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書名:建築的倫理意蘊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定價:30
條形碼:9787112077908
ISBN:ISBN 7-112-07790-7
作者:秦紅嶺
印刷日期:2006-3-1
出版日期:2006-3-1
精裝平裝_開本_頁數:精裝32開,327頁
中圖法:TU-0
中圖法一級分類:建築科學
中圖法二級分類:建築設計
書號:B10033470
序言
青年學者秦紅嶺撰寫的專著《建築的倫理意蘊》是一部頗有特色的套用倫理學前沿性著作。
倫理學是哲學的顯學,這是國內外"哲學人"的共識;而套用倫理學又是倫理學這門顯學中的顯學。這差不多也是哲學、倫理學者們的一致見解。那么,究竟什麼是套用倫理學呢?學者們的見解眾說紛紜;迄今為止,尚無統一的見地。
有學者說:"套用倫理學是一族倫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是研究倫理道德在人類各個實踐領域裡套用的科學。它不是現成的倫理學原理的簡單延伸和推演,而是對存在於人類的各種實踐領域裡,在各門科學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理論思考,是具有新的對象、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從最新的科學研究的實踐出發,所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諸如經濟倫理、生命倫理、環境倫理和科技倫理等等。"
還有學者說:"套用倫理學是與基礎倫理學相對應的,而不是與理論倫理學相對應的。"這樣就可以避免人們誤解套用倫理學不研究理論,"無理論屬性"。基礎倫理學包括對道德的經驗描述、理論分析研究和價值建構。將基礎倫理學建構起來的道德體系套用於人生、社群、自然、信仰等實踐活動,這樣就有了人生、社群、自然、信仰四部分套用倫理學,據說這是一個體系。
《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套用倫理學卷》認為:"套用倫理學在倫理學中只是相對的獨立。它並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其他倫理學分支,相反,它必須而且也應該從元倫理學、描述倫理學、普通規範倫理學中借鑑方法,吸取素材,獲得原則。"該卷作者尤其認為,套用倫理學是普通規範倫理學道德原理的套用。普通規範倫理學提供的規範體系,是套用倫理學的出發點和研究現實問題的理論根據。"套用倫理學是普通倫理學的擴展和深化,突出地表現了倫理學的實踐本質和干預生活的能力。"(《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套用倫理學卷》,第5-6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以上僅舉三種不同的見解,當然不止這些,還有其他的看法。總之各有千秋就是了。
以我之見,"套用倫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倫理學套用,尤其是普通規範倫理學的套用。這裡所謂套用不是一般的套用,而是有的放矢的套用,是創新性的套用,是與時俱進般的套用。
學者們都知道倫理學是理論理性,它要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生髮展的規律,要用哲學思維去把握。但它更是實踐理性,要通過實踐去實行、操作、訓練,才能真正掌握道德、倫理的精神實質。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相統一,說與做相一致,這就是它的本質,它的天然特性。倫理、道德從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來,又要回到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去,這就是倫理、道德生命之所在,青春長在之奧秘。
人類生活實踐的一切領域(生產勞動、階級鬥爭、科學實驗、技術開發等),一切方面都有各種不同的倫理、道德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人們的哲學、倫理學的思考,需要用一般規範倫理學理論作指導,加以研究和探討,做出科學的解釋。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新的倫理、道德概念、關係與範疇又可形成新的倫理學理論,這樣從實踐中來的套用倫理學理論,又可檢驗、充實、調整、修正原有的普通規範倫理學的理論。
由此可見,套用倫理學與普通規範倫理學的關係是"血肉親情"的關係,普通規範倫理學是一個母系統,而套用倫理學則是子系統。套用倫理學是普通規範倫理學與人的各種社會實踐,或反映各種社會實踐的各種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套用倫理學是倫理學與具體科學的交叉學科,諸如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工程倫理學、職業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等等。換言之,套用倫理學是一般規範倫理學在生活實踐中創造性的套用,有鮮明實踐特徵或學科特點的新的規範倫理。
