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乳房》

《拯救乳房》

《拯救乳房》是內地第一本有關心理小組治療的文學作品。走進乳癌患者小組,你可以看到心靈深處生與死的掙扎、愛與恨的衝突、真與假的交織、喪失的痛苦,更可以感悟到團體的力量、助人的快樂以及成長的喜悅。這就是小組治療的魅力。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心理學博士程遠青刊出廣告,面向社會招募乳腺癌病人,組成心理治療小組。令人動容的是,前途似錦的公務員、德高望重的老幹部、清秀嫵媚的碩士生、形容枯槁的下崗女工、光鮮照人的白領麗人、行蹤詭秘的妓女、性別不明的神秘來客……這些命運天差地別的各色人等匯聚一堂,攜帶著複雜難言的經歷和對死亡的深深恐懼,經過艱難的碰撞,他們在小組中找回了健康人的心態,正確地理解和期望著生活。

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年生於新疆,在西藏阿里高原當兵十一年,從事醫學工作二十年後,開始專業寫作,發表作品二百多萬字。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心理學家。

作品賞析

回家路上,花嵐又用手機撥打那個號碼。她很緊張,等來的還是“沒有這個號碼”的女聲。花嵐先是鬆了一口氣,馬上她又懷疑是不是記錯了?打錯了?
記錯是不可能的。號碼已燙在腦屏,就是死了,火化之後,在碎骨的白色堊面上,也一定會留下這組數字。花嵐再次查看了自己的打出記錄,沒錯。捷運訊號不是芎茫花嵐索性提前下了車,爬到地面再次撥打那組數字。屏聲靜氣地聽,還是那個標準的錄音在回答?
嵐的等待。花嵐現在幾乎可以確認那是空號了。於是,花嵐上了癮似的一次次按下電話的重撥鍵,享受地聽著那個不待任何感情色彩的聲音。
她給裴華山打了電話,要求他回家來吃晚飯。裴華山自由慣了,什麼時候回來什麼時候走,花嵐都表示一種冷漠的淡然,好像根本不在意。今天不是邀請,是“要求”,這讓他思量。
裴華山說:“有什麼要緊事嗎?”裴華山在腦子裡迅速搜尋,誰的生日?世界抗癌日?好像都不是。再說,他家從沒紀念這些日子的習慣。
花嵐說:“我很想和你談談。”
花嵐從未用這種口氣和裴華山說過話。裴華山推掉了重要應酬,早早到了家。花嵐治出一桌菜等他。花嵐體弱,不慣油煙,自己也沒胃口,全靠西洋參烏雞精什麼支撐身體。其實,她小時候,家中雇過一位杭州保姆,會烹製很精緻的小菜。花嵐跟著學過幾手。今天特意表現,就有幾分江南小館的風味了。
胃的力量強大,裴華山津津有味埋頭便吃,至於種種疑問,飯後再說吧。
花嵐說:“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問你,可我一直沒有問你。”
裴華山剔著牙縫說:“幹嗎這么兵臨城下?有什麼事,你說吧。”
花嵐覺得自己的牙床骨直打架。不是因為冷,也不是因為害怕。迷就要揭破,她有一種顫慄的期待。花嵐說:“你的衣服一直都是我洗的。”
裴華山說:“是啊。你是不是對此有意見?如果你覺得太操勞的話,我可以自己洗,也可以送到洗衣房。”
花嵐說:“我在你的衣服上經常聞到脂粉的氣味……”她不得不停下來,因為她的聲音抖的不成樣子。她覺得這有損自己的威嚴。
裴華山一點都不意外地說:“是嗎?這有可能。你知道我們經常要和一些客戶打交道,甚至要到一些很曖昧的場所。我不能放棄這些業務,你病了,需要錢,我不能不去。但我潔身自好,倒不是品質多么清高,甚至也不敢說是對你的忠誠,實在是出於清潔和健康的考慮。我可以向你發誓,我從來沒有做過背叛你和這個家庭的事情。”
