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上的白色方塊》

《白底上的白色方塊》

確實,在人的身上,在人的意識中,有一種對空間的渴望,一種脫離‘地球’的嚮往。 1918年,馬列維奇最著名的《白底上的白色方塊》問世。 此外,馬列維奇繪畫中的表現性特質,也是蒙德里安那種冰冷的、中性的抽象畫所不具有的。

基本資料

《白底上的白色方塊》白底上的白色方塊
【名稱】白底上的白色方塊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1913年
【作者】馬列維奇
【規格】79.4x79。4厘米
【屬地】紐約現代藝術博藏物館

簡介

1913年末,馬列維奇開始對克服地心引力和征服宇宙感興趣。他曾在《致馬秋申書》中這樣說,“我的新繪畫完全不屬於地球。地球象個被蛀壞的房子一樣,已經被遺棄了。確實,在人的身上,在人的意識中,有一種對空間的渴望,一種脫離‘地球’的嚮往。”在他畫中,有關宇宙及太空飛行的主題開始突出起來。他的許多作品,形體儘管各富於運動感,但卻脫離了上與下的概念,仿佛在某種無垠的虛幻空間中自由翱翔。天空的藍色遮住了通往太空的視線,於是馬列維奇要把這彩色的天篷扯破。“我已經打破了色彩極限的藍色世界,”他充滿激情地宣稱,“我轉向白色,除我之外,還有飛行員同志們,游弋於這個無限之中。我已經建立了至上主義的旗號。游弋吧,自由的白色之海,無限躺在你面前。”(轉引自尼古斯·斯坦戈斯著,侯瀚如譯:《現代藝術觀念》,四川美術出版社,第149頁)當太空的主題達到頂點,白色便成了其終極的標誌。1918年,馬列維奇最著名的《白底上的白色方塊》問世。這一標誌著至上主義終級性的作品,徹底拋棄了色彩的要素。白色成為光的化身。那個白底上的白方塊,微弱到難以分辨的程度。它仿佛瀰漫開來,並在白熾光的氛圍里重新浮現。在這裡,馬列維奇似將進入一種難以用肉眼看見,難以用心靈體察,難以用感覺品味的境地。所有關於空間、物體、宇宙規律的當代觀念,在這裡都變得毫無意義。畫家所要表現的,是某種最終解放之類的狀態,即某種近似涅的狀態。這是至上主義精神的最高表達。“方形(人的意志,或許人)脫去它的物質性而融匯於無限之中。留下來的一切就是它的外表(或他的外表)的朦朧痕跡。”(尼古斯·斯坦戈斯著,侯瀚如譯:《現代藝術觀念》,四川美術出版社,第151頁。)
至上主義繪畫徹底拋棄了繪畫的語義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拋棄了畫面對於三度空間的呈現。那些平面的幾何形,不具有絲毫的體積感和深度感,這與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可謂異曲同工。然而,它們之間的不同也是顯見的。蒙德里安追求沉靜的畫面氣氛,而馬列維奇則強調動感。在馬列維奇的作品中,那些幾何構圖自由而奔放,在畫面上形成一種旋轉的或離心的動感,這可能與未來主義及輻射主義的影響有關。此外,馬列維奇繪畫中的表現性特質,也是蒙德里安那種冰冷的、中性的抽象畫所不具有的。對馬列維奇來說,一個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表現性個性;而對蒙德里安來說,一切具有自身表現性特點的要素統統要排除在繪畫之外,構圖的全部重點是不帶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統。
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思想影響了塔特林的結構主義和羅德琴柯的非客觀主義,並通過李西茨基傳人德國,對包浩斯的設計教學產生影響。20年代初,蘇聯文藝界對非寫實藝術不再包容和接受,馬列維奇只得終止其對抽象藝術的探求,而以教學謀生。1927年,他唯一的一本理論著作《非客觀的世界》德國出版。1935年,他在貧困和默默無聞中離開人世。馬列維奇首創了幾何形繪畫,留存於世的那些作品在這么多年以後,仍以它的單純簡約而令人驚訝。他稱得上是二十世紀抽象繪畫的偉大先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