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劇本]

《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劇本]
《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劇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桃花扇》是明末戲劇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創作,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歷來受到讀者的好評。近代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情有獨鍾,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劇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來江南創“復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並贈題詩扇為主線,揭露了魏忠賢的親信阮大鋮陷害侯方域,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不從而撞頭欲自盡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是中國傳奇劇的典範。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桃花扇》孔尚任
洪升《長生殿》脫稿11年之後,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醞釀已久的傳奇歷史劇《桃花扇》終於誕生了。繼《長生殿》之後,《桃花扇》的問世再一次轟動文壇。一時間,京城內外文士們紛紛傳看傳抄。洪升與孔尚任得以並列馳名天下,被人稱為“南洪北孔”。金埴的絕句“兩家樂府盛康熙,進御均叨天子知。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多唱洪孔詞。”說的就是兩劇都被送入皇宮內廷以及它們被唱遍各地情況的忠實記錄
明朝中期開始,傳奇劇越來越多地以重大歷史事件入戲,這無疑加強了傳奇的厚重之感。但直到清前期的《長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現,歷史劇的創作才真正被推到一個藝術的高峰。這兩部戲劇都是在巨大的社會動盪中講述一個悲歡離合愛情故事,使愛情政治達成完美的融合。區別在於《長生殿》是在國勢興亡中歌頌至死不逾的愛情,《桃花扇》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字季重,號東塘,又號岸塘,又號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早年在師門山讀書,1684年37歲的孔尚任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從優額外授為國子監,踏入仕途。從1687年到1690年他在江淮治水4年,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孔尚任很早就注意蒐集南明五朝的遺事,在治水期間,他遊歷了揚州南京的一些古蹟,並結識了一些耿介之士和明末的遺民。1689年,《桃花扇》寫成,上演之後引起了明朝故臣遺老亡國之痛,康熙皇帝對此也很不滿。不到半年之後,他就因一樁遺案罷職回家。他寫詩道:“我是白頭著書郎,被讒不辯如聾啞”,表達了自己解甲歸田的難言之衷。除了《桃花扇》外,孔尚任還和顧采合寫了《小忽雷》傳奇,
這也是一個揭露權貴誤國的戲。孔尚任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之集》《長留集》等,近人編為《孔尚任詩文集》
作為一部傳奇劇,《桃花扇》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明末,東林黨魏忠賢閹黨的鬥爭十分激烈。在崇禎帝打擊閹黨的時候,東林黨人曾進享入閣,後來東林黨人失敗了,繼之而起的是復社的政治活動,他們以詩文方式譏諷議論朝政,在歷史危亡之際表現出充分的政治熱情和憂患意識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禎縊死,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之後,閹黨馬士英阮大鋮不擇手段地推舉小福王弘光皇帝,奪得了迎立之功,而史可法被排擠出南京,在揚州奮勇抗擊清軍。馬、阮在南京搞打擊報復,排斥異己,弄得朝政日非,人心惶惶。在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福王還在排演阮大鋮《燕子箋》傳奇,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反對馬、阮集團,主張清除二賊的復社文人侯方域左良玉等遭到馬、阮的搜捕,最後一同陷入了覆滅的境地。《桃花扇》就反映了這段史事。

內容精要

《桃花扇》彩繪本《桃花扇》插圖

在大明江山風雨飄搖的危急時刻,憂國憂民的風流名士侯方域色藝雙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他們的結合,是浪漫而倜儻的,又是多災多難的。結婚的第一天,一個政治黑影就出現在他們中間:閹黨餘孽阮大鋮為了討好頗有政治聲望的侯方域,竟然轉經他人送來了奩資。新娘李香君比丈夫侯方域還要看重名節,饋贈被退回了,冤仇也結下了。阮大鋮時刻準備報復。
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報復的機會是很多的。當時南方的軍事政治集團在危難中加劇了矛盾和紛爭,侯方域出面勸說左良玉部斂跡安定,阮大鋮則向督撫馬士英誣告侯方域勾結左良玉,這就使得侯方域不得不離開李香君,投奔史可法。後來,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鋮利用權勢逼迫李香君給漕撫田仰做妾。李香君一心思念遠行的丈夫侯方域,當然不肯從命,當著搶婚人的面以頭撞地,把斑斑血跡都濺在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給她的詩扇上。目睹此景的一位友人深受感動,把扇面上的血跡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蘇崑生帶著這把包含無限情意的扇子去尋找侯方域。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獄,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宮中的歌妓。直到清軍席捲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這對夫妻才分別從獄中和宮中逃出。他們後來在棲霞山白雲庵不期而遇,感慨萬千。但是國破家亡,他們也不再想重溫舊夢了,便各自出家。
《桃花扇》清·吳友如畫寶·誘妓泄憤

