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本本紙張泛黃,字跡已經開始模糊的手抄本,那段塵封的抄書往事歷歷如在眼前。
書籍簡介
作者:閒雲出岫
作品類型:散文
內容賞析
清理雜物間時,那隻裝滿手抄本的箱子又翻了出來,裡面裝滿了我在文革時期抄寫的書籍。這隻箱子自從1976年我離開家門,以後如影隨形一直陪伴著我,從部隊基層連隊到師、大軍區機關,到軍校,從軍隊到轉業地方工作,多少次工作調動,多少次搬家,所用之物不斷淘汰更新,舊的衣物、家具、無用的書籍,或送人、或捐獻、或當垃圾早就清理過若干次,但這隻箱子連同裡面的手抄本始終沒有丟棄。那本《稼軒詞》1979年還隨我上過戰場,在貓耳洞裡打著手電筒閱讀過。翻開一本本紙張泛黃,字跡已經開始模糊的手抄本,那段塵封的抄書往事歷歷如在眼前。
文革開始時我上國小三年級,知識的大門剛剛開啟就被文革的到來給關閉了。那時,全國人民唯讀一本書——毛主席語錄,只看八台戲——八個革命樣板戲,國家遭遇史無前烈的文化浩劫,人民處於極度的精神匱乏。但已經啟蒙的我,點燃的求知慾火再也無法熄滅。我像一個精神荒原上的覓食者,貪婪地到處尋找可以充飢的精神食糧。看完了兄長們早年的課本,就連糊在牆壁上的舊報刊也毫無遺漏的閱讀過若干遍,後來就向親朋好友、同學偷偷借書看,但經歷浩劫倖存下來的可讀書籍少而又少,偶爾借到一本好書如獲至寶,總想在手上多留幾天,於是萌生了抄書的想法。
文革期間學校經常停課鬧革命,我們農村的學生大多數時間在家“促生產”。白天下地幹活,抄書就成了每晚我的精神會餐。晚飯後,洗漱畢,一頭鑽進狹窄的小閣樓。點上煤油燈,挑好燈花,擺上自做的捲菸,泡一大搪瓷缸苦丁茶,鋪開已拆好的抄寫紙,緊張而又愉快的抄書就這樣開始了。山村的夜晚格外靜寂,幹了一天農活的鄉親們為了節省燈油,早早就睡下了。閣樓青燈孤影,窗外清風明月,筆下沙沙細語,仿佛與智者、哲人晤談,仿佛與文人、雅士偕游:在汨羅江濱同屈大夫把酒頌《離騷》 ,在東籬下與陶淵明採菊,在峨眉山聽李太白縱情放歌,在山峽孤舟上聽杜少陵吟誦,在中秋夜與東坡對飲,在小樓伴李易安聽雨……美文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在紙上延展,久旱的心田被知識的涓涓細流一點點潤澤、一點點充盈,漸漸有了綠意,漸漸成了濃蔭。幾年下來,手抄本竟積攢了足有兩尺多高的一大摞: 《唐宋名家詞選》 、 《陸游詩選》 、 《紅樓夢詩選》 、 《志摩的詩》 、 《稼軒詞》 、 《古文觀止》 ……,還有一部分醫學書籍的手抄本。參軍離家時,同學送的筆記本,女朋友和家族中的姐妹送的鞋墊、毛底鞋沒有帶,那些手抄本除醫學方面的留給三哥,其餘的裝了滿滿一皮箱帶到了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