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是唐朝中期著名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採用五言律詩的形式。此詩悲壯蒼涼,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後荒涼破敗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聲。

作者

劉長卿

詩詞正文

古台搖落後,秋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注釋

①搖落:零落。

②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裡指吳公台上寺。

③舊壘:指吳公台。壘:軍事工事。按吳公台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台。

④寒磬:清冷的磬聲。

⑤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惆悵:失意。

詩作譯文

登上吳公台,觀賞這零落的古蹟,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懷鄉的心情。荒山野寺,來此旅遊的人太少了,因為山太高水太深,隔斷了路程。夕陽映著吳公台舊壘,依依不去,空蕩的山林中,迴響清冷的磬聲。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詩作鑑賞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吳公台而發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裡,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台。台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後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