《卻奩》是《桃花扇》的第七出,是《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關鍵一出。從這一出開始,才正式把愛情的糾葛和政治的鬥爭結合起來。對《卻奩》這齣戲,作者的原評指出:“秀才之打也,公子之罵也,皆於此折結穴。侯郎之去也,香君之守也,皆於此折生隙。一官鹹湊,百節不松,文章關鍵也。”戲從第一出《聽稗》到第三出《眠香》主要是分別寫侯、李的結合以及復社文人與阮大鋮的矛盾。到第七出《卻奩》,由於阮大鋮等人的插手,致使侯李的結合,並非單純由男女主人公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如同一般才子佳人戲所描寫的那樣,而是直接由一場政治鬥爭所促成。他們的結合,一開始就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由於李香君對政治的敏感,看出了阮大鋮助妝的陰謀,所以才有她卻奩的壯舉,使得阮大鋮的陰謀落空,因而懷恨在心,妄圖報復。這齣戲通過各個人物對待阮大鋮助妝這件事的不同態度和表現,展開人物對比,突出刻畫李香君疾奸邪、重氣節的形象。
《桃花扇》是一部抒情韻味很濃的傳奇劇,就文采而言,說它是詩劇毫不過分。作者將悲壯的歷史、悽慘感傷的愛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令人動情不已又發人深思。跨過殘垣斷壁,透過無限相思淚,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以愛情的離合幻滅,顯現美好夢想的破滅和道德理想的崩潰。孔尚任自稱寫《桃花扇》“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

創作原則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劇。孔尚任在創作中採取了證實求信的原則,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所以,全劇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線索,展示弘光小王朝興亡的歷史面目,從它建立的歷史背景,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的情況,到建立後朱由崧的昏庸荒佚,馬士英、阮大鋮結黨營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鎮跋扈不馴、互相傾軋,左良玉以就糧為名揮兵東進,最後史可法孤掌難鳴,無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滅,基本上是“實人實事,有根有據”,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如劇中老贊禮所說:“當年真如戲,今日戲如真。”(《桃花扇·孤吟》)只是迫於環境,不能直接展現清兵進攻的內容,有意迴避、改變了一些情節。孔尚任對劇中各類人物作了不同筆調的刻畫,雖然忠、奸兩類人物的結局加了點虛幻之筆,如劇中柳敬亭說的,“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還他個揚眉吐氣,那些得意的奸雄邪黨,免不一廠加他些人禍天誅”,以達到“懲創人心”的藝術目的,但總的說,作者的褒貶、愛憎是頗有分寸的,表現出清醒、超脫的歷史態度。

出場人物

全劇只有30名出場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歷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以史可法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馬士英等為首的奸臣“偶部”,鑒於歷史上不敢罵皇帝,將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總部只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贊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人物形象

