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

《荊棘鳥》

這本書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位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本書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基本信息

概述

《荊棘鳥》《荊棘鳥》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考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同時為美國十大暢銷書之一;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書”,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管制成盒帶,是整個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作者與作曲家合作,親自將之改編成面向德語觀眾的音樂劇。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年富力強的神父一心嚮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卻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少女梅吉,內心處於權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從而引發出一連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兩位主人公為中心,展開了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尤其是小說的時間跨度恰好橫越了二次大戰,因而兩代人之間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所產生的衝突,更是引人注目。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位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本書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本書1977年在美國出版後,印數超過了800萬冊,與《教父》、《愛情故事》、《窮人、富人》、《洪堡的禮物》等作品一起,被《時代》雜誌列為十大現代經典作品。

導讀

世界經典名著《荊棘鳥》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代表作之一,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灌製成盒帶,是整個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

多才多藝的作家考琳·麥卡洛,於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西部。除了小說,她還寫傳記(如新南威爾斯原州長羅登·卡特勒爵士作傳),寫散文或雜文(如著名的《我為什麼反對安樂死?》),甚至寫音樂劇。而就小說本身來說,她也並非局限於一種類型,既有為她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廣泛讀者的《荊棘鳥》那樣的家世小說,也有使她在學術界獲得崇高聲譽的《羅馬主人》那樣的歷史小說,還有《密薩龍基的淑女們》那樣的言情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那樣的理念小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領域廣泛及所取得的成就巨大,也許得益於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她的經歷。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年富力強的神父一心嚮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卻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少女梅吉,內心處於權力與愛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從而引發出一連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兩位主人公為中心,展開了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尤其是小說的時間跨度恰好橫越了二次大戰,因而兩代人之間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所產生的衝突,更是引人注目。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生動,結構嚴密精巧,文筆清新婉麗。在描寫荒蠻廣漠的澳大利業風光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位女作家。對女人愛情心態的探索,又十分細膩感人,故本書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本書1977年在美國出版後,印數超過了800萬冊,與《教父》、《愛情故事》、《窮人、富人》、《洪堡的禮物》等作品一起,被《時代》雜誌列為十大現代經典作品。

戰爭、愛情、信仰,在這本書中都有出色的描寫。澳大利亞本沒有任何文化蘊,而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如椽的的巨筆,為我們展示了二戰後,一個遠離戰場的國家的風雲變幻,博大,精深。戰爭其實不是這本書的主題。宗教也不是。《荊棘鳥》是關於人的欲望、奮鬥、痛苦以及愛情的。而且顯然,愛情才是這本書中最動人的部分。瑪麗·卡森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確切的說,她創造了整個故事。她在遺囑中給拉爾夫神父的信中寫到:
你還記得福音書中魔鬼將我主耶酥基督帶到了一座山項上,用整個世界誘惑他的那段事情嗎?當知道我擁有一點兒撒旦的力量,並用整個世界來誘惑我所愛的人(你懷疑撒旦愛基督嗎?我不懷疑),該是多么愉快呀。

故事梗概

《荊棘鳥》人物

梅吉一家住在紐西蘭,她父親替人家剪羊毛為生,可這一年父親失業了,正在一家人發愁的時候,他們接到姑母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原來,姑母年事已高,準備讓他們去繼承遺產。在經過一番顛簸之後,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剛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爾夫神父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

拉爾夫神父是愛爾蘭人,被天主教會派到德羅海達擔任教士,他是個高大俊美的男人,優雅和藹、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會中升到的職位,但由於沒有背景,直到30多歲還是個普通教士。因為梅吉的姑母是德羅海達最富有的孤孀,他不得不經常與之周鏇,其實心裡十分厭惡她。梅吉的姑母看到拉爾夫對待小梅吉的特殊態度,十分記恨,決定尋機報復。

梅吉一家在德羅海達定居下來,他們很快適應並喜愛上了這裡的新生活。他們與拉爾夫神父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隨著梅吉年復一年地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也逐漸加深,拉爾夫不但是可以信賴的師長,而且也成為可以傾訴的朋友,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母--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裡,恨在心上。

機會終於來了,在梅吉17歲時,梅吉的姑母終死去。她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神父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後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像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現在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後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裏海達,離開了梅吉。

