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
![道德理想](/img/8/f0f/nBnauM3X4AjMwQDO3gTOwgTM4QTM5ETM4ITMxADMwAzMxAzL4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類型
歷史上的道德理想從其階級屬性上看,主要有兩種對立的基本類型:一種是剝削階級的道德理想,如中國古代儒家關於聖人和天下大同,道家關於真人和無為而治,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關於至善或幸福的人和自由、平等、博愛等社會的道德理想。這一類型的道德理想,雖然也對當時的人們起著程度不同的感召和激勵作用,其中有的還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其總的傾向是粉飾剝削者的人格特徵,漠視和掩蓋現實生活中的不平等和道德衝突。與此相對立的是反映勞動人民要求和願望的道德理想,如中國古代墨家關於兼愛、非攻、尚賢,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均貧富、等貴賤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領袖洪秀全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以及19世紀初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熱愛勞動、積極進取、彼此友愛、關心社會公共利益等道德理想。這一類型的道德理想著重於鞭撻剝削者的偽善,憧憬人與人之間絕對平等,但卻往往帶有空想的性質。共產主義道德理想以忠誠共產主義事業、自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等作為根本內容。它批判繼承歷史上所有進步道德理想中的積極因素,正確概括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深刻反映當代社會關係發展的必然趨勢,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成為現實的客觀可能性。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對於增強人們履行各種道德義務的責任感,提高人們道德品質修養的自覺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