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仆本恨人, 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乎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 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曰。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艷姬與美女,喪金輿 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 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日白西匿。 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右顧稚子。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淚起。血 下蔚沾襟;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沉。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作品翻譯
秋色連天,平原萬里。這裡是古戰場的殘跡。放眼望去,只有那纏繞著屍骨的蔓草和那陰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斂魂魄的地獄,淒涼,蕭索。如果人生已經走到這一步,又怎能知曉天道安在?滿目孤愁,心懷萬般傷痛,腦海中仿佛又憶起隨時間遠去的亡靈。想那孤壘荒涼,危亭曠望,有多少人終因飲恨餘生而心死神傷?秦始皇舉起手中的劍指向東方,而九國聯軍的百萬雄師也已經舉兵西進。諸侯征戰數百年,天地鏇轉,日月無光。最終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異國的文明也都隨著刀光劍影化為碎片,流向虛空。依仗華山之險為城,紫淵之深為池,平定天下的雄圖大業已經完成,而殘暴的本性終究沒有改變。架起黿作為梁木,又流放了百萬人民作為開邊的士兵。江山飄搖,風雨無情,三十年的紅顏轉瞬逝,只落的個茫然使心驚!戍客斷魂之日,宮車才剛剛趁著清冷的月光緩緩駛出。
趙王被俘虜後,終於離開了祖輩守衛百年的千里疆土,駕著哀鳴的馬,身後跟著灑下熱淚的臣子,向房陵進發。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想起那一樁樁歷歷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宮寶殿隨水波無情的東流。回憶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釋然。
別了故地的艷姬美女,丟棄了華貴的金車玉乘。想舉杯痛飲的時候,悲傷便如那連天雪浪般傾瀉出來。可恨可嘆啊,蹉跎英雄志,蒼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卻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終比不上一腔悲憤的積怨!李廣利打過大漠,北進數千里,所過之處,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嘆是三年征戰,終抵不過胡人的八萬鐵騎。他低頭受降的時候,征戰的光輝只變成千古的罵名,留的個叛國背主的記憶!拔出長劍,狠狠的擊在虛幻的玉柱上,時空里的虛影和冤魂不禁打了個冷戰。情繫著漢家宮室,身卻只能留在這雁門!斷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萬語,此時只消一句,“我赴黃泉去,來世再報恩!”不知多少年後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劃開了天幕的迷茫,生死離別,此時若能相見,又該說些什麼呢?明妃即將離去的時候,仰天長嘆,嘆身世不爭,更嘆這世間無情。遠了,遠了,紫台的宮禁馬車已消失不見,遠望關山蒼茫,萬里之遙,又豈可一朝飛渡?長空里蕭蕭的風響中,白晝的太陽漸漸的西沉。隴地的大雁開始成群的南飛,而帶狀的浮雲也惟留下一行單調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宮室里思量著什麼呢?走過大漠,穿過異域,卻是“千載琵琶做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庚信罷業歸田,閉門謝客,終日傷神嘆息。家裡的孺人稚子依舊,可那終不過是一場虛無啊。沒有了公卿的地位,便連一個小小的文吏也終視其不見。遠大的志向破滅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嘆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千古悲情!行將下獄的時候,神氣還是那樣的激揚。一杯濁酒,在每個黃昏時獨自慢飲,一架素琴,在每個黎明的時候獨自彈奏,眼前所見,惟有那秋之蕭瑟,雲羅萬里,陰晦無光!恍惚中那浩蕩青冥騰空掠起,把長夜映的光芒萬丈!孤苦的老臣曾經留下悔恨的淚水,不孝的子孫也終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心碎。萬頃滔天的浪花里,也許可以回憶起從前流放到隴水的經歷。那天聽到這個噩耗的時候,心傷隨著冬日的風,久久盤鏇,無法散去。淚水迷離,更是難以停止。當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淚水,而是鮮血的時候,我們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來尋覓,終見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壯,也終覓不到黃塵古道邊的無奈。
千百年過去了,馬蹄已經重重疊疊的埋葬了數十個王朝,車輪的軌跡也終映成天河般的絢麗!黃煙滾滾翻騰著,哀歌從每個心靈深處的角落逐漸響起!血淚泣盡,流逝於時間,斷送於黃沙。惟有大漠的孤煙消散了,惟有最後一匹駿馬的白骨緩緩沒入那幽咽的寒泉!這一切的一切,都將近結束了,數千載春秋變幻,數百載風雨飄搖,春草還生,秋風乍起,綺羅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館剝落了它的紅瓦,琴瑟的弦斷盡了,丘壟也終漸化為平川。江山不變,而國已變幻,人生自古誰無死?想到這裡,還有誰不為這萬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內容結構
