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病毒家族的歷史》除了介紹病毒的基本概念之外,還講述了病毒的形成與發展、形態結構以及其致病機制等基本概念,能讓讀者對病毒產生有全面的了解;介紹了病毒家族的歷史,包括起源、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史、病毒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等等;敘述了由病毒所引起的各種疾病;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病毒的治療和預防;反映了近年來世界上新型流行傳染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我們所身處的21世紀是一個知識飛速更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也變得非常忙碌,對於我們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病毒家族的歷史》能使讀者輕鬆地了解病毒知識和掌握病毒性疾病的預防措施,以便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套用,從而提高現代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更好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編輯推薦
《病毒家族的歷史》:新世紀科學探索寶庫叢書。
特色
病毒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它的發現也僅僅是近代以來的事,它的存在對人類的生活、生命有著極大的影響。
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直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1918年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奪去了生靈2000多萬,竟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愛滋病的發現迄今不到20年,全球HIV感染者已達4000萬;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體現今至少已有7種。近年來,世界各地又出現了新的病毒性感染,包括美國的肺型出血熱、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我國廣東地區的非典型性肺炎等。另外又發現愛滋病常見併發症之一的Kaposi肉瘤與人皰疹病毒8型。由此可見,病毒不僅能引起急性傳染病,亦可導致持續性感染,因而,目前病毒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患。了解病毒的基本形狀、致病和免疫機制、發病特徵以及如何預防病毒感染是提高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重要環節;普及宣傳病毒學的相關知識也是病毒學、流行病學、感染病學和其他醫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病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在生活中變得極為普遍。儘管病毒感染性疾病各有特徵,但治療總策略是相仿的。關於病毒的研究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病毒學,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套用中,病毒學都已處於當今生命科學的最前沿。
發病
人受感染後並非全部發病,被病犬咬傷者約15%-20%發病,被病狼咬傷者約50%發病,發病與否以及潛伏期的長短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咬傷的部位。咬傷頭、頸、手者發病較多,潛伏期較短;咬傷在下肢者則相反。②創傷程度。創傷大而深、有多處傷口者發病較多,潛伏期也較短。③局部處理情況。經過適當處理者發病較少,潛伏期較長。④衣著厚薄。咬傷處的衣著厚者發病較少,潛伏期較長。⑤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精神過度緊張(如懼怕得狂犬病),有時可誘發本病。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系統有強大的親和力,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沿神經系統傳播和擴散,病毒侵人人體後先在傷口的骨骼肌和神經中繁殖,這稱為局部少量繁殖期,此期可長可短。最短為72小時,最長可達數周、數月甚至更長。病毒在局部少量繁殖後即侵入神經末梢,沿周圍神經以每小時3毫米的速度向中樞神經推進,到達脊髓後即大量繁殖,24小時後遍布整個神經系統。以後病毒又沿周圍神經向末梢傳播,最後到達許多組織器官,如唾液腺、味蕾、角膜、肌肉、皮膚等,由於頭、面、頸、手等部位神經比較豐富,病毒易於繁殖,再加上離中樞神經較近,故這些部位被咬傷後發病者較多,潛伏期也較短;傷勢越嚴重,也越容易發病。病毒在中樞神經中主要侵犯迷走神經核、舌咽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等。這些神經核主要支配吞咽肌和呼吸肌,受到狂犬病病毒侵犯後,就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當飲水時,聽到流水聲,受到音響、吹風和亮光等刺激時,即可使吞咽肌和呼吸肌發生痙攣,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難。若病毒主要侵犯延髓、脊髓時,則臨床上不表現痙攣,而表現為各種麻痹(癱瘓型),但比較少見。
科普讀物(五)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