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百年》
內容提要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紀念。一個世紀以來,這一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始終牽動著世人的目光。圍繞著藏經洞藏經文物的發現、流散和回歸,幾乎在世界範圍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由此折射出百年歷史的滄桑和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這是一本普及性的歷史讀物,作者用講述故事的手法,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敦煌文物流散的歷史,以及幾代學人嘔心瀝血,追尋國寶,研究國寶,最終使“敦煌學”回歸故土的心路歷程。
當助世紀剛剛揭開序幕時,在中國的西北一角,一扇歷史之門被一個小人物打開。沒有人能夠想到,一段長長的歷史會被古人封存在一個小小的密室之中。這個密室,就是敦煌藏經洞。人們無法估量它的密藏的價值,只好籠統地稱之為國寶、珍寶、寶藏……藏經洞珍品的流散是近代中國傷心歷程的縮影。傷心不僅僅在於國寶外流的本身,還在於國人的愚昧和麻木。20世紀初期,中國的歷史與未來被現實的重重迷霧遮蔽了,我們只能從瀰漫的濃霧中聽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呼喚,但是這個聲音的確是漸漸增強了。幾代學人的嘔心瀝血,難道僅僅只是為了追尋國寶嗎?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信心,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決心,不過是為著有一天,子孫不再抱恨和傷心。尋夢之路,崎嶇漫長,外人的歧視和國人的無知,增添的不僅僅是悲壯的氣氛。當魂兮歸來之日,陰霾散去,國人的心胸也隨之豁然開朗起來。這裡講述的都是真實的故事,為了解每一個具體細節,作者花費了幾年的心血進行文獻調查和人物訪問。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說明的卻是很簡單的常識。作者本來只想告訴讀者一些事實,結果卻被書中的故事所打動,欲辯已忘言了。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之際,謹以此書獻給為了敦煌事業,為了民族精神而奮鬥不息的人們。
目錄
序篇
新世紀的第一個夏天
第一編傷心敦煌
小人物的大發現
斯坦因的中國護照
伯希和進洞之謎
以德報怨的中國學者
難言之痛:從敦煌到北京
大谷收集品的悲劇
勒柯克的終生遺憾
俄國人的神秘之旅
陷入困境的華爾納
斯坦因的最後出場
不是尾聲:王道士之死
第二編四海尋夢
漫漫西天路
追尋敦煌文獻的東洋鏇風
敦煌劫餘傷心史
歐洲尋夢之旅
三十年代初期的西北考察
張大千:藝術家的激情歲月
于右任:政治家的N文情懷
向達:學者的冷暖敦煌
常書鴻:敦煌的藝術囚徒
第三編魂兮歸來
新時代的國寶之光
黑夜連著黑夜的十年
港台學者的學術報國
東洋敦煌學的第三波
大師相傳的法國敦煌學
魂歸故土,重光於世
世紀回眸:人類的敦煌
附錄1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2國內外收藏敦煌文獻、文物主要機構一覽表
附錄3主要人名譯名對照表
敦煌的榮辱滄桑:讀《敦煌百年》有感
2005年的盛夏,組織安排去了趟甘肅敦煌。留下了戈壁沙漠、炎熱乾燥、連綿洞窟和眾多看不明白的文物這樣個印象。好在出於一種習慣,順便買了本《敦煌百年》帶回。讀後才使自己陷入不盡的思考。
這本書講述的都是真實的故事。為了了解每個具體細節,作者劉詩平、孟憲實花費近10年的心血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調查和人物訪問。用平實的語言著筆,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說明的都是很簡單的常識與道理。讀時,始終被作者著書立說的態度感動著,於是,萌生了把自己受到的教育,梳理成幾個段落,與讀者共賞。
敦煌是中國西北邊塞僻遠的縣級市。一千多年前卻是個熙熙攘攘的國際化移民城市。不同民族群相混居,不同文字普遍流行,中國、印度、希臘、波斯文明在這裡相互激盪,交相輝映。公元前三世紀後期,匈奴、大月氏和秦漢帝國,各股力量像走馬燈一樣在敦煌、新疆一帶更替。直至漢武帝派張騫西使大月氏“鑿空”,開闢通往西天之路——首次打通連線中原與中亞及西方的“絲綢之路”,開始了中西文化交流。敦煌就位於絲綢之路幹線上,成為當時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十世紀中葉,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並取代了陸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開溝,敦煌被棄置一旁,逐漸變得遙遠而荒蕪。這顆耀眼的明珠漸漸蒙上了灰塵。
敦煌石窟即莫高窟,距敦煌市區25公里。前秦樂僔法師來到敦煌,看見萬通金光齊放,如同佛祖顯像,樂僔在驚呆之餘,相信是佛祖對自己的召喚。要在這裡開窟塑像,興建廟宇。從此他開始化緣求金,並開鑿了第一座佛窟。修窟之舉,生生不息,從十六國開始到元朝歷時十一個朝代。完成佛窟492座,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300多個,形成世界現存最為壯觀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中有一個邊長不足3米,高不足25米的方丈小室,叫藏經洞,是1900年被一個湖北麻城出生的流浪人王道士(後人稱呼)發現。