裴華山講的很堅定,眼睛也毫不躲閃地望著花嵐。花嵐經過小組的鍛鍊,知道這樣講話的人,通常是真實的。但她能相信裴華山嗎?焉知裴華山不是一個老到的情場高手練就了風雨不透的功夫?花嵐自覺不是裴華山的對手,她從來就說不過他,也從來算計不過他。但此刻的花嵐不自卑。她已經反覆琢磨過自己的處境,與其在痛苦的猜測中焦灼而死,不如問個清白。在今天小組活動之後,花嵐決定不再用一生來做賭注,而是頃刻就要面對真相。
花嵐說:“我給你看一樣東西。希望你保存它的完整。這是一個仿製品。你就是把它撕毀了,我還有不止一個的真品。”
裴華山來了精神,說:“花嵐,我佩服你。一天呆在家裡,想出了神話。它是什麼東西?你說到撕毀,可能那玩藝質量不好,是紙或塑膠或絲綢?你放心,我不會撕毀。”
花嵐就拿出了綠色的紙條,丟到裴華山面前,說:“你看吧。很熟悉,是不是?”
裴華山很仔細地看看,又把那串數字念了出來。花嵐冷靜地說:“一組密碼?很親切,是不是?”
裴華山撫著紙條說:“這對我真是一組非常重要的數字,有關一個重大的投資客戶。它恰巧是8位數,和電話號碼的位數相同。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記不住這組不規則的數字。但是,和客戶談話的時候,又要不停的重複這組數字。沒辦法,每當我和這個客戶見面之前,助手都會把這組數字抄下來給我,以防我忘記。我這個人有時會突然考試暈場,不信去問你爸爸。”
花嵐半信半疑。那個襲擾了自己無數夜晚和白天的數字,竟是如此簡單!她甚至悵然若失,為自己所有的眼淚和惆悵,為自己無數腦細胞的夭折和毀滅……“這是真的嗎?”花嵐哽咽著說。它太簡單了,簡單到讓人心碎。
裴華山說:“你可以撥打這個號碼啊!我不知它能不能打通,即使通了,也是完全的巧合!”
花嵐說:“我打了。幾十遍,都說不存在這個號碼。”
裴華山輕鬆地聳聳肩膀說:“那不就得了。我總算洗淨了。”
花嵐還有最後一個疑問:“那張紙條,為什麼那么香?”
“香嗎?”裴華山有些吃驚。想了想說:“那是業務助理為大家買來的便簽紙,進口的,都說好,我還從來沒聞過它的氣味。我是老鼻炎了,你也不是不知道。”
花嵐轉過身,嚎啕痛哭。這是她自得知自己乳腺癌之後,最氣壯山河的一次痛哭。她恨那些牽腸掛肚的日日夜夜,恨所有的胡思亂想,恨出賣綠色羊皮紙的商店,甚至恨那個機械的女聲,讓自己所有的憂慮變成毫無疑義的虛幻。好像一個標有骷髏頭的貨櫃,浸泡在海水裡,長久不敢打開。今天打開了,大箱子裡面套著小箱子,小箱子裡面套著木匣子,木匣子裡面是布袋子……當所有包裝打開之後,她看到了一粒灰塵。
也許這就是人類常常面臨的困境。當你以為是海洋的地方,是一滴水。當你以為妖孽出沒的時候,是一根雞毛飛舞……半夜裡,在久違的魚水之歡之後,裴華山說:“想不到,你活力迸射。以前,我幾乎不敢碰你。”
花嵐說:“如果你不碰我,我就真沒活力啦。”
裴華山說:“你病了,我覺得是我的責任。我要好好地保護你。我要壓制自己對你的欲望,我覺得那是不道德的。所以,我拚命地在外面工作。”
花嵐說:“你每天看也不看我,我以為我做女人的魅力一點都沒有了。你總在外面不回家,我以為你另有它歡。”
裴華山緊緊地摟住花嵐說:“你變了。”
花嵐說:“以後還會變。”
裴華山說:“見好就收吧。變化太大了,我可害怕。”
花嵐說:“不會的。我只會越變越好。即使我的病治不好,我也依然可以幸福。”