《桃花扇》中塑造了幾個社會下層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藝人柳敬亭、蘇崑生。照當時的等級貴賤觀念,他們屬於為衣冠中人所不齒的倡優、賤流,在劇中卻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卻奩,使阮大鋮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處在昏君、權奸的淫威下,誓不屈節,敢於怒斥權奸害民誤國。柳敬亭任俠好義,奮勇投轅下書,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在《桃花扇》稍前演忠奸鬥爭的戲曲中出現過市井細民的正面形象,但多是忠於主人的義僕,如《一捧雪》中的莫誠,或者是支持忠良的義士,如《清忠譜》中的顏佩韋五人,都還是處在配角的位置上。《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關心國事、明辨是非、有著獨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見絀,更不要說處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這自然是有現實的依據,反映著晚明都會中部分妓女的風雅化以至附庸政治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詩歌、傳記、筆記中反映出來,但劇中形成的貴賤顛倒的對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級貴賤觀念,其中也含有他對尊貴者並不尊貴,卑賤者並不卑賤的現實的憤激情緒,以及對此所做出的思索。這是當時許多旨在存史、寄託興亡之悲的稗史所不具備的。
《桃花扇》創作的成功還表現在人物形象眾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類人也不雷同。這顯示出孔尚任對歷史的尊重,如實寫出人物的基本面貌,如同是武將,江北四鎮都恃武逞強,行事、結局卻不同:高傑無能,二劉投降,黃得功爭位內訌,卻死不降北兵;左良玉對崇禎皇帝無限忠心,但驕矜跋扈,缺少謀略,輕率揮兵東下。侯方域風流倜儻,有幾分紈絝氣,卻關心國事。這其中也反映出孔尚任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較其他傳奇作家有著更自覺的意識,要將人物寫活。如同是權奸,馬士英得勢後橫行霸道,而阮大鋮則奸詐狡猾,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在劇中營造出生動的場面和氣氛。楊龍友的形象尤有特色。他周鏇於兩種力量之間,出面為阮大鋮疏通復社文人,帶人抓走李香君的假母,在馬士英、阮大鋮要逮捕侯方域時,又向侯方域通風報信;他趨從、奉迎馬士英、阮大鋮,在李香君罵筵中面臨來身之危時,又巧言救護李香君,誠如《桃花扇·媚座》批語所說:“作好作惡者,皆龍友也。”他多才多藝,八面玲瓏,表現一副政治掮客的圓滑嘴臉和老於世故的複雜性格。

專家點評

《桃花扇》古典名劇《桃花扇》

感傷歷史的興廢更替是中國文學的一大主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等,許多詩詞都表達了一種虛無感。而《桃花扇》堪稱把這一主題抒發得最為痛切,它是把愛情主題鑲嵌在歷史背景中凸現出來的。
人們談到明清傳奇,便說是“十部傳奇九相思”。無可否認,在明清傳奇作品中,愛情戲占了極大的比重,但是其中有相當的平庸之作,如《西湖記》《憐香伴》等。這些愛情戲“無境不襲,無語不因”,千篇一律,“傳奇不奇”。所以,名為新劇,實則是“老僧碎補之衲衣,醫士合成之湯藥”。因為它們的作者大多見聞不廣,生活面狹窄,識見不高,藝術不精,寫來寫去,跳不出愛情戲的圈子。當然,明清傳奇中的愛情戲,也有優秀之作,如《牡丹亭》《玉簪記》等,不可一概而論。《桃花扇》中寫到妓女,原本不足為奇,因為明清傳奇中寫妓女的戲實在太多。據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記載,《桃花扇》乃是他有感於李香君面血濺扇故事而做。把妓女李香君忠實於愛情而不肯辱於權奸的故事,與南明弘光王朝的興亡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愛情直接和政治鬥爭相連,所謂“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一幅幅現實主義的圖畫,概括地展現了弘光王朝興亡的過程,揭示了這個腐敗的小王朝必然滅亡的命運。由此可見,孔尚任寫《桃花扇》,對一個不奇的妓女愛情故事,用精湛的藝術手段,注入了嶄新的生活內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新奇可傳”。沈默《桃花扇跋語》說道:“《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止為兒女細事做也。大凡傳奇皆注意於風月,而起波折于軍兵亂離。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遷變,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的。《桃花扇》的戲劇結構最為讓人稱道。從贈扇定情開始,侯李二人的愛情就被置於激烈的鬥爭漩渦中。後來兩人被迫分離,自然擴展為兩條情節線:由侯方域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備受欺凌這條線,寫出了弘光皇帝
和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這兩條線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內外的廣闊歷史畫面。作者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鬥爭緊密結合,以既精巧又宏偉的戲劇結構,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歷史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這是孔尚任的匠心獨創,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戲的關鍵所在。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
《桃花扇》彩繪本《桃花扇》