《恨賦》篇幅不長,全文總共405字,其名為“恨賦”,顧名思義,就是著重渲染這一“恨”字,文章通過對秦始皇、趙王遷、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這六個歷史人物各自不同的恨的描寫,來說明人人有恨,恨各不同的普遍現象。賦作共10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這部分就是賦作第一段: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雜草纏繞屍骨,大樹聚斂魂魄。人生到了這種境地,難道還有什麼吉凶禍福可言嗎?我本來就是個含恨之人,看到這種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驚懼,因此更想到古時那些飲恨而死的人。這段是開篇序言,作者直接點出主題,一開篇就給人一種十分蒼涼悲憤之感。接下來從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賦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賦》的重點,這一部分分別列舉了秦始皇、趙王遷、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這六個人,以及類舉了其他幾種不同的人,他們各自的不同的恨:
第一個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yuán,tuó)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統一天下,諸侯都到西方來朝見,平定天下,統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難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並未用盡,宏偉的戰略並未完全實現,因此他更勾畫遠圖,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藍圖並未實現,他便魂斷西方,此為始皇壯志未酬之恨。
第二個是趙王遷:“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艷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這段意思是,趙王做了俘虜,被遷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寧,失去了美麗的姬妾及富麗堂皇的車馬。置酒欲飲之時,悲憤首先填滿心胸。最終死去,怨恨依然無盡無窮。此為趙遷亡國辱身之恨。趙王遷,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是為趙幽繆王,名叫遷。秦國俘虜趙遷之後,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同扶立趙嘉(趙嘉是趙遷同父異母兄,其父趙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為寵愛趙遷的母親,所以廢了嫡子趙嘉而立庶子趙遷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縣城東一帶)稱王。六年後,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滅趙。
第三個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殺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後,鬱悶如狂,孤獨心慚,無從發泄和排解。但是他雖身在匈奴,但卻心懷故國,欲報漢恩。然而生命短促,無話可說,遺憾終身!這是李陵名辱身死卻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這段中還有一句“裂帛系書”,這四個字的意思,其實就是作者化用蘇武的故事來說明李陵欲報漢恩。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從,被徙至北海無人處放羊,蘇武執漢節、飲冰雪、吃草籽,堅持19年。昭帝年間,常惠教漢使者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隻鴻雁,足系帛書,書上說蘇武在某澤中,單于才放了蘇武,使其得以歸漢。
第四個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這段意思是,王昭君離漢北去,遠嫁匈奴,仰天深深嘆息。離王宮逐漸遠去,一路將要經過關隘山巒,行程遙遠,似乎沒有盡頭。邊塞荒漠,風沙陣陣,白日西沉,孤雁零落,雲色慘澹。明妃心中雖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終死在異域。這是王昭君遠居塞外,愁死他鄉之恨!關於王昭君的故事,歷來就有西施沉魚、昭君落雁、貂禪閉月、貴妃羞花之說!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南郡姊歸(今屬湖北)人。晉朝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
第五個是馮衍:“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儒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jī)志沒地,長懷無已。”這段的意思是,馮衍當罪,被罷免歸田。他閉門謝客,不與外界往來,關上門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兒。他輕慢王侯公卿,在藝術創作上放蕩不羈,敢想敢言。他雖然胸懷大志,但已經無從實現,徒然死去,飲恨不止。馮衍,《後漢書》中有傳,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馮衍之恨,就是心懷壯志,報國無門,鬱鬱而終之恨!
