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蘊》

《教育的意蘊》

《教育的意蘊》書中具體收錄了:《試論基礎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奠基作用》、《從“作為事實”到“作為實踐”:課程理解的轉向——兼論課程研究中的思維方式》、《如何進行人格教育:情感體驗的進路——以西方心理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為資源的分析》等文章。是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求索。在20世紀的百年中,中國教育學科在異域理論的“驅動”下,在其他學科的“擠壓”下,在意識形態的“控制”中艱難行進,努力掙脫依附的生存處境,謀求自主的發展空間。探尋中國教育學科走過的歷史軌跡,有助於洞悉它們的新世紀的發展路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教育的意蘊》書中具體收錄了:《試論基礎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奠基作用》、《從“作為事實”到“作為實踐”:課程理解的轉向——兼論課程研究中的思維方式》、《如何進行人格教育:情感體驗的進路——以西方心理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為資源的分析》等文章。是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求索。

知識改變命運,導師成就人生。我們的境遇大多因為先生而發生轉變,因為先生而步入學術人生的軌道。正是他以質樸的品格、淡泊的情懷,指引我們漫步人生的航程、感悟處世的真諦;正是他以豐碩的學識、宏闊的視野,引導我們踏上學術的征途、探求教育的奧賾。“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為學。”先生相信,做人第一,只有“堂堂正正做人”的人,在學問探索上才可能是“踏踏實實”的。儘管我們從事的研究領域互有差異,但是這十二字箴言卻一直伴隨著、引領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內容概述

20世紀是中國教育學科艱難創生、曲折發展的世紀。伴隨著中與西的文化激盪,傳統與現代的思想交融,中國教育學科逐漸地從譯介走向編著,從移植走向創生,從草創走向發展。教育學者們百年來以執著的精神、篤實的態度、質樸的思維,成就了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史的世紀篇章。站在21世紀的門檻里,隔著時間的距離,回眸這段歷程,不僅能窺視中國教育學科所沐浴的陽光,更能體味到她所歷經的風雨。

教育思想史與教育學科史,不是兩個“等價”的概念。在中國,教育思想史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以前,但是教育學科史迄今卻不過短短百餘年的歷程,而啟動這一歷程的是以日本為媒介的“西學”引介。促動這些引介的直接動因,還是新辦師範學堂的課程“急需”。

書名解釋

《教育的意蘊》《教育的意蘊》

馬克思所指出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教育”一詞,在英語中有“撫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語中則有“引導、喚醒”的意味,在古代漢語中是“上施下效”的含義;教育是一種武裝人們的方式,它對人負有一種無可逃避的責任,它需使人能夠適應生存的時代,而不致將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終偉大目標之外;它將開啟世界的鑰匙——獨立和仁愛授之於人,賦予他作為一個自由人隻身跋涉而步履輕捷的力量建基於價值引子與自主建構相統一的教育.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是精神的喚醒、潛能的顯發、內心的敞亮、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從師生共同活動的角度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
所謂“自主建構”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為任何學習都是—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通過活動和自主建構,個體的創造力、潛能、天賦、審美鑑賞力、個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果上;另一方面,通過活動,又豐富著、發展著個體的個性潛能、資質和素養。
教育要著眼於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的喚醒,使學習活動是自覺自愿的;教育要將學生帶入精神充實、富於理智挑戰的境界。

全書主旨

教育即解放

“教育即解放”的口號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發表的《學會生存》這篇著名的報告之中。它同時提出並確定了一個指導教育發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與“解放”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即解放,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采,從心靈之間永無寧日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米,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例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喜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
培養他們對多樣化的尊重和開放與寬容的心態,培養他們自主判斷與自主選擇則能力。
灌輸的核心是強制和服從而不是創造和自主,是一種無視學生的主體性、無視人的自由與尊嚴的教育。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尊重多元化的社會,在教育中必然是櫃斥灌輸的、因為灌輸試圖封閉人們的思想,將一元化的東西定於一尊。灌輸事實上反映著社會本位和教師中心,表現為對獨特性和差異性的漠視。任何意義上的灌輸都有漠視學生需要和尊嚴的共同特點。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心靈之間水無寧口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小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意蘊》《教育的意蘊》

有識之土都認識到,教育孩子是我們所有事業中最重要的事業、比任何所謂的防衛措施都更加緊迫和重要,它是我們惟—真正的防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
我敢肯定地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蒙迷的雙眼帶來澄明,結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沫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談到達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疚、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哀的贊咬……那么,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出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正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里,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真正幸福的人,是過著值得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是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很富有的人,“富有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