套用倫理學不是今日才有。追溯它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古希臘時代,已有套用倫理學的萌芽。如亞里士多德的《尼可馬哥倫理學》就包含有政治倫理學、兒童倫理學、青年倫理學的雛形。中世紀神學理論家們,拓展倫理學理論解釋神學問題,於是形成了神學倫理學和宗教倫理學。這不是別的,恰好是那個時代的套用倫理學。
在中國古代孔夫子那裡,也有很豐富的套用倫理學的思想和觀點,如官吏道德、教育倫理、家庭倫理等等。因為歷史條件的局限,當時生產力發展有限,科學技術不發達,因此,真正科學的套用倫理學還沒有誕生。
現代意義上的套用倫理學是在20世紀初形成並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社會矛盾的加劇,科技開發與自然界的緊張,促進人文學者、科學家們開始認真思考現實生活中的諸種問題,於是產生了套用社會學、套用文化學和人類學等。1923年,德國神學家、哲學家施韋策(Albert Schweitzer)發表《文化哲學》,其中提出一條涉及一切生物的道德原則--尊重生命。這被視為套用倫理學中生命倫理學的最早表現形式。1925年,德萊塞(Horatiow.Dresser)發表《倫理學的理論與套用》。此後各種套用倫理學迅速發展。20世紀40年代英國倫理學家萊昂波特的《大地倫理學》出版,提出了尊重生態系統的平衡,尊重生物生態權利等生態倫理原則,進一步推動了套用倫理學的進展。20世紀50年代,醫學倫理學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此後,套用倫理學迅速普及,諸如企業倫理、政治倫理、經濟倫理、宇宙倫理等紛紛出現。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又相繼出現了核倫理學、計算機倫理學、宇航倫理學等等(參見《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套用倫理學卷》,第3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國的套用倫理學起步較晚。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由北京大學程立顯教授翻譯出版了美國學者J·P·蒂洛的《倫理學--理論與實踐》,其中一半的章節是理論倫理學,另一半則是套用倫理學,諸如生命倫理、企業倫理。此外還有R·T·諾蘭著的《倫理學中的現實問題》,該書分別論述了西方現代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企業倫理學、性倫理學、政治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套用倫理學大步前進,發表了許多優秀的或前沿性的著作,如何兆雄主編《醫學倫理學概論》、杜治政著《醫學倫理學綱要》、邱仁忠著《生命倫理學》、溫克勤主編《管理倫理學》、葉平著《生態倫理學》、安雲鳳著《性倫理學》、厲以寧著《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劉偉、梁鈞平著《衝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王偉著《行政倫理學新論》、肖平主編《工程倫理學》、嚴耕等著《網路倫理》、魏英敏等著《孝與家庭倫理》等等。
還有倫理學者編寫或翻譯套用倫理學工具書,如《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中的"套用倫理學卷"(王偉主編)、"職業倫理學卷"(魏英敏主編),杜治政、許志偉主編的《醫學倫理學詞典》,劉寶成翻譯的《布萊克維爾·商業倫理學百科辭典》。
此外還辦有《醫學倫理學》、《環境倫理學》雜誌。所有這些均為中國套用倫理學迅速崛起的佐證。
套用倫理學處在迅速崛起中,秦紅嶺著《建築的倫理意蘊》便應運而生。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作者用幾年心血與汗水,蒐集了許多國內外的資料與圖片,閱讀了大量的哲學、倫理學、建築學、美學和社會學等文獻,寫就了這本書。
迄今為止套用倫理學園地中尚無建築倫理學,本書的出現,無疑是拓荒之作,是填補空白之作。
全書總計6章,從第一章建築的倫理功能,中經二、三、四、五章分別闡釋古今建築倫理的內涵、建築的審美尺度、生態建築問題、建築工程倫理,直到該書的第六章城市規劃中的公平問題。全書簡約、凝鍊,章節不多,內容豐富,信息充盈,資料全且新,文字酣暢淋漓,有如一氣呵成。
讀者若想了解有關建築倫理方面的知識,那就來讀這本書吧,這裡有建築倫理知識,即"善"的知識。何止是"善",還有"真"與"美"的知識,可以說融建築學真、善、美於一爐。
不僅如此,這裡的知識既很"古典"、"新潮",又很"前沿"。說很"古典"是說古代建築中的傳統倫理學知識概括、表達得極為恰當,如"貴和尚中"。中國的建築,從宮殿到民居無不體現"貴和尚中"的倫理精神,這一點從故宮的三大殿,即太和、保和、中和到京城的四合院,再遠至山西的晉商民居,以至江南水鄉百姓的住宅,都程度不同地表現出"貴和尚中"的倫理氣質或"禮"的高雅氣派。
