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

《一厘米》

《一厘米》是畢淑敏的小說文章,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裡,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簡介

一厘米一厘米

劇本講述的是一位母親的故事。母親帶著不滿1.1米的孩子去公園,(兒子不需要買票)卻被公園的管理人員認為是逃票,母親拒理力爭,沒有用。還引起了兒子的誤解,從此不再信任母親。為了不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母親把這件事反映到報社。後來,公園管理人員親自上門道歉,母親只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說:媽媽沒有錯。

作品意義

一厘米一厘米

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作品特點

1.通過獨特的審美視角反映深刻的主題。

本文以“一厘米”為標題,又從陶影“逃票”寫起,視角獨特別具匠心。小說圍繞“該不該買票” 展開,而該不該買票的關鍵就是那“一厘米”。小說中兒子小也是一米零九,還是一米一,差不差這一厘米“強烈地關係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關係著一位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關係著教育子女的導向。這樣一樁小事其意義又著實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映照出平凡中的偉大。作者不是對陶影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去關注她的情感世界,以悲憫的情懷去感受她的心靈,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美德。
2.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如:其實她應該把票根保存起來。這樣以後哪次集體活動或開食品衛生會,她騎車去,回來後可以用這張票報銷。夫婦都是藍領工人,能省就省一點。可是小也是個絕頂機靈的孩子,會追著媽媽問:“咱們出來玩的票也能報銷嗎?”在孩子面前,她不願撒謊。

像這樣的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本文還有許多處,這些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行為的內在動因。這處心理描寫是在售票員問她“報銷不”,她回答“不要了”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一方面寫出了她的處處儉省,另一方面,體現了她對孩子的強烈的責任感。寫作中注意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運用恰當的心理描寫來表現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或這樣說。

3.生動、形象的比喻

如: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陶影看兒子時的目光充滿溫柔和慈愛,這種愛是綿延不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母愛也是一樣,這愛里有責任,她要好好地養育兒子,保護他,讓他快樂,讓他健康成長,讓他成為有教養的人。文中這樣精彩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好的比喻讓人覺得餘味無窮,這絕不是直接描寫、說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誤解,甚至鬧出笑話。寫作中運用比喻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1)喻體要常見易懂;(2)比喻要貼切,不可信手拈來,喻而不當;(3)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人物簡析

一方面課文說陶影經常逃票,另一方面文章又濃墨重彩地寫她要竭盡全力對兒子進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她要讓兒子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在兒子面前,她儘可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溫文爾雅。
關於她的逃票,小說多次寫她的家庭經濟狀況:她很看重這兩毛錢,因為這對於經濟拮据的家庭來說意味著夠吃一頓、一天,甚至幾天的青菜;夫妻倆都是藍領;連集體活動或開會都捨不得坐公共汽車;自己吃西瓜時啃得很苦。在這種生活狀況下的逃票固然不對,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是絕不帶著孩子逃票的。作為一個貧窮也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母親,陶影付出了艱苦的努:她為了兒子快樂,毅然為兒子買了一張並不需要買的票;為了兒子,她放棄了用票根報銷的計畫;她特意倒休陪兒子逛寺院長見識;面對刻薄的守門青年忍著不與其爭吵;為了能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求人幫忙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苦苦等了一個多月,拒絕了數目不小的補償費和贈票。
小說主要體現了陶影作為一個母親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對孩子的負責,也是對社會的負責。從這個意義上說,陶影是令人敬佩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陶影是不完美、有缺點,作為一個普通人才顯得更真實;另一方面,正因為她的不完美才反襯出她的偉大,才使她作為母親的形象更感人。

2、小說結尾.真相大白了,面對五元錢的賠償,陶影“沒有接”;對兩張參觀券,陶影“毫不遲疑地搖了搖頭”。那么陶影為的是什麼?
她之所以要這么做是為了向兒子證明自己沒錯,因為“她對誰都不重要,可有可無,惟獨對這個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所以她要求的是“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他,媽媽沒錯兒……”

“那一天失去的快樂,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陶影不為錢;“她是一個生性平和的女人,別說是兩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登門致歉,就是紅衣青年本人來,她也不會刁難他的。”陶影也不為鬥氣,藉機刁難。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兒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尊嚴。

讀後感

劇本講述的是一件小事,反映的卻是一個很深刻的主題。關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我也是一位母親。我不知道,如果我碰到這樣的事,我是不是會象這位母親一樣的執著。也許不會。總覺得自己沒有那位母親偉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說話不算數,有時還對孩子撒一些小謊,許下一些無法實現的承諾。真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下變成什麼模樣。正如那位母親所說:有些東西失去了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也補不回來了。孩子現在還小,有些事情可能很快忘了,可是,久而久之,也許我們就會成為孩子不信任的人了。那時候,我們的麻煩就來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得盡力做個好母親。

作者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畢淑敏的主要作品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註冊心理諮詢師。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她的主要作品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