教育與啟蒙

啟蒙所照亮的教育當是對各種形式的霸權的消解——對理性霸權、科學霸權、知識霸權、話語霸權的消解。知識不再是對個體經驗的強暴性的壓抑的力量,而成為一種解放人的力量。
當教育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批判性地審視我們與真理的關係、叩問我們現實存在的境況,並審慎地規劃我們行動的方間時,教育便獲得了啟蒙的意義,並真正有助於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作者簡介

瞿葆奎

瞿葆奎,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字照藜,號寶魁,江蘇宜興人。1923年2月生。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基本理論學科規劃組組長;國家教委教育學教材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教委教育技術專業教材委員會顧問。現任中國教育學會顧問.教育學分會學術顧問,教育理論刊物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基本理論學科規劃組顧問;《教育研究》雜誌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名譽編委。

瞿葆奎瞿葆奎

編有中學《上課實錄》(9冊)、《教育學文集》(30冊)、《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計畫30冊,其第一批15冊已出版)、《20世紀中國教育名著叢編》、《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元教育學研究》、《教育學的探究》等。

鄭金洲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文化學、教育人類學

出生年月:1965年11月

籍貫:河北

職稱職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金洲教授現任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科研部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著有《教育通論》、《教育文化學》、《教師如何作研究》、《教育碎思》等著作,在《教育研究》等雜誌發表論文80餘篇。

鄭金洲鄭金洲

程亮

教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

創作背景

在20世紀的百年中,中國教育學科在異域理論的“驅動”下,在其他學科的“擠壓”下,在意識形態的“控制”中艱難行進,努力掙脫依附的生存處境,謀求自主的發展空間。探尋中國教育學科走過的歷史軌跡,有助於洞悉它們的新世紀的發展路向。

出版信息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於2008年4月1日出版,目前只有1個版次,為16開開本,書籍為373頁,字數達到412000字。

ISBN:9787533449872

目錄

瞿葆奎、鄭金洲、程亮
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求索

沈劍平著袁文輝程亮譯校
美國教育學概念的演進及其意義

黃向陽康德與教育學

譚曉玉教育法學的何謂與何為

......

孫紹榮、宗利永、魯虹
高校教師教學行為模型描述與教學質量監控制度有效性分析

任長松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深度剖析

李復新澳大利亞中文教育的現狀、趨勢與分析

附錄:

喻立森先生治學四記

汪劉生先生的教誨與我的成長

程亮融會古今兼蓄中外——瞿葆奎先生教育思想紀略

節選

作者作者

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恭逢恩師瞿葆奎先生八五壽誕暨從教六十周年,弟子無不歡欣鼓舞,於是動議:結集文章,聊作賀儀,以銘師恩。我們以為,先生耕耘學術六十載,培育桃李滿天下,最希望看到的,最感到高興的,也許就是他摯愛的事業得以承續光大,他授業的弟子在教育領域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知識改變命運,導師成就人生。我們的境遇大多因為先生而發生轉變,因為先生而步入學術人生的軌道。正是他以質樸的品格、淡泊的情懷,指引我們漫步人生的航程、感悟處世的真諦;正是他以豐碩的學識、宏闊的視野,引導我們踏上學術的征途、探求教育的奧賾。“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為學。”先生相信,做人第一,只有“堂堂正正做人”的人,在學問探索上才可能是“踏踏實實”的。儘管我們從事的研究領域互有差異,但是這十二字箴言卻一直伴隨著、引領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跟隨先生左右聆聽教誨、研讀討論的日子,雖已遠去;但是先生的教誨言猶在耳,不敢忘懷。從嚴格的“一天三班制”到定期的“學術星期六”,從“三個一點”(覺少睡一點,天少聊一點,影視少看一點)的要求到“三個甘於”(甘於艱苦,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的期望,從學習上的“三個為主”(以理論學習為主,以專題研究為主,以自學、討論為主)到研究上的“三個統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材料與觀點相統一,敘述與評析相統一),等等,都體現了先生在培養學生方面的“別具一格”,而這種“別具一格”實際上寄寓的是先生對學生的殷殷期切,折射的是先生對學生的高度責任感。

相關書籍

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

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

《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5》
《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7》
《基於新課程的教育案例——“新課改”教師必讀叢書》
《中國基礎教育輿情報告·2008(上)》

《教育碎思》

教育碎思教育碎思

教育研究專題

《教育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