作品評價

 全文飽含人文關懷精神,不懈地探討癌症病人的精神尊嚴、人性完美等終極話題,深入描寫了癌症病人獨特的心理路程,是國內第一部以心理治療為內容的長篇小說。

書評

傷痛的精神範本
腳 印
去年五月,有機會和畢淑敏談起她新寫的東西,她說叫《癌症小組》,她說這個名字感覺上也不太合適,因為主要寫乳腺癌,乳腺得了癌,切除乳房是必然。乳房作為女性的特徵之一,自然有更多的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乳腺癌給患者帶來的精神壓力遠遠重於其他癌症患者。女性的乳房和生命、美聯繫在一起,文學、繪畫、攝影、影視不斷塑造著完美的乳房。而日益猖獗的乳癌(在已開發國家、其發病率是百分之十)卻在無情地摧殘著無數現代女性的身體和心靈。她談到她看到一幅廣告、一個女人只剩一隻乳房、而另一隻被切除乳房原位刺著美麗的花紋時的震憾……
那天談得很抽象,但我感覺她在這部作品中浸淫已久,具體的人物、情節就不那么重要了。直到看見書稿,一氣讀完,仿佛又回到青城山下那個挑燈夜談的場景。及至今天的sars肆虐,恐懼瀰漫,愈發感覺到抒寫傷痛的意義。
sars東侵以來,我們聽到很多"不要恐懼,要有信心"的忠告,世界著名病毒學家還在央視上說如今全球感染sars的總數大約5000人,而每一天感染上愛滋病的人是一萬五千人,而愛滋病襲擊人類已經二十年了,死的人也有二百五十萬了。這位專家語調緩慢地說,"對sars用不著恐懼。"
可是這恐懼已經圍困我們很長時間。"sars"是什麼呢?除了我們知道的咳嗽、高燒、氣喘這些症狀,降臨我們自身更確切的是苦悶、焦慮、煩惱、緊張、壓抑、幻滅感。愛滋和車禍給我們帶過這些嗎?
Sars襲擊了強壯的身體,同時也襲擊了脆弱的心理。按榮格的話說"物理事件與心理事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同等對立關係。" sars病毒的傳染力所構成的社會心理反應,其傳染力遠大於病毒的傳染力。
在社會處於方向不明的恐慌中,我們現在尤其需要關於人心靈的知識,要排除人們內心中的恐懼、苦悶、焦慮,醫藥、手術、律令對如此宏大的公眾沒有任何用處。我們需要像畢淑敏這樣有責任感的心理學家、作家,為非常時期的大眾走出心理困境開出"心理處方"。
許多年前文壇掀起過"新體驗小說"的熱潮,在讀過的作品中的印象里,畢淑敏是"新體驗"的實踐者,或者說評論家弄了個"新體驗"的概念,把畢淑敏的作品裝了進去。"新體驗"表面看是作者對生老病死的人之常情要親歷親為,關注體驗過程,是對作家對疾病災難的人性體驗。實際上"新體驗"更接近自然主義,它對生老病死逼真地描寫,細緻入微地感受,更多地開闢了小說新的寫法。只有畢淑敏真正地不把"新體驗"作文體玩耍,而執著地探求疾病對人生價值的磨礪。畢淑敏作為從醫二十年的大夫,作為堅持抒寫人性的作家,疾病和精神當然是開掘不完的寫作資源。她寫過《生生不息》、《紅處方》、《血玲瓏》……她會講一個很好的醫學方面的故事,並把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傷痛渲染得淋漓盡致。故事講完了,傷痛的余煙久久繚繞。畢淑敏首先是一個臨床醫生,了解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但她又是一個實際從事精神治療的心理大夫,她除去寫小說外,大量時間花在心理治療這項艱苦的職業活動中。疾病是她對人的觀察點和出發點。
《拯救乳房》把乳癌病人的心路歷程作為小說反映,其實有些冒險:美被病魔踐踏,生命尊嚴遭肥摧殘,悲慘的結局是不言而喻的。而畢淑敏堅持要在書中"面對最悲慘的結局,勇敢抒發內心的恐懼與失落"。她用心理小組的形式,讓病人說出現實(身體和精神的現實)說出真實(儘管有時非常殘忍)。每個人的心理現狀都有一個形成過程,乳癌患者有什麼特殊"形式"呢?作品並不局限於"知道自己患乳癌"的那一瞬間,而需要救助的心靈卻從這裡渴求。其實疾病、死亡、恐懼,從未曾離開過人類,只是這些問題總是分散地困擾著具體的個人。《拯救乳房》鼓勵人們自己承擔起對自己的分析責任,在身體和心理困境中深入到人性深處,發掘出人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人產生信心和力量。小說在傷痛的敘述中充滿了關於人性的豐富知識,展示心理的形成機制,以及走出心理困境的路子。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言說,也需要傾聽。所以這是一部心理交流的書。
《拯救乳房》用"心理小組"的形式讓身體和心理同樣脆弱的病人在一起尋求精神安慰和精神強大,這對於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擺脫精神困境的人們也許是條可行的路子,但這並不是這本書的全部價值。書中不懈地探討癌症病人的生命尊嚴、人性完美問題,飽含人文關懷精神,表現出癌症患者這個群體為尊嚴而生的價值觀,也深入探討恐懼、死亡等現代話題。在人們面對災難、飽受精神重創的時期,這本書可作為這一時期的精神範本。

