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

《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

深刻解讀巴菲特的財務公式,巴菲特投資秘籍實戰演練。 

作者: (美)巴菲特,(美)克拉克 著;李鳳 譯
《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數: 133000
版次: 1
頁數: 189
印刷時間: 2008/10/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2386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個人理財 >> 證券/股票

編輯推薦

只要買對了股票,根本就沒秘要賣出;最佳的買進時機是股市出現恐慌,公司遭遇利空訊息的時候。
深刻解讀巴菲特的財務公式,巴菲特投資秘籍實戰演練。
本書深刻解讀了一個投資天才的思級。
 ——《商業周刊》
正確利用股市的短期心態,你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報;
目光短淺的愚昧投資者正能為你提供良機
今天的冷門股常常會變成閃亮的明日之星;
首先要遠離那些被惡炒的公司
要以折扣價買入,就必須等待利空訊息的來臨;
不要急於求成。總有一天,市場的短視行為和利空現象能讓你收穫碩果

內容簡介

五十多年來,沃倫·巴菲特在股市中賺到了超過30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然而,他的成功之道並不是遵循華爾街的那些流行方法,而是獨創出他自己的投資技巧,它們被世界喻為“巴菲特法則”。享譽國際的作家和演說家瑪麗·巴菲特與研究巴菲特法則的權威人士戴維·克拉克再次強強聯手,著成這本《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作為《巴菲特法則》的配套練習,從簡單概念和方程人手,層層深入地講解了沃倫·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書中,你將學到:優質企業與被低估的優質企業之間的區別;
市場的短視行為是如何賦予你投資優勢的;
怎樣尋找長期保持強勁增長潛力的股票;
練習巴菲特的財務計算過程,並將之運用到你想投資的股票上。
《巴菲特法則》配套使用本書,你一定能學會創建對自己有利的投資組合,從屢屢割肉的新股民變為明智的行家!

作者簡介

瑪麗·巴菲特,享譽國際的巴菲特投資技巧圖書的作者演說家,同時還是一家年收入幾百萬的商業電影剪輯公司的執行長,擁有眾多大型客戶,包括可口可樂公司和麥當勞公司。現居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
戴維·克拉克,投資專家,也是巴菲特家族30多年的朋友,被認為是研究巴菲特投資方法的權威人士。他的有關巴菲特法則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6種語言。戴維現居巴菲特的故鄉——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

目錄

第一部分 理解價值投資 
 第1章 短視行為與利空現象:接連不斷的良機 
 第2章 辨識巴菲特想要持有的優質企業 
 第3章 識別商品類企業 
 第4章 健康的企業:使巴菲特致富的消費壟斷型企業
 第5章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具有消費壟斷力量 
 第6章 到哪裡尋找消費壟斷型企業 
 第7章 創造購買機遇的利空情形
第二部分 巴菲特的內在價值方程 
 第8章 尋找公司和數據 
 第9章 財務計算一:一看便知的收益可預測性
 第10章 財務計算二:確定你的初始收益率 
 第11章 財務計算三:確定每股收益增長率
 第12章 財務計算四:確定相對於政府債券的公司價值 
 第13章 財務計算五:了解巴菲特為何傾向於股東權益回報率高的公司 
 第14章 財務計算六:確定預期年複利收益率(上) 
 第15章 財務計算六:確定預期年複利收益率(下) 
 第16章 財務計算七:帶有增加息票的權益/債券
 第17章 財務計算八:使用每股收益年增長率來預測投資年複利收益率
 第18章 財務計算九:為何巴菲特喜歡股票回購及公司如何由此實現股東財富增長
 第19章 財務計算十:如何確定每股收益增長是緣於股票回購
 第20章 財務計算十一:如何衡量管理層對留存收益的利用能力
 第21章 財務計算十二:網際網路與巴菲特的短期套利行為
 第22章 獨立完成巴菲特法則測試
 第23章 歸納總結:案例分析