再說"新潮",現代建築有一種新的倫理原則,即"責任"倫理。"責任"倫理是科技時代套用倫理的核心原則,作者以她淵博的倫理知識從馬克斯·韋伯(MaxWeber)的"責任倫理"講起,到德裔美國學者漢斯·約納斯(HansJonas)提出的技術時代的責任倫理學。它不像傳統倫理那樣主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或專注於良知、動機或道德信念,而是力圖"給科技時代的倫理一個本體論的解釋"。約納斯的責任倫理的核心是要求人對自然、自身及子孫後代承擔責任和義務。作者還援引德國著名技術哲學家倫克(HansLenk)在《套用倫理學導論--責任與良心》一書中對責任的著名定義:某人/為了某事/在某一主管面前/根據某項標準/在某一行為範圍內負責。
作者繼續寫道"如果說責任概念在20世紀以前還主要是個法律概念,現在則已拓展為蘊含豐富倫理內容的概念與規範。作為--種社會倫理範疇,責任規範是貫通於個體道德、群體道德與社會法律體系的重要環節。""套用倫理乃是從具體部門的道德要求出發,制定出特定的責任原理,以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故而套用倫理如果失去了它的責任原理的規範性,甚至可以說沒有存在的必要"(第五章建築工程倫理初探)。毫無疑問,責任倫理之提出,是對普通規範倫理學理論的補充與完善。
再說"前沿",該書中有許多新概念、新觀點與新思想,讀了之後頗有振聾發聵之感。例如"生態技術"(第四章環境倫理學視野中的生態建築),作者指出目前在建築工程界,無論是我國還是國外有利環境保護的"生態技術"或"綠色技術"正在迅速發展。"生態技術"是個全新概念,它強調生態圈和技術圈的和諧發展,追求高效低耗和無污染,並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體現的是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可見,"生態技術"絕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以人為本的倫理問題。
還有"適宜技術",它介於傳統技術與高技術之間,適合開發中國家,強調技術選擇上的經濟性、本土性和技術水平的簡單合適性。"適宜技術"蘊含著節約的倫理思想(詳見第四章環境倫理學視野中的生態建築)。
又如關於"弱勢群體",這也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個新概念。究竟什麼是"弱勢群體"?作者援引學界有代表性的觀點,諸如低收人群體論、貧困群體論、民政對象論、競爭弱者論、綜合特徵論等,接著作者講出自己的看法:"其實,理解弱勢群體的含義,首先要明確的是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經濟、文化、體能、智慧型、處境等方面處於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通常便把處於相對不利地位的人群稱為弱勢群體。"作者進而把弱勢群體的本質特徵揭示出來,首先是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其次是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其三是社會承受力的脆弱性……(第六章城市規劃倫理透視)。作者大聲疾呼,城市建設要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必須以弱勢群體利益為先,讓他們有合適的房子住,這種站在普通大眾立場上為他們申張正義、主持公道,實在難能可貴。
套用倫理學確實有它的理論性,這種理論性不單單是普通倫理學理論的指導或驗證,而且是從它們的實際活動的經驗中,或從學科本質特徵生長出來的新的理論或新的見解。這些新理論、新見解,無可否認對普通規範倫理學理論是新的補充,新的開拓,新的創意。
例如,關於團隊精神這個"老生常談"的原則,作者在"城市規劃倫理透視"一章中講到城市為誰而建的時候,涉及到團隊精神原則中的公共利益問題。由此展開了對團隊精神原則的論說。作者說:"利益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但在龐雜的利益種類中公共利益一直作為一個核心部分左右著人類的發展。公共利益是一個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概念,它們構成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兩種利益形式。"作者接著寫道:"從倫理學上看,公共利益其實就是團隊精神原則所理解的集體利益的真實內涵,它相當於整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的概念,是代表最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聯合體,是由廣大民眾組成的利益集團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方面利益的總和,能夠被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同時分享、共同分享。"