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遊記》[小說]

《格列佛遊記》[小說]
《格列佛遊記》[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格列佛遊記》以幻想性的情節,對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整個社會,從政治、宗教、法律、軍事到科學、哲學狀況,都進行了諷刺、批判。在批判中,特別是在最後一卷,作者透露出悲觀恨世情調,格列佛回到英國看到他的親人、同伴,因聯想到“耶胡”而感到難以忍受。但斯威夫特並不是一個厭惡人類的人,他描繪人的惡習、弱點,但依然有悲天憫人的人物,說“我想盡我的綿力來使英國的耶胡們的社會變得好些”。如果說笛福的小說力求形神的逼真,那么斯威夫特的小說則把深刻的內容和豐富的幻想結合在一起,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故事尤有童話色彩。他充分發揮想像,虛構出現實中不存在的人物與場景、情節,但始終與深刻的現實性相結合。我們在格列佛的奇異旅行地中,看到的總是英國社會的反映。小說對諷刺手法的運用非常傑出,有善意的幽默、有辛辣的諷刺、有刻薄的嘲弄,象徵影射、反語、夸俗、對比等,比比皆是。斯威夫特作為古典主義者,具有語言上的高度修養,他的文學簡潔清晰,準確有力。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作者:(英)喬納森·斯威夫特

成書時間:1726年
特色之處:旨在抨擊當時英國議會政治反動宗教勢力的幻想遊記體諷刺小說。出版兩個多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作品運用諷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罪惡,並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

作者簡介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以諷刺作家名垂青史。他是一名牧師,一位政治撰稿人,一個才子。他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六歲上學,在基爾凱尼學校讀了八年。1682年進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學院學習,他除了對歷史詩歌有興趣外,別的一概不喜歡。還是學校“特別通融”才拿到學位。之後,他在三一學院繼續讀碩士,一直到一六八六年。1688年,愛爾蘭面臨英國軍隊的入侵,他前往英國尋找出路。
接下來的十年是對斯威夫特一生中具有重要影響的關鍵時期。他通過親戚的關係,在穆爾莊園當私人秘書。穆爾莊園的主人坦普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也是位哲學家,修養極好,這無疑給斯威夫特起了積極的,甚至是導師性質的作用。這從政治或者其他較實際的角度看,對斯威夫特可能是一種失望,但就一個諷刺作家來說,近十年的時間卻使他得到了充分的學習。他早期的兩部諷刺傑作《桶的故事》《世紀戰爭》正是在這裡寫成的。
離開穆爾莊園後,斯威夫特回到愛爾蘭繼續做他的牧師。為了教會,他投入到政治活動中去。他在後半生寫了無數的政治小冊子,獲得了相當的聲譽。雖然他一時間名聞遐邇,可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他甚至一步步走到了絕望的邊緣。他經歷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於是,他寫了《格列佛遊記》。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黑暗和孤苦中告別了人世,終年78歲。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遊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 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故事梗概

小說以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險的經歷為線索,一共由四部分組成。
格列佛遊記格列佛遊記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遊記。敘述格列佛在小人國的遊歷見聞。這裡的人,身長不滿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陰謀詭計、傾軋紛爭。穿高跟鞋的一派與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擊,誓不兩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遊記。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寵然大物,但一到布羅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當作小玩藝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後來,國王召見他,他慷慨陳辭,誇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遊記。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飛島)和格勒大錐(巫人島)的遊歷。飛島上的人長得畸形怪狀,整天擔憂天體會發生突變,地球會被彗星撞擊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終日。在科學院里,設計家們正在從事研究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取暖,把糞便還原為食物,繁殖無毛的綿羊,軟化大理石等課題。在巫人島上,島主精通巫術,擅長招魂,他們博覽古今,發現歷史真相被權貴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騙人世。

第四卷:慧駰國遊記。敘述格列佛在智馬國的遊歷。在這個國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誠實的智馬,供智馬驅使的是一種類似人形的畜類耶胡,後者生性淫蕩、貪婪、好鬥。

主題思想

小說第一卷中所描繪的小人國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國的縮影。英國國內托利黨輝格黨常年不息的鬥爭和對外的戰爭,實質上只是政客們在一些與國計民生毫不相干的小節上勾心鬥角。

小說的第二卷則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小說的第三卷,作者把諷刺的鋒芒指向了當代英國哲學家,脫離實際、沉溺於幻想的科學家,荒誕不經的發明家和顛倒黑白的評論家歷史家等。

小說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連串問題而揭露了戰爭的實質、法律的虛偽和不擇手段以獲得官爵的可恥行為等。

綜觀小說的全部情節,《格列佛遊記》政治傾向鮮明。它的批判鋒芒,集中在抨擊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

