兩部分分不出主次,比如“開門出去”,說“開門”為主,“開門怎么樣了?”“出去”是補充說明前者的。說“出去”為主,“怎么出去的?”“開門”是修飾限定後者的。就某個句子孤立地看,確實是如此。換一個思路,假如我們從語言運用的整體來考察,即從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這類用例來考察,就會發現,動詞連用,語義中心在後占了絕對的優勢。我們從約100萬字的語料中找出相關用例686個,其中中心在後的約占85%(中心在前的約占4%,兩個中心的約占11%),幾個動詞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前修飾限定後,那末從整體上將連動式歸入到偏正關係中去應該說是大體符合語言的本來面目,因而也是比較合理的。語法規範的習性原則這一部分同樣是用語用頻率效應的理論去解決語法規範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詞類劃分與詞性標註的問題一直為語法學界所關注,近來出現了一批標註詞性的語文工具書,這是可喜的事情,但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彼此分歧,讓讀者無所適從,很令人擔憂。比如同一個詞各家標註的詞性不同,“對話”《現代漢語學習詞典》標名詞,《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卻標動詞;又如對是否兼類看法各異,“反應”《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兼標名詞、動詞,《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只標名詞;等等。問題出在哪兒呢?詞類劃分及詞性標註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構擬的可能狀態,一種是描寫的現實狀態。只有後一種狀態可以作為詞類劃分及詞性標註的依據,它要考察語用頻率,是事實的反映,因而比較客觀和科學。我們曾對100多萬字的語料進行過調查,上面說過的“對話”名用6次,動用3次,“反應”名用15次,動用3次。根據這項數據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對話”、“反應”都是名、動兼類詞,在標註詞性時先標名詞,再標動詞。如果有大型而又具有權威性的語料庫可供利用,結論將會更加準確。
通過語用頻率效應研究,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語言中的很多問題是不能靠苦思冥想、坐而論道去解決的,必須靠調查分析去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誰更多地掌握了事實,誰就更多地掌握了真理,因而也就更多地亨有發言權。
內容簡介:
該書是作者關於語用頻率研究方法的總結,是作者近期語法研究的集中體現。全書大致分四個板塊。語用頻率在詞層面上,作者研究了中性詞的語義偏移問題;在短語層面研究了典型的歧義結構“VP+NP₁+de+NP₂”的分化和傾向性問題;在句子層面研究了比字句的積極性特徵;在套用方面藉助語用效率效應的研究方法對語法學的老大難問題“動詞連用的中心”和“詞性劃分”進行了嘗試性研究。總之,它提出了一條基於客觀統計基礎上的語法研究的新方法。
章節目錄:
前言
中性詞的語義偏移
一、中性詞的語義偏移現象
二、中性詞語義偏移的原因
“那個”的貶義分析
一、“那個”的貶義
二、近指代詞和遠指代詞的語用頻率
三、近指、遠指與褒義、貶義
四、“那個”貶義的出現條件
附錄“這個用/那個”100用例
方位詞的定義、範圍及“里”、“外”的不對稱性
一、方位詞的定義
二、方位詞的範圍
三、“里”、“外”的不對稱性
《紅樓夢》“里”、“外”對比研究
一、“里”、“外”使用頻率比較
二、“里”、“外”的標記現象描寫
三、“里”、“外”不對稱的認知基礎
常用5000詞中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辭彙使用頻率比較
一、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的界說
二、統計依據
三、比較分析
附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詞表
歧義的傾向性
一、言內歧義與言外歧義
二、動態的分化與靜態的傾向
三、邏輯制約的傾向
四、心理制約的傾向
五、語頻制約的傾向
六、餘論
“VP+NP₁+de+NP₂”結構的分化
一、“VP+NP₁+de+NP₂”結構
二、關於語言材料的說明
三、邏輯制約的分化
四、語用制約的分化
附錄“VP+NP₁+de+NP₂”結構1000例
動詞連用的中心
一、動詞連用是漢語語法的一個特點
二、動詞連用中心的性質
三、關於動詞連用中心的幾種觀點
四、從語感看動詞連用的語義中心
五、從語境中考察動詞連用的中心
六、結論
積極性特徵對“比”字句的結構及語義的制約
一、“比”為動詞的“比”字句
二、“比”為介詞的“比”字句
三、x比y有N
附錄“比”字句294例分析
語法規範的習性原則
一、語法規範的必要性
二、語法規範的複雜性
三、名家論規範
四、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
五、習性原則運用舉例
附錄一AABB式重疊的形容詞詞例
附錄二名轉形詞例
詞類劃分與詞性標註
一、存在的問題
二、問題的癥結
三、解決的途徑
後記:
《語用頻率效應研究》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現代漢語語用頻率與語義的關係”的最終成果。
早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便對諸如“在學校里讀書|在學校外居住”中的“里”為什麼可省而“外”不能省,“有水平”中的“水平”為什麼偏向高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在《現代漢語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和《中性詞語義偏移的原因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兩篇文章中陳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到發表《語用頻率效應芻議》時基本觀點已經形成。1996年將這些想法作為國家課題深入探討,原擬僅涉及語義,後來考慮到語用頻率的效應體現在語言的各個方面,於是放寬研究範圍,也就有了現在的書名。書中部分內容同我的學生一起完成的,其中《詞類劃分與詞性標註》與馬彪同志合作,《“那個”的貶義分析》與吳立紅同志合作。
本書得以完成並出版,與業師呂冀平先生的多年教誨分不開,與現代漢語語法討論會的前輩和同道們的支持、鼓勵分不開,與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室主任周洪波先生和責任編輯王金鑫先生的鼎力相助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