最後一個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láo)夕陽,素琴晨張。秋日蕭縈,浮雲無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yáng)。”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獄,氣概激昂。每天喝劣質的酒,彈普通的琴,蕭條冷落,沒有生機,他心中鬱結著那種高邁不俗的情懷,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書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有《琴賦》等。“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之恨,是為世道黑暗,清流難容之恨。
接下來兩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衿。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沉。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里。”這兩段的意思是,還有那些孤立無助的遠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淚擔心,惶惶終日。以及貶謫流遷、流放邊遠地區的官員。他們這種種人,一旦聽見風聲迅猛而起,便滴泣為血,沾滿衣襟。他們嘗盡辛酸,最終還是落得個飲恨吞聲,消散湮滅的結果。邊關眾人,平時雖然車騎繁多以致黃塵漫天,亦或歌樂四起,舞樂喧天,最終還是一死,屍骨埋於九泉之下”。寫到這裡,作者不再一一列舉單獨的個體,而是類列了其他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由個體而及大眾,舉出他們雖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卻人人飲恨的結果。最後再把前面列舉的六個歷史人物結合起來得出最後一段,也是整篇賦作最後一部分的結論。
藝術成就
江淹是中國歷史上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恨賦》是他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恨賦》主要寫的是人生命短暫、飲恨而終的感慨;賦作通過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心愿不能實現的現實性以及對此至死不悟的悲哀。在寫作手法上,江淹運用其高超的概括能力,通過列舉多個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來進行典型性概括,其目的是要通過典型表現一般。雖然賦作中列舉的各個人物的苦衷各不相同,但最終卻還是通過他們表達出了一種人們的普遍情感,這也是人們讚頌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恨賦》讓人頗有愁悶難抒之感。這篇文章層次清楚,條理明晰,文辭雋麗,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形成了一種慷慨悲涼的氣氛,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及藝術感染力,所以長久以來,為人們所傳誦不止。但是雖然如此,讀者也應該看到,《恨賦》全篇充滿消極情緒,甚至頗有些萬念俱灰的感覺,所以並不可取,應該加以批判。江淹這個人,通過讀他的作品,以及從史書上讀他的傳記,他不僅具有優秀的政治智慧,也具有出眾的文學才華。然而在文學上幫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卻是《恨賦》、《別賦》這樣具有悲憤蒼涼之氣的作品,大概不僅僅是因為他早年仕途不順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該是他心理悲觀所造成的。而之所以說他心理悲觀,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江淹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由門閥士族掌權的社會,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和他並稱的鮑照,很多詩篇就是諷刺當時的門閥制度的。而江淹出身寒微,13歲喪父,靠砍柴養母為生,出身的低微,加上幼年的不幸,該是造成他心理悲觀的重要原因。心理悲觀加仕途坎坷,才造就了這一篇傳世佳作。今天人們有幸再讀這篇作品,除了作者,還應該感謝那些把它保存下來的人,因為一篇不朽的文學佳作的得來,是多么不容易!
齊梁文章善於在題材與風格的處理上翻新出奇,各競新巧。在齊梁前期筆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為代表。江淹的《別賦》與《恨賦》構思新穎,是南朝抒情小賦的名篇。《恨賦》描繪了帝王、列侯、名將、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種人的遺憾,既充分發揮賦體空間結構的優勢,又能以情感主線加以貫穿,因而有縱橫排宕的氣勢。賦中的藻飾恰到好處。
集評選錄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草宿墳毀。浮生可嗟,大運同此。於是仆本壯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賢,飲恨而歿……(唐李白《擬恨賦》)
文通托此自雪,若悲惋悽愴之態,當於《恨賦》見之。(宋樓昉《崇古文訣》巻七,評江淹《詣建平王上書》)
昔江文通為《恨賦》,備盡古今之情致。予謂恨既有之,喜亦宜然。因擬之而作《喜賦》焉。(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一《喜賦》序)