書摘插圖

第1章 短視行為與利空現象:接連不斷的良機
什麼是短視行為與利空現象?這些與沃倫.巴菲特到底有何干係?答案是:息息相關。
假如股市中不存在目光短淺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絕不會有機會以低廉的價格買到某些全球知名企業的股票。這樣的話,在20多年前,他也就不可能以大約每股6.14美元的價格買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170萬股的股票。如今,這隻股票價格漲到了每股500美元左右,巴菲特102萬美元的初始投資已經膨脹到8.638億美元。這相當於稅前年複利收益率為17.8%!如果市場中沒有目光短淺的投資者,十多年前,巴菲特也絕不可能以每股5.22美元的價格買到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現在這隻股票價格大約為每股50美元,相當於稅前年複利收益率為21%。
巴菲特在投資生涯早期就發現,95%的股市參與者一一從進行網上交易的散戶到管理億萬美元資金的共同基金經理都急於在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我非常強調長期投資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確有些急功近利。
巴菲特發現,不管一個人有多么聰明,他的行為都會被“獸性”所控制。就拿基金經理來說吧,當你與任何一位基金經理交談時,他都會說他們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去創造出可能出現的最高年收益率。這是因為共同基金面臨著這樣一種市場:大家只想把錢投資在每年業績最好的共同基金上。試想一下,如果基金經理告訴他的行銷團隊說,他們的基金業績在全美同行中排在最後1O%,難道行銷團隊的人會歡呼雀躍地砸下幾百萬美元的廣告費用來昭告天下,他們的業績排名最後10%?當然不會!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會丟掉飯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前途光明、熱情洋溢的年輕基金經理
不相信嗎?你可以去問問你所認識的人,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投資某隻共同基金,而不是其他?他們很可能會告訴你,這是因為那隻基金的業績排名第一。共同基金的這種性質影響了許多腦袋靈活的投資者,這使他們拿著大規模的資金在股市中玩“短期”遊戲。不管基金經理個人的信念如何,創造短期佳績才是保住飯碗的途徑。
巴菲特同樣觀察到,那些短線投資者都有本能的條件反射:一旦聽到關於他們手中某隻股票的利空訊息時,他們就會拋售這隻股票。要在這個短期股票遊戲中斂得巨財,投資者就必須在股價上揚之前第一批搶先買進,在股價下挫之前第一批抽身賣出。一份糟糕的盈利報告會使股價一路下滑,不管這家公司的利潤是否會在一兩年之內好轉。所有的人都只關心今天會發生什麼。如果情況在本周看好,人們就會搶購這隻股票;如果情況在下周會發生逆轉,人們就會拋售它。這也就是共同基金向來以高換手率臭名遠揚的原因。它們在眾多不同的股票之間遊走,期望以此打敗對手,奪得“本年度最佳基金”的頭銜。
這種“利空現象”——聽到壞訊息時拋售股票的現象——在瞬息萬變的股市中無處不在。你會發現,一旦晚間財經電視節目中報導某家公司的任何負面訊息,該公司的股價便會在第二天下滑。倘若訊息非常糟糕,股價則會跌得更慘。這就是所謂的“獸性”。
利空訊息代表股價下跌,而另一方面,利空訊息也代表巴菲特的興趣被激發了。在巴菲特看來,股市中的短視行為與利空現象,是股市接連不斷出現的良機。這些因素為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買人機會,年復一年地幫他積攢了300億美元的巨額財富
進入下一章之前,我們將為你公開巴菲特最珍貴的秘密之一:他發現,有些公司(但不是所有公司)具有強勁的經濟動力,它們能從短視市場造成的利空泥沼中脫身。巴菲特發展出一套特定標準以幫他辨別此類公司。當利空訊息與短視近利的投資大眾將這類公司的股票價格打壓至谷底時,他便進場瘋狂買進。巴菲特稱這些具有彈性的優質企業為“消費壟斷型企業”,他所有的財富都來源於對這類企業的投資。它們是巴菲特投資哲學的“聖杯”,我們相信,它們也將成為你投資生涯中的最愛。 第2章 辨識巴菲特想要持有的優質企業
 沃倫·巴菲特想要投資的企業具有哪些特徵?巴菲特在股海中闖蕩已超過45年,他發現,若想利用股市中的短視行為和利空現象,你必須投資那些擁有強勁經濟動力、能夠安然撐過利空現象而茁壯成長的公司。
請記住,巴菲特利用的是投資者與基金經理的短視行為。為此,他必須確保自己投資的公司不僅體制健全,還要具備出色的盈利能力。巴菲特不僅喜歡在底部接手,而且還喜歡利用市場的失誤,以低廉的成本持有全美企業巨頭的股份。巴菲特只投資最優秀的企業,以確保這些企業的股價在將來不僅會反彈,而且還會繼續攀升。對巴菲特來說,他所買的股票巨幅增值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他投資的GEICO(蓋可保險公司)股票價值增幅達5230%;《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價值增幅更大,高達7930%。這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不是嗎?他剛買進這兩隻股票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視其如瘟疫,避之唯恐不及。與他人不同,巴菲特大量買進並長期持有它們,因為這兩家企業具有強勁的經濟動力,終有一天,巴菲特會從它們身上賺個盆滿缽滿。