作者指出:"儘管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有時相互排斥與衝突,但兩者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是一種有機統一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實際上,沒有私人利益就沒有公共利益,沒有公共利益就沒有私人利益,離開一方,任何另一方的存在都不可能,正所謂'公中有私,私中也有公'。因此,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相互排斥與衝突之處,不應一味強調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與優先性,應當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協商制度和協調機制,使兩種本質上一致的利益都獲得較好滿足。綜上所述,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普遍性和共享性,決定了維護公共利益的優先性和重要性,由此也決定了城市規劃應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先、以維護公共利益為重。具體到"城市為誰而建",實際上就是確定城市規劃主要服務的社會主體是誰的問題,那就是城市不是為權力階層而建、不是為少數利益集團(如資本擁有者)而建,而應是為全體市民而建,尤其是為占城市絕大多數的普通市民而建,因為,他們的利益便是一個社會公共利益的集中體現"(見第六章)。
這裡講到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相互依存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共利益的普遍性、公共性、共享性,發生矛盾後建立良性協商制度與協調機制等,均為以往闡釋團隊精神原則時,講得不夠或不到位,或缺少辯證思維,或講歪了的地方,這裡作了補充、修正與完善。作者在講到公共利益(即以往講的集體利益)比之私人利益為什麼具有優先性時,一句話就切中要害,因為"公共利益"的普遍性、公共性、共享性決定的。這種見地,頗有說服力,完全合乎事實、合乎邏輯,要知道過去沒有誰這樣講過。接下來作者論述了公共利益容易受到忽視與傷害的情況,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認識到這種傷害,實際上,就是對私人利益的侵犯。可見私人利益與公共(集體利益)的一致性,兩者共存共榮。這裡講的是富有個性化的團隊精神,即建築倫理中的團隊精神,卻包含普遍性團隊精神之真義。
這本關於建築倫理的著作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就是文圖並茂。作為一本學術專著,人文科學性質的書籍能夠文圖並茂,每章每節,都有圖片或圖表相配或相呼應,可以說,別出心裁,獨樹一幟。這樣就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統一起來,加強了知識的可信度,提升了理論的層次,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如圖片中有北京故宮三大殿、埃及金字塔、巴黎"雄師"凱旋門、哈佛大學紀念教堂等等。
作者的文風是嚴謹求實的,著作中所引前人或當代學人著作均註明出處,並冠有他們的"頭銜",所用圖片或圖表也寫明了來源。這本來是常識,但近年來為一些學者所忽視。
這本《建築的倫理意蘊》,從內容到形式、從框架設計到文字表述,可以說都有創新,說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力作,應當說當之無愧。
北京大學魏英敏
2005年6月於北京藍旗營
前 言
在眾多關於建築的名言警句中,最讓我心靈為之沉思的是兩句話,一句話是德國近代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所說:"建築的本質是讓人安居下來";另一句話是芬蘭的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所說:"只有當人處於中心地位時,真正的建築才能存在"。這兩句語錄,可以說非常簡潔而準確地表達了我寫這本《建築的倫理意蘊》的根本宗旨之所在。
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到北京建築工程學院任教以來,我一直在孜孜探尋適合自己所學專業,而又能夠結合建築類高校學科特色的學術研究方向。大約是在2001年,我讀到了由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教授卡斯騰·哈里斯寫的著作《建築的倫理功能》,立刻被強烈地吸引。他認為,建築不能只具有美學價值或技術價值,而應是對我們時代而言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應幫助人們表達出某種共同的精神風貌。受到這本充滿哲學意味的書之啟發,我想,何不將建築與倫理"聯姻"?於是,我欣然走上了對建築倫理的研究之路。