江淹《恨賦》曰:“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功未畢。方駕黿鼉以為梁,廵海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楊(慎)論皆抄文通語也。此其少作,自宜付之一炬,而乃享以千金,亦不自見之患乎?但江賦載《文選》中,憙事小史,輙能諷誦。胡氏(應麟)不知何也。《紀年》曰:周穆王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遂伐越。《列子》曰:穆王駕八駿之乗,乃西觀日所入。《三齊略記》曰:“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有神人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輙鞭之皆流血。”夫穆王叱黿而秦帝驅石;穆王車轍窮於濛汜,而秦帝馬跡向於扶桑,似不可同。江賦云爾者,蓋得意疾書,忽成佳語。陸機所謂“隨手之變,難以辭逮”者。抑其借穆王之事以喻秦皇,雄心四據,百鬼驚奔。而用修襲之,固非妙制。廣搜博採,元瑞恐未得與於斯文。故不覺其言之過。(明周嬰巵林卷八)
予少讀江淹、李白所作《恨賦》,愛其為辭,而怪所為恨多閨情閣怨,其大者不過興亡之恆運、成敗之常事而已。是何感扵情?亦奚以恨為哉?中歲以來更渉世故,記憶舊聞。忠臣孝子,竒勛盛事:或方值幾㑹,遽成摧毀;失之毫釐而終身曠世不可復得,至令人吞聲搤腕而不能已。聖賢不言恨,然情在天下而不為私,亦天理人事之相感激。雖以為“恨”,可也。乃效江李體,反其為情以寫抑鬱,而卒歸於正。知我罪我,皆有所不避雲。(明李東陽《懐麓堂集》巻二十一《擬恨賦》)
江淹作《恨賦》,李白擬之。余因作《恨詩》:世事年來與願違,春深無語對花飛。曹王座上空陳伎,襄子橋邊但請衣。鏡里顏銷恩寵薄,床頭金盡結交稀。出師未報陰山捷,身沒沙場竟不歸。(明皇甫汸《皇甫司勲集》巻二十九)
昔江文通作《恨賦》,悽惻動人。但如秦帝窮奢極欲,沙丘告終,無所恨;李陵降北,生墮家聲,亦無足恨也。惟是古今治少亂多,覆轍相跡,余推其恨而廣之,非獨弔古生愴,亦以志鑒誡之意爾。(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巻十六《廣恨賦》)
錦瑟年華西逝波,尋思往事奈君何。若為乞得江郎筆,應較文通恨賦多。(清王士禎《精華録》巻六)
嘗讀江文通《恨賦》,而莫喻其意。夫文通之恨,尠矣!奚以賦為!乃予讀之則戚戚然,若有創於其心者。於是遂祖襲其制,作《弔古賦》雲。(明黃宗羲編《明文海》巻二十葉良佩《弔古賦》序)
江文通《恨賦》。文通之賦,自為傑作絶思。若必拘限聲調,以為異於屈宋,何以異於三百篇也?“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註:“心”當雲“危”;“涕”當雲“墜”,江氏愛奇,故互文以見義。按此可標舉以為對法(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五)
不如《別賦》遠甚。其賦別也,分別門類,摹其情與事,而不實指其人,故言簡而該,味深而永。《恨賦》何不自循其例也?古來恨事如勾踐忘文種之功,夫差拒伍胥之諫,荊軻不逞志於秦王,范增竟見疑於項羽,此皆恨之大者,概置勿論,掛漏之譏,固難免矣。且所謂恨者,此人宜獲吉而反受其殃,事應有成而竟遭其敗,銜冤抱恨,為天下古今所共惜。非揣摩一己之私,遂其欲則忻忻,不遂其欲則怏怏也。秦王無道,固宜早亡,何恨之有?若趙王受虜、敬通見黜、中散被誅,自周秦兩漢以迄於齊,類此者不勝枚舉焉。李陵之恨,不能寫得淋漓剴切。明妃以毛延壽顛倒真容,遂致絕寵君王、失身塞外,痛心疾首,其恨全屬於斯,今只言“隴雁”云云,凡出塞者人人如此,即烏孫公主、蔡文姬,何嘗不領茲淒楚?(清陶元藻《泊鷗山房集》《書江淹恨賦後》)
許槤總評云:“通篇奇峭有韻,語法俱自千錘百鍊中來,然卻無痕跡。至分段敘事,慷慨激昂,讀之英雄雪涕。”
江郎恨、別兩賦並稱。寫恨如蠶死蠟灰,無還境矣,故不錄。錄《別賦》。行者居者,別時別後,八面淒其。(清浦起龍《古文眉詮》)
(明)孫纊曰:“古意全失,然探奇搜細,曲有狀物之妙,固是一時絕技。”“借古事喻情,固自痛快。此亦是文通創作。”(清於光華《評註昭明文選》引)
江文通《恨賦》:“孤臣危涕,孽子墜心。”本當雲“墜涕”、“危心”,江氏愛奇,故互文以見義(本李善說)。杜少陵《秋興》詩:“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乃顛倒其語,便自不平。(近代李詳《媿生叢錄》卷三)
作者簡介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經歷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學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無限的感慨訴諸筆端,生花妙筆令人拍案叫絕。江淹的許多代表作品都寫於被貶期間。
江淹突出的文學成就表現在他的辭賦方面,他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發展到“江、鮑”,似乎達到了頂峰。江淹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說是南朝辭賦的絕唱。江淹又是南朝駢文大家,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最為知名的當數他在獄中寫給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另外,江淹的《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均為當時名篇。江淹的詩作成就雖不及他的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在齊梁諸家中尤為突出。善於擬古是江淹詩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幾可亂真。江淹努力學習古人的作品,確使他擺脫了一些綺麗之風,寫出了不少在流麗中帶有峭拔蒼勁之氣的詩篇。在江淹詩歌中,有一部分為樂府歌辭。江淹的樂府歌辭在南朝中雖不能技壓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中年以後,江淹官運亨通,官運的高峰卻造就了他創作上的低潮,富貴安逸的環境,使他才思減退,到齊武帝永明後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梁天監四年(505),江淹去世,葬在故里江集村東北約六公里處(今民權縣李堂鄉岳莊村西),梁武帝為素服舉哀,謚曰“憲”。《梁書》、《南史》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