梅吉一家搬入了姑母原來居住的大宅子,重新按自己的愛好做了裝修,從此以後,他們將作為德羅海達牧場的代管人長久居住在這裡了。拉爾夫給他們寄來足夠多的錢以使他們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梅吉的母親也一改以往鬱悶的心情變得快樂起來。但當她從報紙上看到她最疼愛的長子弗蘭克被判處終身監禁時,這快樂也轉瞬即逝了。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群時遇到大風暴,閃電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著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這時,她的一個哥哥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為夫妻。不久,他升任主教。

梅吉家新雇了一個叫盧克的剪毛工,盧克的相貌竟酷似拉爾夫神父,這使她心煩意亂,在盧克的追求下梅吉終於嫁給了他,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只因為梅吉很有錢,他計畫用梅吉的錢,加上自己苦幹得來的錢買一個牧場。所以婚後不久,他就帶著梅吉到昆土蘭去割甘蔗,而讓梅吉到一家去做家務,並把梅吉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

盧克為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後也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為了到羅馬去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拉爾夫離開梅吉,而梅吉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決定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荊棘鳥》《荊棘鳥》
梅吉的母親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並且她自己當年也愛過一個人,還與他生下了大兒子弗蘭克。事情發生後,她被高貴的家族驅逐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

梅吉和母親、女兒、兒子在德羅海達生活得很好,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也已長大,由於朱絲婷我行我素,加之又是盧克的孩子,又所以梅吉不怎么喜歡她,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兒子戴恩身上,從戴恩身上她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

這時二戰暴發了,拉爾夫也已晉升為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讚譽。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梅吉一隻是她始終的牽掛。

梅吉的女兒長大後當了演員,活躍於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為話劇舞台,最後嫁給了德國的一位內閣大臣。而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

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作品賞析

《荊棘鳥》《荊棘鳥》

《荊棘鳥》的暢銷不衰證明了他的確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說。這美麗首先來自他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里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事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蒂·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道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德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史梅吉於拉而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考洛將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這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里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者,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荊棘鳥》里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不僅為塑造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且增強了閱讀的美感,使讀者獲得了對人物所處環境的人文地理的豐富知識,因此也是其魅力源泉之一。亞馬遜網上書店在介紹這本書時是那樣描述那廣袤荒涼的土地的:“保守這輪番而至的韓老侵躪;索取時,殘酷無情;花開時,絢麗爛漫;造化慷慨的粘結,有不失豐饒。天底下在沒有哪一個地方如此怪誕離奇。”書中生息於斯的一切均籠罩在那種獨特的氛圍里,可感可觸,隱隱中不由得令人生對命運的慨嘆。

《荊棘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暢銷小說,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生動,飽含激情,富有詩意,不時有警言妙語散布其間。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荊棘鳥》與《教父》一樣,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

書評

這魅力首先來自它的主題:愛和命運。它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長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惟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麥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一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明白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荊棘鳥》魅力的第二個源泉是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作為一部家世小說,《荊棘鳥》里的人物並不算多,但極富個性。作品裡生息著的是各式各樣的奇妙人物: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深愛著“從天上撣下來”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裡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良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麥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今天看來,作者表現這一個個性格複雜的人物時,使用的雖然大多還是傳統的技巧,但用得嫻熟自如,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精彩的人物對話,細膩的心理描繪,出神人化的動作描摹,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再就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或設計衝突,或進行對比、反襯,以此烘托、凸顯其性格、其本質。

名言名句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

作者簡介

《荊棘鳥》《荊棘鳥》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著遊牧生活。考琳·麥卡洛從小就表現出不凡的藝術才能,她從五歲起就寫詩歌,講故事,學畫畫。但是經濟大蕭條給這個勞動家庭帶來的巨大打擊使她很早就意識到,文學藝術很難給一家人帶來溫飽,而她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天賦和興趣促使她走上與文學創作全然不同的道路。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考琳·麥卡洛開始在悉尼大學攻讀神經生理學,畢業後,在悉尼皇家北岸醫院創建了神經生理學部。五年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術水平,她到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學院從事研究工作。此後移居美國,在耶魯醫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達十年,成為頗具影響的神經生理學家。她至今仍為威爾斯王子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澳大利亞老年醫學基金會資助人、悉尼皇家北岸醫院神經生理學部名譽顧問,同時為促進第三世界神經生理學研究,特別是培養該學科女醫生,她協助美國耶魯醫學院創建了神經生理學系。她和著名醫學家羅登·卡特勒爵士同登澳大利亞一百名傑出人物榜。

相關詩歌

《荊棘鳥》人物

傳說中有一種荊棘鳥一生只唱一次
那歌聲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
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尋找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
然後她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刺上
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時刻里她超脫了自身的痛苦
那歌聲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
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