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1866小約翰•施特勞斯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的指揮赫爾貝克約請小約翰•施特勞斯為他的合唱隊寫一首合唱曲。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這首合唱曲的歌詞是他請詩人哥涅爾特創作的。1867年,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於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二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並命名為《蘭色多瑙河》圓舞曲。
這部樂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後,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後來竟成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維也納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上,此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樂曲介紹
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組成:序奏開始時,小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在這個背景上,圓號吹奏出這首樂曲最重要的一個動機,它象徵著黎明的到來。
第一圓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
第二圓舞曲首先在D大調上出現,巧妙而富於變化的第二圓舞曲描寫了南阿爾卑斯山下的小姑娘們,穿著鵝絨舞裙在歡快地跳舞;突然樂曲轉為降B大調,富於變化的色彩顯得格外動人。
第三圓舞曲屬歌唱性旋律,這段音樂採用了切分節奏,給人以親切新穎的感覺。
第四圓舞曲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結尾。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後,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較長,依次再現了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主題,最後結束在疾風驟雨式的狂歡氣氛之中。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http://guba.eastmoney.com/601866,4688897,guba.html
2、http://www.xiaoshuo.com/pages/mp3/1005/1005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