不妨這樣想:你有兩匹賽馬,其中一匹叫“健康”,過去戰績輝煌;另一匹叫“衰弱”,過去戰績平平。恰好這兩匹馬都感染了流行性感冒,被迫休戰1年。由於這兩匹馬在本賽季都無法賺錢,因此它們的售價都很低。它們的主人為減少損失,只好將其出售。如果你是買家,你會選擇哪一匹?
不難看出,最佳選擇應該是“健康”,因為你很清楚它本是一匹強健的馬,不僅能比“衰弱”恢復得更快、更好,而且日後還能贏得多場賽事,為你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至於“衰弱”呢?即使它恢復了,未來仍可能如其名稱一樣,經常生病。而你的投資收益也會像它的健康狀況一樣——委靡不振!
巴菲特將企業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衰弱型,這類企業經營業績較差.他稱這類企業為“商品類企業”。商品類企業生產和銷售其他企業同樣可以生產和銷售的一般性產品。第二類是健康型企業,這類企業經營狀況較好,例如可口可樂、GEICO華盛頓郵報集團等。巴菲特把這類企業稱做“消費壟斷型企業”。消費壟斷型企業銷售品牌產品,或者在市場上享有獨特地位,就像壟斷企業一樣。如果你想購買特定產品或是享受特定服務,就只能找這類企業。因此,這類企業被賦予了一種定價能力,他們能夠提高價格以增加銷售收入。此外,這類企業還具有強勁的長期經濟價值增長潛力,經營業績波動較少,當短視近利的市場反應過度時,它們也有雄厚的資金能保證安然度過危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巴菲特認為,只有當你能區分這兩類企業時,你才能利用市場短視行為所造成的估價錯誤。你必須清楚一家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類型和特點,否則,你可能會誤踩雷區。此外,你還應該辨別企業是否為消費壟斷型,並了解其產品特點,因為這類企業是你賺錢的“金缽缽”!
現在我們來深入了解這類企業,這樣你將辨識出能讓你發財致富的企業。正如巴菲特所說:“只要買對了股票,根本就沒必要賣出。”
第3章 識別商品類企業
巴菲特將商品類企業視為衰弱型企業。商品類企業銷售的是一般性產品或服務,因此,價格是它們吸引消費者的唯一決定因素。以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些商品類企業:
航空公司
食品原料(例如大米玉米)製造商
石油和天然氣公司
木材企業
造紙企業
汽車製造商
這些企業所銷售的產品在市場上面臨相當激烈的競爭,售價最低的企業最有可能賺錢。因此,產品價格是吸引消費者的唯一決定因素。
雖然石油公司強調其產品比其他品牌更勝一籌,但人們總是根據價格購買汽油,而不是根據品牌。價格低廉的汽油會贏得市場。水泥、木材、磚瓦和電腦的記憶體與晶片這些產品市場同樣如此(儘管英特爾公司試圖改變這一情形,給其處理晶片打上品牌烙印);汽車製造商銷售的也是一般性產品,在每個汽車銷售細分市場,製造商都力爭以最低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航空公司素來以價格戰臭名遠揚,提供最低票價的航空公司銷售狀況最好。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消費者根本不在意向誰購買稻穀,也不在意乘坐哪次航班從洛杉磯飛往舊金山,只要能到達目的地就行。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都生產幾乎同質的卡車,只要福特卡車便宜些,你很可能就會選擇它。這種激烈的價格競爭會使企業利潤變得非常微薄。 在商品類企業中,低成本的企業會在競爭中獲勝,這是因為成本低廉的製造商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它們有更強的價格競爭力。成本越低,利潤就越高。這個概念很簡單,但含義卻很複雜。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必須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以維持企業的競爭力。這就要求更多的資本支出,而利潤也會隨之減少。其實,這筆資金本可以用來開發新產品或者兼併其他企業,從而使企業的內在價值得到提升
上述情況如下:A公司改進其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增加了利潤。於是,該公司採取降價措施,試圖爭奪B、C、D公司占有的市場份額。B、C、D公司的經營業績因此受到影響,於是它們紛紛效仿A公司,改進其生產流程。接下來,B、C、D公司降低產品售價,以便與A公司競爭。這樣競爭的結果是,A公司最初因改進流程而增加的利潤最終被侵蝕掉。而這樣的惡性競爭會不斷循環下去。