作家劉心武曾說,文學與建築隔行卻並不隔山。其實,倫理與建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人類建築文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建築表現出的豐富的精神特質,使人們早就意識到不能簡單地將建築與房子劃上等號。甚至可以這樣斷言,建築總體上凝聚了一個社會所有的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詮釋,這其中包含的倫理成分,或者說人類建築活動中內在地存在的倫理問題尤其令我感興趣。無論是"建築哲學",還是"建築倫理",都不過是從人文的視角探索建築文化,並試圖從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意義上思考"建築究竟是什麼","對人類發展負責的建築是什麼"等重要問題。
本書大體從三個層次研究建築倫理問題,即精神層次、文化層次和套用層次。其中,精神層次是建築倫理的深層核心,或者說是建築的本體論,它將建築活動放在人類生命活動與存在意義的高度去理解和闡明,主要討論建築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如建築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人們為何而建,安居的本質是什麼,建築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什麼?可以說,如果缺乏建築的精神層觀念,建築倫理的研究只能停留於表面描述與經驗分析的水平上,而不能從哲學高度解釋建築和安居的本質,探討建築的終極目標、意義,以及建築學發展的根本價值指向。所謂文化史層次,主旨是將動態的建築歷史觀引入建築倫理的研究之中,即把建築的倫理現象同綿延不斷的建築文化史連線起來,從而闡述古今中外建築文化的倫理內涵,以揭示建築與倫理的歷史關聯和內在邏輯。此外,本書還要基於人文的尺度,尤其是倫理的尺度評價當代中國的建築文化。由於建築的倫理研究既不能浮在純粹抽象的概念層面上,也不能僅限於巨觀的總體性問題,還必須深人到具體的建築實踐問題之中,這就是建築倫理研究的套用層次,它類似於倫理學與套用倫理學的區分,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運用基本的道德準則去分析解決具體的建築實踐問題,反思建築發展與建築實踐中的具體倫理問題,如建築設計中的倫理問題,建築工程活動中的倫理問題,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中的倫理問題,建築從業人員的職業倫理,生態建築與環境倫理問題等。
我把對建築倫理的思考和並不成熟的論斷坦誠地呈現在這裡,希望親愛的讀者,尤其是學界同仁們指正!
幾年來的心血終於付梓,唯有感恩與喜悅。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精神之棲居建築的倫理功能1
一、建築作為"存在之家"4
二、建築作為精神之象徵14
三、建築作為禮儀與宗教之表達24
四、建築的精神意義及其層次性34
五、建築的倫理性(總論)37
六、建築倫理功能另一種解讀:"無言的教化者"41
第二章人倫之棲居中國傳統建築的倫理核心61
一、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63
二、儒家倫理--傳統建築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根源74
三、"禮":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倫理核心 82
四、傳統建築中體現出的"貴和尚中"與群體意識106
五、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當代意義與繼承問題118
第三章和諧之棲居建築藝術審美的倫理維度139
一、建築藝術審美的倫理意義142
二、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審美的倫理特徵164
三、簡析西方後現代建築審美的價值形態176
第四章永續之棲居環境倫理學視野中的生態建築187
一、技術決定論與環境倫理189
二、生態建築的特性與建築技術至上204
三、生態建築的適宜技術與環境倫理217
第五章安康之棲居建築工程倫理探討231
一、從工程倫理到建築工程倫理233
二、建築工程師的道德規範與責任倫理237
三、建築工程活動中的環境倫理問題255
四、建築工程項目決策與實施中的道德審視262
第六章公平之棲居城市規劃倫理透視269
一、"城市為誰而建":以公共利益為重 272
二、"城市優先關注誰":以弱勢群體利益為先 292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倫理學分析303
主要參考文獻 322
後記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