所謂傳奇,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一個“奇”字,要求情節和人物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曲折多變地展現生活面貌,令人驚奇,引人入勝,即俗話所說“無奇不成戲,無巧不成書”。要達到這個要求,傳奇作家就必須面向生活,自出機杼,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情節和人物做巧妙處理,傳奇而不失其真。
看《桃花扇》的批語,可以知道孔尚任寫這部劇作,對於情節和人物的處理,曾經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如對峙法變換法虛實法激將法錯取法等等。孔尚任對表現手法的運用,力求創新。在《西廂記·下書》中,張生“將言語激著”惠明和尚前往蒲關下書搬兵,解除普救寺之圍。這折戲,突出了惠明的正義感和膽量,很精彩。在《桃花扇》第十齣《修札》侯方域將言語激著柳敬亭前往武昌下書,勸阻左良玉領兵東下,以免南明發生內訌。乍看起來,這好像是套《西廂記·下書》的激將法,可是,再往下看,柳敬亭對侯方域說道:“相公又來激俺了,這是俺說書的熟套了。我老漢要去就行,不去就止,哪在乎一激之力。”柳老當場拆穿,出人意料之外,但他是個說書藝人,的確是熟悉說書所用的激將法之類的熟套子,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激張飛,《水滸傳》宋江李逵,更重要的是,他熱心快腸,勇於排除糾紛,自然不在乎一激之力,所以柳老當場拆穿,又在乎情理之中。這樣,更突出了柳老冒險仗義的識見和膽量。看來,這一出激將法,既新奇,又合理,別具一格。
孔尚任寫《桃花扇》,根據不同人物,安排不同出場,匠心獨運,不落舊俗套,所以,在這部劇作里,左部右部奇部偶部經部角色,共有30人,男有其儔,女有其偶,或先後出場,或同時出場,千差萬別,曲盡其妙。比如,第三出《哄丁》,正值南京孔廟舉行祭孔盛典,副末老贊禮“暗上”,接著副淨扮阮大鋮“掩面上”。眉批:“老贊禮如此出場,其猶龍乎!”又云: “阮鬍子如此出場,其如鬼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所謂“暗上”,指的是無聲出場,所謂“掩面上”,就是以袖遮面而躬身出場。這都是戲曲人物出場的傳統程式,具體要看戲曲家如何運用。按照傳奇一般體制,副末只是在第一出里擔當開場任務。而《桃花扇》第三出《哄丁》,再把副末“拉上了排場”,擔當祭孔贊禮的任務。這是人們所沒有料想的。老贊禮又是在壇戶們議論贊禮偷吃祭品之時,不聲不響地出場,玄妙詼諧,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妙趣橫生。作為閹黨餘孽的阮大鋮,此刻已成了過街老鼠,竟然也要混入祭孔盛典,但他畢竟做賊心虛,只得掩面出場,東張西望鬼鬼祟祟,見不得人。試想,在這莊嚴的孔廟裡,在這隆重的祭孔時候,阮大鋮如此出場,難道不是魑魅行徑嗎?在這齣戲裡,老贊禮出場與阮大鋮出場,一正一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安排人物出場有褒有貶的“春秋筆法”。
由於《桃花扇》所寫的內容,觸及了明末清初一段敏感的歷史,特別是當時,這段歷史還清晰地留在人們記憶之中,因而劇本一問世,立即風行開來,“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時有紙貴之譽”。搬上舞台後,更是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笙歌靡麗之中,或有掩袂獨坐者,則故臣遺老也。燈燁酒闌,唏噓而散”。
《桃花扇》轟動了京城, 自然也引起宮中的注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深秋,宮中內侍突然找到孔尚任,向他急要《桃花扇》劇本。孔尚任自己的繕寫本不知道流傳到哪裡去了,便從朋友那裡覓得一本,連夜奉呈入宮。第二年春,孔尚任被晉升為戶部廣東司員郎,但就在同一個月,便又忽然以“疑案”罷官。今人從他的詩《放歌贈劉雨峰》中的“命薄忽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謗誹”等句子和友人的贈詩推測,他的罷官可能與《桃花扇》的內容有關。劇本中那種使人對南明朝廷滅亡產生的惆悵之情,康熙皇帝讀後自然不會高興,所以找個藉口摘掉了孔尚任的烏紗帽。至於他撤職前的升官,不過是康熙為了掩蓋孔尚任的罷官與《桃花扇》之間的聯繫,而耍的一個小手腕罷了。當然,這只是研究者根據有限資料的推測,真實原因究竟如何還有待確鑿證據發現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孔尚任被免官後,懷著悲憤的心情回到曲阜。此後,他雖然曾到山西平陽、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做過短期訪友和漫遊,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過著清苦寂寞、悠閒散漫的生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這位71歲的老人,終於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在抑鬱中離開了人間。孔傳繹在為孔尚任的詩集做序時說:“東塘先生稱詩四十年,凡海內諸名家,靡不以先生為騷壇領袖,相與商榷風雅。至戊戍上元,而忽已謝世,從此風流歇絕,競為《廣陵散》矣,可勝浩嘆!”這幾句話,可說表達了當時許多《桃花扇》愛好者的共同心聲。