這裡珍藏了眾多經卷——佛教經典。還有很多種類的文書,文書的時間跨度從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用漢藏文、回鶻文、波斯文等書寫的經卷,典籍、方誌、戶籍、信札、曲子調等。數以萬計而且價值連城。敦煌,凝聚著連綿相沿的歷史和不曾中斷的文明,讓學者痴心不改並以身相許,如此之深地牽動著世人的目光。然而西方考古掠取、戰爭、政治風暴,使敦煌文明支離破碎。上世紀初期,王道士剛發現藏經洞,莫高窟遭受外籍斯坦因、伯希、勒柯克、華爾納等人,打著考古將寶藏部分文物掠取。英國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莫高窟在一次又一次的洗劫之後,而今留下了累累傷痕。數萬件珍貴遺書,近千幅唐宋佛畫,數百件壁畫和塑像被割裂,分散收藏在英、法、俄、日、美等十多個國家的四十多個收藏單位和研究機構中。1957年反右運動,中國敦煌研究遭受了摧殘。文化大革命爆發,敦煌研究學術徹頭徹尾地淪為了政治工具。
諸多原因,敦煌文書分散各地,今天也仍然沒能編出一份完整的目錄來。文物的確切數字依然是個迷。學術無國界,文物有國籍。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全人類的共同保護,並不是簡單的雪恥行為,也不是簡單的文物移交,而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因為敦煌文物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中國人相信隨著世界文明的進程,流失的文物會物回原主。
讀罷這本《敦煌百年》給予我們無限啟示,看到了盛唐前後的一個開放而強大的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也看到了一個偉大民族因為封閉造成的停滯和不思進取招致的衰敗。
作者簡介
孟憲實,博士。男,1962年生,黑龍江訥河人,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著有《敦煌百年》 、《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等論著,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從12月11日起,《百家講壇》播出《玄武門之變》,主講人是孟憲實,是《百家講壇》第一個關於唐朝的系列節目。
孟憲實還是電視劇《貞觀之治》的主要編劇。
主要經歷
1979年~1983年,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專業本科畢業,畢業論文《論漢初的黃老政策》 (指導教師劉澤華教授)。
1994年~1998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中國古代史隋唐史方向碩士學位,學位論文《唐前期括戶研究》 (指導教師吳宗國教授)。
1996年~1997年,北大派出,在日本新潟大學人文學部短期留學一年。
1998年~200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古代史隋唐史方向博士學位,學位論文《唐前期軍鎮研究》(指導教師吳宗國教授)。
2001年7月初,到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
2003年10月,博士後出站,出站報告《唐宋時期敦煌民間結社研究》。
2004年6月,出版《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 (齊魯書社),晉升副教授職稱。
2005年8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2006年12月,於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武門之變》。
2007年5月,再次出現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貞觀之治》。
2007年5月,出版《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2008年5月,出版《唐高宗的真相》。
編劇創作
孟憲實還是電視劇《貞觀之治》的主要編劇,和另一個編劇、著名作家阿城合作,孟憲實負責歷史史料的真實,而阿城負責文學的潤色,歷時兩年完成了劇本創作。
《貞觀之治》運用了大量的特技鏡頭體現唐初的歷史風貌。為此, 《百家講壇》把這些素材運用於孟憲實講述過程插入的片段預告,用來豐富視覺效果和製作懸念。
孟憲實說,“當初我和阿城各拿出一個劇本,最後再進行融合。我的劇本原有一條愛情線,阿城則是想把宮廷鬥爭部分放大,但根據相關部門當時要做正劇的指示,我們把這兩條線都砍掉了,盡力‘一正到底’,是否真實、是否忠於歷史的問題,這個也很難界定,很難量化。”
不過,同為歷史正劇, 《漢武大帝》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對此,孟憲實分析說,“電視劇講究戲劇衝突,戲劇衝突要有對手。漢武帝有對手,一生可以用‘如何解決匈奴問題’串起來;但唐太宗沒有對手,有人會說突厥問題可以成為該劇的大背景或主線,事實上,當時突厥勢力已是強弩之末,根本構不成威脅。因此,曾考慮用‘陰謀加愛情’的套路,這樣戲劇衝突肯定是有了,但又不符合歷史。做到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結合,做起來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