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著名的武術專業刊物,因其始終不渝堅持宣傳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精神而在讀者中具親和力;因其精心整理的武術套路精華而具傳統性;因其切實可行的技擊和健身作用而具實用性;因其集中國武術與世界博擊功夫於一身而具搏擊領域的全面性。
期刊信息
刊名:精武
刊期:月刊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體育局
主辦單位:當代體育雜誌社
編輯:《精武》編輯部
出版:當代體育雜誌社
社長總編輯:李德天
副社長副總編輯:蔡秀麗
主編:李春成
顧問:張朝陽
執行主編:李春成
編輯:周廣卿 關峰
總編室主任:夏航
網路部主任:侯客松
網路管理趙偉付影
發行部主任:陳偉紅
社址:中國·哈爾濱市南崗區宣化街99號
郵編:150008
國際刊號:ISSN1002-6177
中國刊號:CN23-1016\G8
國內代號:14-131
國外代號:M1109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武館,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即逝世。由於霍元甲被公認為民族英雄,因此很多其他著名武術家同意在精武體育會傳授武藝,包括鷹爪門宗師陳子正,七星螳螂拳門宗師羅光玉,形意拳宗師GengXiaguang,以及吳氏太極拳創立人吳鑒泉。
歷史
1909年,霍元甲和被稱為精武四傑的陳公哲、陳鐵生、盧煒昌、姚蟾伯等人,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會”,1910年改名為“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促發了中華民國期間中國武林各派的聯合,全國武術協會(NationalMartialArtsInstitutes)由此創立。
霍元甲去世後,在上海各界愛國人士的支持下,霍元甲的徒弟劉振聲、陳公哲、陳鐵生、盧煒昌等人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繼續著精武事業。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兒子霍東閣也從天津趕到上海,幫助主持精武會務,指導教授技藝。
1916年,位於提籃橋倍開爾路(今惠民路)73號的精武新會館落成,精武體操會正式易名為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傳授的武術,並非霍氏迷蹤藝拳法一門,而是集南北各派武術精華,體現了霍元甲所倡導的“拳術公有”,兼容並蓄的思想。為更好地推廣民眾體育運動,使一般人易於掌握動作要領。精武體育會將每一種拳法或刀劍法的套路,攝製成動作分解圖,供人觀摩學習,開創了我國體育史上武術圖式教學的先例,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1919年,精武體育會成立十周年,其影響已十分廣泛。僅上海一地,精武體育會就有三處會所:即倍開爾路精武總會,橫濱橋第一分會和城南呂班路山東會館第二分會,有會員數萬人。此時,上海幾十所學校都把精武體育會所倡導的國操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並延聘精武會教員來校傳授技法,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智仁勇全面發展的人才。與此同時,漢口、廣州、香港、東南亞等地先後成立精武體育會五十餘所,有會眾四十餘萬人。
在精武體育會成立十周年之時,孫中山先生曾手書“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並欣然為《精武本紀》作序。
精武體育會為中華武術的發展、中華民族的振興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精武體育會與精武門
精武體育會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武術,主張屏棄門戶之見,因此精武體育會本身從來沒有“精武門”的叫法。但社會上有將精武體育會稱作精武門的,李小龍曾主演電影《精武門》,使得這個名字更加廣為傳播。後來的影星們,例如李連杰,也主演過關於精武門的虛構的武俠電影。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八)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註: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的電話、信箱、網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