歷史影響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於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對懷念明朝的百姓十分忌憚,曾多次編造謊言污衊明朝,自然藉此機會發揮。康熙一生追殺明朝皇子,直到在康熙四十七年凌遲了最後一個已經七十八歲的明皇室嫡子朱三太子,才放下心來。這部戲對明代一些氣節之士的讚美更令康熙為首的滿洲人不滿,不久作者就被藉故罷免。 滿清強迫中國人剃髮易服,剃髮並非如今天電視劇里所演的陰陽頭一般。歷史上真正的剃髮是金錢鼠尾,腦袋上的頭髮幾乎全部剃光,只留中間一塊。醜陋屈辱可想而知。面對這樣的屈辱,普通百姓奮起反擊,死難者以千萬計。
20世紀之初,王國維自1908年至1912年鑽研中國戲曲,曾極口稱讚元劇之文章,但卻認為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學小言》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矣!王氏指出,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1915年,吳梅為暖紅室校訂《桃花扇》後,寫了一篇題識,並在所著《顧曲麈談》中讚揚此劇不獨詞曲之佳,即科白對偶,亦無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寫了《桃花扇傳奇跋》,專論其藝術成就說:東塘此作,閱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王國維是20世紀中國戲曲史學科的開創者,他倆對《桃花扇》的藝術評價很高,但都沒有觸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內容。在清末民初,能結合文藝思潮來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學者,當推梁啓超為第一人年,他在《小說叢話》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義實質,他說:“《桃花扇》於種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於專制政體下,不得不爾也。然書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國之感。……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註:阿英編:《晚清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14頁。)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髮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採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和馮喆主演,並以崑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於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指責為“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後被平反。

桃花扇題

《桃花扇》《桃花扇》

秦淮無語話斜陽,家家臨水映紅妝。
春風不知玉顏改,依舊歡歌繞畫舫。
誰來嘆興亡!
青樓名花恨偏長,感時憂國欲斷腸。
點點碧血灑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壯。
空留桃花香。
反串藝人歐陽青首支個人單曲《桃花扇》,引用清初作家

作品版本

《桃花扇》初版於康熙四十八年(1708),後有蘭雪堂、暖紅室等版本。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並且已被譯成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出版。

作者生平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仕前階段:三十七歲前,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對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歷史劇萌發濃厚興趣,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階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歷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為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歷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調回京,歷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經過畢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孔尚任,終於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峯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讚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從這些詩句看,他這次罷官很可能是因創作《桃花扇》得禍。
三、隱居階段: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閒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孔尚任年譜
順治五年(1648年),一歲
九月十七日,生於山東曲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歲
讀書於曲阜北石門山中。
少年時期,博採遺聞,準備寫一部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歲
此前,應童子試,為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歲
前往濟南應試,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歲
用田產捐國子監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歲
應孔毓圻之聘請,參加修編《孔氏家譜》及《闕里志》。
並訓練禮生、樂舞生,監造禮樂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歲
康熙帝南巡,路過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薦於御前講經,受康熙帝賞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歲
破格任為國子監學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歲
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出差維揚,疏浚黃河海口。
於揚州登梅花嶺,拜訪史可法衣冠冢。
於南京登燕子磯,游秦淮河,拜明孝陵,於棲霞山白雲庵訪道士張瑤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歲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歲
奉旨回曲阜,送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參加曲阜孔廟落成的祭祀典禮。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歲
升戶部主事,職務為寶泉局監鑄。
與顧天石合作,創作傳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歲
《桃花扇》創作經十餘年,終於脫稿。上演,反響熱烈。
宮中內侍索要《桃花扇》劇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歲
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歲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歲
回曲阜石門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歲
到河北訪友,觀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歲
因津門詩人佟蔗村資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歲
到淮南訪問劉延璣,合編《長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歲
卒於曲阜石門山家中。

劇本目錄

桃花扇小引
桃花扇小識
桃花扇本末
桃花扇序

卷一

《桃花扇》《桃花扇》
劇本《桃花扇》
劇本《桃花扇》
試一出先聲
第一出聽稗
第二出傳歌
第三出哄丁
第四出偵戲
第五出訪翠
第六出眠香
第七出卻奩
第八出鬧榭
第九出撫兵

