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揭示了中國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質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徑,直接理性化而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大傳統的根本特色。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名: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作 者:李澤厚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出版時間:2008
ISBN:9787806883488
開本:16
定價:33.80元

內容簡介

《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由“補篇”和“前著”組成。“補篇”揭示了中國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質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徑,直接理性化而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大傳統的根本特色。巫的特質在中國大傳統中,以理性化的形式堅固保存、延續下來,成為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鑰匙所在。“前著”則從剖析孔子的仁學開始,提出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問題,認為血緣、心理、人道、人格為四大因素,孟、苟從內外兩方展升為光輝的個體人格和偉大的人類特徵,而以“實用理性”和“樂感文化”為總精神。在此前提的貫穿下,漸次論述了自先秦到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

作者簡介

李澤厚,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瓦斯摩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一九八八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一九九八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已卯五說》《歷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香港,2006)等書,一九九一年後旅居美國。

編輯推薦

《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認為,中國文明有兩大徵候特別重要,一是以血緣宗法家族為紐帶的氏族體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傳統。兩者緊密相連,結成一體,並長久以各種形態延續至今。《新版》增補了李氏有關巫史傳統的重要論述,從源頭上探尋中國文化之奧秘。

目錄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1985)
孔子再評價
一“禮”的特徵
二 “仁”的結構
三弱點和長處
四附論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並未消失
孫老韓合說
一 兵家辯證法特色
二 《老子》三層
三所謂“益入神智”
苟易庸記要
一 人的族類特徵
二 儒家世界觀的建立
三天、道、人
秦漢思想簡議
一 道、法、陰陽、儒家的合流
二 天人宇宙論圖式
三陰陽五行的系統論
四五行圖式的歷史影響
莊玄禪宗漫述
一 莊子的哲學是美學
二 人格本體論
三瞬刻永恆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學片論
一由宇宙論到倫理學
二理性本體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 “心”的超越與感性
四遺產的兩重性
五 《片論》補
經世觀念隨筆
一 “內聖”與“外王”
二 “治人”與“治法”
三 經學與史學
試談中國的智慧
一時代課題
二 血緣根基
三實用理性
四 樂感文化
五 天人合
後記
補篇
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2005)
一魚:生命的符號
二龍:權威/秩序的象徵
三漢字:並非口頭語言的記錄
說巫史傳統(1999)
六道家及中國文化基本範疇
說儒法互用(1999)
初讀郭店竹簡印象紀要(1998)
“說巫史傳統”補(2005)
……
文摘
孔子再評價
關於孔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見分歧也許更大。分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當時社會變革不很清楚,從而對孔子思想的性質和意義也就眾說紛紜。本文無法涉及社會性質問題的探討,而只想就孔子思想本身作些分析,認為其中包含多元因素的多層次交錯依存,終於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對中國民族影響很大的文化一心理結構。如何科學地把握和描述這一現象,可能是正確解釋孔子的一條途徑。本文認為春秋戰國是保存著氏族社會傳統的早期宗法制向發達的地域國家制的過渡時期,認為孔子思想是這一空前時代變革中某些氏族貴族社會性格的表現。但由孔子創始的這個文化一心理結構,卻因具有相對獨立的穩定性而長久延續和發展下來。
一 “禮”的特徵
無論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難否認孔子竭力維護、保衛“周禮”這一事實。《論語》講“禮”甚多,鮮明表示孔子對當時“禮”的破壞毀棄痛心疾首,要求人們從各方面恢復或遵循“周禮”。
那么,“周禮”是什麼?
一般公認,它是在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本文認為,它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統治體系的規範化和系統化。作為早期宗法制的殷周體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緣的層層衣裝之中,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直接從原始文化延續而來。“周禮”就具有這種特徵。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禮儀已變而為少數貴族所壟斷;另方面,由於經濟基礎延續著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構,從而這套“禮儀”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性。就在流傳到漢代、被稱為“禮經”、作為三禮之首的《儀禮》中,也還可以看到這一特徵的某些遺蹟。例如《儀禮》首篇的《士冠禮》,實際是原始氏族都有的“成丁禮”、“人社禮”的延續和變形。例如《鄉飲酒禮》中對長者的格外敬重,如《禮記》所闡釋“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人孝弟”(《禮記·鄉飲酒禮》)。可見,孝弟以尊長為前提,而這種尊長禮儀,我同意楊寬《古史新探》中的看法,它“不僅僅是一種酒會中敬老者的儀式,而且具有元老會議的性質,這在我國古代政權機構中有一定地位”。中外許多原始氏族都有這種會議,如鄂溫克人“在六十多年前,凡屬公社內部的一些重要事情都要由‘烏力楞’會議來商討和決定。會議主要是由各戶的老年男女所組成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