《拯救乳房》《拯救乳房》

畢淑敏 答記者問

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
凡是必然的東西都不應引起恐慌。
我為什麼想到"拯救乳房"?
我很希望能主持一個真正的癌症小組。
這個小說很好看。
問:聽說你的新作即將問世,讀者期待已久.他們想知道你的新作寫的是什麼?
答:如果要為這部小說找幾個高頻詞的話,我以為可以入選的有:"心理學、癌症、命運、死亡和愛"。你試著把這幾個詞串起來,基本的框架就有了。我惟一想補充的是,這部小說還是很好看的。
問:許多讀者讀過你的〈紅處方〉、〈血玲瓏〉,而這部新作又是關注醫學或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問題的小說,你為什麼對這類題材感興趣?
答:我16歲時離開北京到西藏阿里當兵,酷寒、缺氧和邊防軍的艱苦,可真把我給嚇壞了。覺得人的生命太脆弱了,時時都會死亡,17歲的我像70歲的人一樣心境蒼涼。在半年和山下不通任何音訊的日子裡,我嚼著乾枯的脫水菜呆呆地看著萬古不化的寒冰出神,有時竟不知自己是一個人還是岡底斯山的一塊石頭。夜晚眺望星空,我知道自己必有一天會死亡,化作煙塵。於是我決心自己的一生要過得有趣有意義,還要與他人有益。我要把自己在高原11年所體驗到的生命的寶貴,傳達給他人。這就是在我的長篇小說里一以貫之的主題--愛惜生命。
問:為什麼偏要拿乳腺癌說事?
答:乳腺癌在全球統計已位居女性癌症的首位,作為女性,我非常關注這一點。小說本來就是找個由頭來說事的工作,我選擇了癌症小組這個素材,用什麼癌症呢?用肝癌肺癌?用鼻咽癌還是胰腺癌?如果惡性程度太高的話,很多組員恐怕難以堅持小組的長期活動。再說我希望這個小組的成員主要是女性。幾個條件組合在一處,乳腺癌就成了首選。
問:疾病向來與人的精神狀態相連,而你的新作致力於探討絕症病人心理歷程,你認為它的意義何在?有什麼風險嗎?
答:以癌症病人作為小說的主人公,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喜歡看。我覺得癌症在人生這張卷子上,是一道占分最多的不可迴避的大問答題。看看我們四周吧,幾乎每一家人,都和癌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談到癌症的時候,那種普遍的恐懼哀傷和避之惟恐不遠,就是明證。我們這個民族不喜歡談論死亡,誰要是得了癌症,就像是被送上了死亡傳送帶,被快速輸入了無底黑洞。這個心理陷落比身體上的衰弱更要迅捷和可怕。作為家屬,也不知如何面對罹患惡疾的親人,普遍生活在欺瞞和偽裝之中。當死亡不能避免的時候,我們總還可以有相濡以沫的真情,這是人生的大悲苦。否則,我們就真真被厄運擊倒了。我特別想傳播"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這樣一個積極的心理學觀點。我希望這本書所描寫的內容不要嚇退了那些膽小的鴕鳥埋頭的朋友。
問:你說過要"面對最悲慘的結局,勇敢抒發內心的恐懼與失落"、請問你在寫作過程中的感受如何?又是如何面對殘忍的真實?
答:由於這個題材的沉重性,我特別要求自己在描寫的過程中,不慌張,不恐怖,不血腥,不煽情。我希望自己筆下所傳達出的情感是鎮定的,寧靜的,還有潔淨和光明。當然,還要儘可能地幽默。具體做得如何不得而知,只能說盡力而為了。我還在裡面布置了一些懸念,既是人物性格發展的必要,也是我想給哀傷的氣氛做個調劑。自以為得計,至於效果如何,我願意接受讀者的檢驗。