人物形象

格列佛:是十八世紀英國的普通人,他熱愛勞動,剛毅勇敢,心地善良。他在遊歷之中,洞察到社會現實的日趨墮落,得出英國社會並不文明的結論。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體現者。作者將自己的種種美德賦予筆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對別人關懷備至。格列佛是個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總是坦率地敘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優點則隻字不提。他謙遜好學,努力用新眼光去認識新的現實。他從不自暴自棄,縱使將他當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觀賞,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嚴,以平等的姿態與大人國的國王交談。他勇於幫助小人國抵抗外族入侵,但斷然拒絕為小人國國王的侵略擴張政策效勞。

文學藝術特點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歷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里,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官員不惜小丑似地做著可笑的表演。這個小朝廷是當時英國的縮影,連利立浦特的朝政風習和典章制度也同當時的英國政局一模一樣;在第二卷里,作者更是指名道姓地批抨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地向大人國國王介紹英國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辨解的事,可是從大人國的眼光看來,英國的歷史充斥著“貪婪、競爭、殘暴、偽善、淫慾、陰險和野心”產生的惡果。作者借國王的話,“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中爬行於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里,通過對拉格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壓迫。

小說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關於“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駰(馬)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那裡的野猢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係。並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
作者在對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和反動的宗教勢力進行無情、辛辣的諷刺、抨擊時,有的直言相譏,有的利用異邦人的唇舌,有的隱喻挖苦,有的以獸譏諷人,凡此種種,風趣滑稽,神情皆備。

情節的幻想性與現實的真實性有機結合,也給小說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雖然作者展現的是一個虛構的童話般的神奇世界,但它是以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真實為基礎的。由於作者精確、細膩、貼切的描述,使人感覺不到它是虛構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實事。例如,在描述小人與大人、人與物的比例關係時,一概按一與十二之比縮小或放大。小人國里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人國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塊區區手帕,可以給小人國皇宮地毯;大人國農婦的那塊手帕,蓋在格列佛身上,就變成一床被單了。在描述飛島的運行,宮殿的建築,城鎮的結構時,作者還有意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醫藥諸方面的知識與數據。這樣,就使人物局部細節的真實、和諧、勻稱,轉化為整個畫面、場景的真實、和諧、統一,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和感染力。

作者的文筆樸素而簡練。例如文中寫到格列佛在小人國抄錄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讚頌國王是“舉世擁戴”的“萬王之王”,“腳踏地心、頭頂太陽”,等等。格列佛還在括弧里不動聲色地解釋道:“周界約十二英里”。隨著這句解釋,那“直抵地球四極”的無邊領土陡然縮為周邊不過十餘里的彈丸之地。這種反差令人捧腹。括弧里的話顯示出作者樸素又實事求是的敘述風格,他似乎無意對此評論,只是在客觀忠實地為我們解釋利立浦特的尺度。他曾經聲明:“我寧願用最簡單樸素的文筆把平凡的事實敘述出來,因為我寫這本書主要是向你報導,而不是供你消遣。”儘管小人國、大人國、慧駰國的情景各異,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說的布局、風格前後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後果都有詳盡的交待,複雜紛繁的情節均按時間、空間順序依次描述,文字簡潔生動,故事性強,因而數百年來,《格列佛遊記》在歐洲各國雅俗共賞,婦孺皆知。

作者可翻譯為約拿旦·斯威夫特喬納森·斯威夫特江奈生·斯威夫特,另外已有《新格列佛遊記》出版。

名家點評

斯威夫特以幽默豐富了作品的道德含義,以諷刺揭露荒誕,並通過人物性格和敘述框架使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成為現實,即使《魯濱遜漂流記》也難以在敘述的刻薄性和多樣性方面與其媲美。(英)司各特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小說傑作。它和18世紀歐洲眾多小說一樣,繼承了流浪漢小說的結構方法,襲用了當時流行的描寫旅行見聞的小說,尤其是航海冒險小說的模式,敘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無疑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笛福《魯濱遜漂流記》和其他一些遊記體冒險小說的影響。然而,《格列佛遊記》和他們雖然形式相似,性質卻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書籍之戰》那類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具有與十八世紀開始興起的寫實主義小說不同的若干獨特性質。——吳厚愷《簡論諷喻體小說《格列佛遊記》及其文學地位》

文學史對《格列佛遊記》的評價:作品假託主人公格列佛醫生自述他數次航海預先,漂流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智馬國幾個童話式國家的遭遇和見聞,全面諷刺,挪揄了英國的社會現實.其中“大人國”和“智馬國”社會所社會理想雖然保存了宗法社會的原始特點,但卻包含著啟蒙主義的社會原則價值觀.作者把諷刺對象誇張變形到殘酷甚至荒誕的地步,與現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