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條約》

在1913年8月10日簽定的和約,它是一條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和約。

概述

布加勒斯特和約,是在1913年8月10日簽定的和約,它是一條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和約。

背景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之後,戰勝國對於如何分配由鄂圖曼土耳其得到的土地出現爭執,當中以保加利亞最為不滿,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因而爆發,而這條約便是在戰後商討問題後所簽下的和約。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布加勒斯特是羅馬尼亞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布加勒斯特,在羅馬尼亞語中音為“布庫爾什蒂”,意為“歡樂之城”(“布庫爾”是歡樂的意思)。相傳在13世紀,有一個名叫布庫爾的牧羊人從邊遠山區趕著羊群來到登博維察河邊,發現這裡水草肥美,氣候溫和,因而定居下來。此後,來此定居的人逐漸增多,商業貿易也日益興隆,這塊定居地逐漸發展成為城鎮。如今,在登博維查河畔還兀立著一座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塔頂的小教堂。

主要內容

巴爾幹戰爭的軍隊巴爾幹戰爭的軍隊
根據條約內容,塞爾維亞則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其土地包括了今日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而人口則增加了一百多萬。 希臘得到了愛琴海馬其頓,其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塞薩洛尼基及馬其頓南部,而人口則由二百多萬增至四百多萬。 至於戰敗國保加利亞,則得到皮林馬其頓,該領土包括了今日保加利亞的皮林,人口則多了十餘萬。不過,該國在戰爭失掉了在1912年大部份所得的土地,以及自己原有的土地,包括了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羅加。 而羅馬尼亞則得到了北多布羅加,因而得以接近黑海。

影響

和約簽訂之後,對巴爾幹半島的形勢出現了改變。保加利亞於此條約後實力大受削弱,因而對條約十分之痛恨,而稍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可解釋到為何該國會加入德國一方的陣形。至於塞爾維亞,則因而得到大量土地,實力增強。然而,奧匈帝國素來不願意見到塞爾維亞的強大,因為這樣會影響她在巴爾幹的擴張,因此兩國關係轉為緊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