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中的第一部分是李雅軒先生太極拳精論,是一代大師李雅軒先生一生練拳的經驗總結,而且是李雅軒先生自己本人親筆所寫,我覺得精論非常寶貴,是練習楊氏太極拳的精髓。李雅軒先生太極拳精論這一部分,不但內容極為豐富,幾乎囊括了太極拳的各個方面,而且包含許多其它拳書沒有的內容,這其中既有李雅軒先生對純正楊氏太極拳風格的繼承和具體闡述,也有李雅軒先生對太極拳理論的發展。尤其可貴的是,精論不但具有很高的太極拳健身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對練拳及練推手等具有很好指導作用。數十年如一日,在四川傳人萬餘,雅軒先生按師傳把太極拳扎紮實實學到手,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和創新,這是對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基礎上又發展和創新,這是對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作者簡介
陳龍驤,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生於公元一九四八年一月,現任於成都飛機公司工業(集團)體協,工程師。
陳龍驤先生系一代太極拳宗師李雅軒先生之嫡系傳人,八歲即追隨其師學習太極拳藝,深得其師器重得師衣缽之傳並發揚光大。
一九八三年,陳龍驤先生被評為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一九八六年獲全國武術比賽雄獅獎。現任中國國際太極拳年會副秘書長,國際太極拳年會拳師名師級別評定委員會委員,太極拳大師,中國武術七段,中國四川省武協委員,成都市武協常委,《中華武術大典》編委,新加坡李雅軒太極拳學院名譽院長,成都市李雅軒太極拳武術館館長,中國武術一級裁判。多年來在《武林》、《武魂》、《精武》、中國台灣《太極拳》、新加坡《武壇》等刊物上發表大量文章,其專著有《楊氏太極拳法精解》、《楊氏太極劍法精解》、《楊氏太極刀法精解》,《三才劍法精解》,《武當劍法精解》、《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架詮真》等刊行於世,多次參加國際和國內太極拳名家研討會,多次應邀赴國外講學,在國內和海外都有好的影響和知名度。其事跡收人《中國武術名人辭典》、《中國民間武術家辭典》、《世界名人錄》等。
編輯推薦
拳架,是人們對太極拳原理理解的外在表現。李雅軒先生太極拳拳架,之所以有一種恢宏的氣勢,有一種不怒而威的神情;之所以現在被人們廣泛地推崇,這從根本上是由他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這才在技藝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練體以固精,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
太極拳的要領,諸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靜,虛領頂功,氣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等,練拳者怎樣在行拳中具體體現,怎樣做才不偏離方向、不變味、本書給出了權威和形象的解答。
章節
一、一代楊氏太極拳宗師李雅軒
憶師言,比武識太極
1914年,李師滿20歲。從這一年起,李師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走上了專攻太極拳的道路。
一天,李師的鄰居好友張彬如家裡來了客人,請李師作陪。客人名傅海田,長袍馬褂,文人打扮。李師年方20歲,身材魁梧,氣宇軒昂。席間談及廟會一事,傅君說:“你真是俠義人物,但不知你所習何家拳法?”李師回答說:“少林拳。”傅君說:“好!”張彬如從旁介紹說:“傅兄也是愛好此術的。”李師忙問:“傅兄練的是哪派拳法呢?”傅海田答:“太極拳。”李師想起師父臨別之言,然數年來從未見人練過,不知是個什麼樣子,因此,堅持要傅海田表演。傅見推辭不過,只得下堂練了一段。李師一見,大失所望,見其出手鬆軟無力,步法緩慢,如半睡狀,心想此種拳有什麼作用呢?為何師父說它厲害?李師年輕氣盛,心直口快,問傅君說:“太極拳也能作技擊之事嗎?”傅君說:“練好後亦可防身。”張彬如在旁慫恿說:“我們都不是外人,你們作一番友誼比試,也讓我見識見識。”李師心想,此種拳法何能當我一擊,故欣然答應。傅君謙讓再三,最後見推脫不過,就說:“我學藝不精,怎當李兄猛力?”說罷二人就在堂前比試起來。李師年輕力壯,連連攻擊,傅君順勢推挽。李師只覺得如捕風捉影,腳下站立不穩,初以為偶爾失手,誰知連連跌倒,不知究竟。張彬如怕傷了和氣,忙說:“算了,算了,不必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