問:作品中經常提到"精神救援,精神治療",你認為絕症病人或他們的家屬讀這部作品會有幫助嗎?癌症小組這種形式在中國是否真的存在?
答:我不敢奢望一本書能有多少救援的價值在內,而只是想傳達一種精神的握手。當你以為你所遭遇的困境絕無僅有,當你以為無比孤獨的時候,也許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哀傷和痛苦與你同在,也還有很多堅守和勝利伴你左右。癌症小組這種形式,在世界上的已開發國家,已經相當的普及。在我國,也有了嘗試。
問:作品主要涉及癌症病人的精神尊嚴、人性完美,如何對待恐懼、死亡等現代話題,你以前的作品也有所涉及,比如<預約死亡>,這部作品中又有了許多新的思考,能談談嗎?
答:關於死亡,我以為這是人生的一道大題。以前這好像屬於老年人思考的範疇,但一個"非典",把它年輕化了。死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如影形隨,它不可怕,但需要認真對待。死亡是必然的,凡是必然東西都不應引起恐懼。生命是一個面向死亡的存在,由於在隧道遠方矗立著鐵閘一般的死亡,我們的日子因此變得美麗而緊迫。
問:作品真實紀錄了公務員、老幹部、下崗女工、妓女各色人等的慘痛經歷,他們有原形嗎?
答:癌症小組是一個完全虛構的群體。四年心理學的學習,對我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有了很大的幫助。比如以前寫妓女,我就很沒把握,非得採訪若干個妓女才敢下筆。但現在我對人物內心軌道運行的痕跡,已經較有信心。
問:聽說你開了家心理諮詢門診,這部作品與你的門診有什麼關係?比如作品中某些人物會是你的病人嗎?
答:我的確開有一家心理診所,但我在那裡的身份是心理醫生,我要遵守嚴格的行業規則和法律的界定,決不允許把任何來訪者的資料直接變成小說的素材。整個癌症小組的故事,在我開辦診所之前就已編織完成,和來到我的診所諮詢的人員沒有絲毫關係。
問:作品寫了一個癌症小組的成長過程,我們注意到小說中心人物是一位心理學博士,而你也是一位心理學博士,請問你會不會也去組織一個癌症小組?
答:我做心理醫生要在約定時間出診,做作家要用大量的時間走路讀書。還要照顧老人會晤朋友,洗衣做飯到自由市場採買……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我很希望能主持一個真正的癌症小組,但具體落實下來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時間太緊張了。

圖書目錄

有關的自殺
叫醒魔鬼
永遠過不去的事
一道老虎
綠色的羊羔皮紙
這個小組姓
按下你的指紋
夜半鈴聲
墓地游
天堂里的政委
苦澀的青蘋果
乳房哭泣
白雲之舞
我得了乳腺癌
中蟒
種子蟄伏
台階向上
熟悉的陌生人
向北再向西
婚禮,還是軍禮
誰設下的陷阱愛
也需要證明
從黑夜到黎明
想像死亡
子非魚
淚灑春草
記憶之門
愛情如雪花
裸體秀
水晶廳的表決
花紋下面是金屬
死亡盛典

畢淑敏的主要作品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註冊心理諮詢師。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她的主要作品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