卷二

第十齣修札
第十一出投轅
第十二出辭院
第十三出哭主
第十四出阻奸
第十五出迎駕
第十六出設朝
第十七出拒媒
第十八出爭位
第十九出和戰
第二十齣移防
閏二十齣閒話

卷三

加二十一出孤吟
第二十一出媚座
第二十二出守樓
第二十三出寄扇
第二十四出罵筵
第二十五出選優
第二十六出賺將
第二十七出逢舟
第二十八出題畫
第二十九出逮社

卷四

第三十齣歸山
第三十一出草檄
第三十二出拜壇
第三十三出會獄
第三十四出截磯
第三十五出誓師
第三十六出逃難
第三十七出劫寶
第三十八出沉江
第三十九出棲真
第四十齣入道
續四十齣餘韻

相關歌曲

《香凝桃花扇》

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愛情故事早以為世人所熟知。。尤其是那柄為香君之血所染憑藉侯方域之故友楊龍友起筆所勾繪出的桃花扇。。以香君為情為愛不惜墜於媚香樓以反抗惡霸強娶之勢所濺鮮血為底蘊。。終成就了桃花扇這柄象徵著對愛情忠貞不二的傳世之物。。鮮血自然是會泛著腥味的然而對於愛情的赤誠和忠貞以及為之的付出不猶使人淡忘血本為污穢。。再經由桃花扇故事的傳播無形之中早以暗暗將這為奇女子之血烙印上了香的字眼!——記秦淮八艷之李香君。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原唱:落紅逐青裙
伴奏:《知心愛人》古箏版
詞:櫻花樹下的羈絆
絹扇開出滿屏桃花,
來點綴扇頰。
因血融墨牽引筆畫,
遂難分真假。
若滿屏桃花紛然叩下,
則拂動絲髮。
若反其道被收押,
則難以再現瀟灑。
絹扇憑生滿目桃花,
譴風頌清雅。
以血和墨將情克化,
遂釀就佳話。
若滿目桃花爭相喧譁,
則微風無暇。
若反其道充聾啞,
則難以再展芳華。
桃花扇扇生香。
香味愛夾帶思緒緩緩流淌,
淌起千種柔腸,
皆泛著思量同來叨嘮夢鄉。
夢鄉隱含濃情催齒頰生香,
香味總喜將過往偷偷埋葬,
葬下故事流芳。
絹扇扇起人面桃花,
相映度寒臘。
憑血研磨色若硃砂,
遂好似雲霞。
若人面桃花舞於盛夏,
則雨聲嘈雜。
若反其道而蕭颯,
則難以再演風華。
桃花扇扇生香。
香味愛夾帶思緒緩緩流淌,
淌起千種柔腸,
皆泛著思量同來叨嘮夢鄉。
夢鄉隱含濃情催齒頰生香,
香味總喜將過往偷偷埋葬,
葬下故事流芳。
桃花扇扇生香。
香味愛夾帶思緒緩緩流淌,
淌起千種柔腸,
皆泛著思量同來叨嘮夢鄉。
夢鄉隱含濃情催齒頰生香,
香味總喜將過往偷偷埋葬,
葬下故事流芳。

《桃花扇》汪蘇瀧
作詞
:馬寅生
作曲:汪蘇瀧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喔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詩意散落在街頭詩人在城市漂流
虛榮是個殺手無形引誘只需個藉口
誰在意送的紅豆雖是你整個宇宙
天長地久今生竟然變成了片甲不留
有沒有勇氣遠走帶著滿身的傷口
王侯將相看透夜半飲酒消不盡那愁
通往長安的碼頭精緻用詞為誰侯
誰是香君解釋持子之手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喔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崑曲唱段:世間何物似情濃
RAP:霓虹燈閃如春晝春情散不收
誰還會演繹長相廝守用生命演奏
扇面詩成為她的宇宙到死不肯放手
今生有誰淚為此流我要穿越千年不回頭
對你笑著揮揮右手讓你等了好久
丟失在前世的行李是否今生已忘記
那場書院細雨如你呼吸與何人說起
桃花扇唯美詩句我學戲隔世望你
千年的等候今生終再續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喔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再回長安酒意里你笑送我詩四句
只願夢不醒滿城柳絮紛飛管我是誰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喔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崑曲唱段:整一片斷魂心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