有時候,這類企業的經營業績也不錯。在經濟繁榮時期,消費者需求大於供給,像汽車製造商這樣的企業會因此盈利不少。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它們花費數十億美元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股東們看到企業盈利了,想分一杯羹,於是企業滿足股東要求而增加了股息支付;工會看到企業現在的經營狀況這么好,也想從大蛋糕里拿走一塊,於是企業提高了員工工資水平。然而,當經濟的繁榮漸漸消退時,這些企業的生產能力就過剩了,高額的股息和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卻難以回調,企業膨脹的財務狀況一下子就縮水了。回想1990~1993年經濟衰退那段時期,通用汽車的資產縮水高達96億美元。在經濟最蕭條的時期,汽車行業收縮得更厲害,損失了大約200億美元。許多汽車製造商被迫停產、降低股息,其股價狂跌不止,呈現出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
還有其他一些特殊事件會促使這類公司的收益激增。1989年,雨果颶風橫掃美國佛羅里達州,摧毀數千房屋。災後,膠合板的價格一飛沖天。那一年,佛羅里達州所有膠合板經營者的生意都十分興隆。在每年夏天的旅遊旺季,航空公司總是忙翻天。有時候,汽車製造商也會打出漂亮的“全壘打”,推出的新款車型受到消費者青睞而創下銷售佳績,例如克萊斯勒的廂式旅行車。在諸如此類的特殊事件中,製造商和銷售商都獲利頗豐。不過,市場上任何需求的增長常常會導致供給的增加。之後,當需求回落時,超額供給就會導致價格與利潤再度下滑。
此外,商品類企業能否盈利,完全依賴於管理層的素質與智慧。倘若管理層缺乏遠見,或因不當的資源分配而浪費企業的珍貴資產,企業可能會像靠低成本競爭的製造商那樣喪失市場地位,招致競爭對手的攻擊,甚至損害公司的財務狀況。
從投資的角度看,商品類企業正是巴菲特極力避開的投資對象。首先,由於價格競爭,這類企業的利潤十分微薄,致使它們缺乏資金擴大經營或投資盈利水平更高的新企業。其次,即使這類企業能夠盈利,其賺到的錢通常也投入到廠房與設備的升級中,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對於有些企業而言,止步不前等於是給競爭對手提供攻擊的機會。許多這類公司背負著越來越重的長期負債。例如,通用汽車1999年的長期負債高達550億美元左右,遠遠超過它在1990~1999年問340億美元的收益。就算不發放股息,通用汽車也無法用這10年的收益來償還長期負債。通用汽車的夙敵——福特汽車在過去這10年總共獲得約351億美元收益,但該公司在1999年的長期負債高達700億美元。以福特汽車的經營狀況,它大概得花20年才能償清所有的長期債務。如此看來,這兩家公司都不是優質企業,不是嗎?試想一下,如果你持有這類身負沉重的長期負債的公司股票,而突然之間,經濟開始衰退,誰會承受巨額資金的損失?那些長期債務負擔沉重的公司最終會讓你長期被股票市場套牢。
航空業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全世界運營狀況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在1999年背負著大約50億美元的長期負債,而它在此前l0年問的淨收益總共才40億美元。環球航空公司(TWA)在1996~2000年間,年年虧損。由於工會的壓力和高昂的固定成本,所有航空公司的股東永遠無法賺到大錢。
商品類企業有時會試圖通過密集的廣告來宣傳其產品優於其他競爭者,以此體現該產品的與眾不同。在某些情況下,產品設計的大幅改進確實能使某家企業在市場上領先一段時日。但問題在於,無論商品類企業如何追求精益求精,刺激消費者的最終還是價格因素。因此,低成本製造商總是最後的贏家,而其他競爭者最終只能垂死掙扎。
巴菲特很喜歡舉柏林頓實業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這個例子。柏林頓實業是一家紡織品製造商,屬於商品類企業。1964年,該公司的銷售額為12億美元,股票拆分調整後的價格也在每股30美元左右。從1964年到1985年期間,這家紡織品製造商為改進工藝、提高效率而花費的資金大概有30億美元,相當於每股大約100美元。絕大部分資本支出都花在降低成本、擴大經營方面。儘管公司在1985年的銷售額為28億美元,但除去通貨膨脹因素之後,銷售業績大為縮水。比起l964年的輝煌業績,公司的銷售收入和股東權益都大幅下滑。1985年,公司股票售價為每股34美元,比1964年略高一點。經過21年的苦心經營,耗費了3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而該公司股票帶給股東的回報卻是微乎其微!
柏林頓實業的管理者是紡織業中最能幹的,問題的實質在於紡織業本身:過度競爭造成整個紡織業的產能過剩,進而引發價格戰,利潤隨之降低,這樣股價自然表現平平,令股東們大失所望。
……

插圖

《巴菲特法則實戰手冊》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