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資料
作者:黃賓虹創作年代:壬辰(1952)年作
尺寸:41×305cm
款識:細而不纖,粗而不獷。氣在筆力,韻在墨采。北宋人畫,渾厚華滋,立法兼備,層層點染,常積數十百遍而成。此卷或作或止,今有年矣。挹翠閣主人繪事已臻妙境,因撿而足成之,以博一笑。壬辰八十九叟,賓虹呵凍題。
印鑑:黃賓虹
作品賞析
《山川臥遊圖卷》在能領略黃賓虹繪畫內蘊的欣賞群體中,無疑是瑰寶中的瑰寶,令無數“黃迷”嘆為觀止。作為手卷,其可貴之處,首先在它面目獨特。歷來山水畫卷不乏名作,近代的勿論,古代的如董源、夏圭、黃公望等等都有馳名中外的傑作,然而這件作品與它們無一相似之點,稱得上是自立面目於千載的手卷之林。自立面目的甘苦,只有畫家自家肚裡明白,尤其悠悠千載,要在名作如林的種種面目中殺出條路,談何容易。
黃賓虹激賞清代王昱說的話:“有一種畫,初入眼時,粗服亂頭,不守繩墨,細視之則氣韻生動,尋味無窮,是為非法之法。惟其天資高邁,學力精到,乃能變化至此。”可見內美之作,“氣韻生動,尋味無窮”不可或缺。自一千年前,謝赫提出“氣韻生動”這一命題以降,歷代多有引伸,以致變得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起來。最有影響的是董玄宰的說法,他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的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寫神。”黃賓虹卻將“不可學”改寫成“可見可學”。這就是他的“不齊弧三角”。所謂“不齊弧三角”就是指不完整的三角形,這種形態較諸整齊的完整的三角形更耐人尋味,更具有視覺張力,於不整齊中寓有深長的意味。
黃賓虹著名的“不齊之齊”、“亂而不亂”的論斷,便是由此引伸出來的。黃賓虹大刀闊斧地將繪畫筆法概括為書法。他的“平、圓、留、重、變”所謂“五筆訣”都是來自書法的升華。在這裡,沒有留給“山石樹木皴法”一席之地。此外,黃賓虹將難於掌控的逆鋒引進畫法,增強了畫面的陽剛之氣,一掃有清一代只用順鋒不用逆鋒的陰柔萎靡之習。
至於墨法,他囊括了歷代論畫裡提及的諸種有名目而語焉不詳的用墨法為七種,曰“七墨法”:“濃、淡、破、潑、焦、宿、漬”。其中,黃賓虹以善用宿墨最為行家所稱道,這是事實,不假。但除此而外,黃賓虹還有更具有新意的創穫,那就是對焦墨法的新闡發:在濃墨淡墨之上以最重之焦墨用渴筆法掃之,求得“潤含春雨,乾裂秋風”的藝術效果;還有以筆舔濃墨蘸水運之,中有筆道外有墨韻的漬墨法,都是前無古人,而黃賓虹運之得心應手的絕招。可惜的是,諸如這些刷新中國畫陳法的創見,至今尚沒有得到學界與畫界足夠的重視,就連市場裡興風作浪的做假老手對之也茫無所知。凡此種種,我們都能在他“粗服亂頭”的畫卷里得到印證。
展卷細視,滿幅“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長,不齊之齊”(黃賓虹語)的點和線,滿幅樹不樹,山不山,水不水,幾乎全是活潑潑的、有生命有呼吸的書法線條,這些書法線條通過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宿墨、漬墨、積墨諸法的互動,組合成一幅天趣橫生的宇宙圖像。退遠看,樹木房舍山石,歷歷在目,畫面上的書法線條融合成一幅天然圖畫。北宋董源素有筆極草草,近視之幾無物象可尋,遠觀則景物粲然之美譽,睥睨畫史上千年,然而從董源傳世圖卷看,似乎有溢美之嫌,如果將之拿來形容黃賓虹這件圖卷倒是有些量身定製的味道。前年我和香港藝術館前館長朱錦鸞博士談到張大千和黃賓虹,聽到她說起一個絕妙比喻。她說:張大千是富貴鳥,黃賓虹是千里馬。她進而伸之說,當年收藏張大千作品書畫的多是捧場的權貴,現在老一輩一個個去世,後輩們出現拋盤的趨勢,頗有強弓之末的氣象;黃賓虹則不同,他起跑不占優勢,但他是匹駿馬,愈跑愈勇,後勁十足。信哉斯言!
作品價值
2011年11月13日,中國嘉德秋拍夜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在北京國際飯店開拍。黃賓虹的《山川臥遊卷》從2500萬起拍,經過多輪激烈的叫價之後,以5290萬的高價成交。該作品的估價為3000—4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