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景尋情

《訪景尋情》是由來新夏編著,嶽麓書社於2009年5月1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圖書信息

作 者: 來新夏 著
叢 書 名:學人屐痕文叢 出 版 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1837 出版時間:2009-05-01 版 次:1

頁 數:195 裝 幀:平裝 開 本:20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旅遊 > 旅遊隨筆

內容簡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是自古以來熔鑄文人學者的兩大途徑。其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三代以下第一作者司馬遷,他從十歲開始讀《左傳》、《國語》、《世本》和儒家諸經典;二十歲就週遊江浙、兩湖、魯豫、四川的名山大川。訪求遺佚,蒐集口碑。後世文人學者多奉為圭臬。有唐柳宗元以撰寫遊記著稱於唐宋八家,所寫《永州八記》刻畫唐代湖南零陵優美山水,竹木怪石,久稱古今名篇。明人徐霞客跋山涉水,攀懸崖,登絕頂,考察自然與人文現象,窮一生精力,撰成舉世馳名之傑作《徐霞客遊記》,熠熠發光於中華文化之寶庫。近之如清代,遊記之作,所在多有。如清初古文名家宋犖與汪琬各有一篇同名《游姑蘇台記》的遊記,描繪蘇州城外姑蘇山上姑蘇台山水情景,宋文並引入汪文寫景片段,比讀之下,汪文於情以似略勝宋文一籌。乾隆時詩人沈德潛有《雨中游虞山記》一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遊記,作者始而寫兩過其山而未登的憾意,繼而寫某次雨中登臨,又未能盡探幽邃,而感到心甚怏怏,終而發抒對世事的感慨說: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餘味而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噫嘻!豈獨尋山也哉!”
晚清時期,中國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期,有人開始動念走向世界。我的一位鄉前輩單士厘女士於1903年從日本經朝鮮,中國東北、西伯利亞,至歐俄。歷時80日,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女子出國遊記———《癸卯旅行記》,介紹所見所聞,不僅量其風物,更對時事感到憂慮與憤懣,充分反映20世紀初一位封建時代女性的遠見卓識。1910年,她又寫出一部名為《歸潛記》的遊記,記其在義大利的見聞和她對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更借猶太人在義大利的屈辱慘狀,以啟迪國人對國事日衰的警覺,體現了遊記中的文化內涵。
上一世紀的八十年代,中國進入政通人和,文化繁榮的時期,文人學者漸漸擺脫自我封閉狀態,不僅國內時有學術研討,甚且越洋交流,亦非罕見。所到之地,往往將見聞形諸筆墨,於是遊記之作時見報刊,而自藏於篋者尤不可勝數。從此,海內外一地之歷史沿革、山川風光、民情習俗,名勝遺蹟,以及民眾之精神素質、文明程度等等,大都見諸文字,斯情斯景,宛在眼前,幾於目不暇接。文化內涵更見深厚,中西文化之溝通,日益暢達。
不論古今,凡出於文人學者之手的這些遊記,不僅使人廣其見聞,更重要的還能以作者對人文意識的詮釋,起到了發揮人們追索知識和開拓思路的效能。也引發我對這些文化遊記的關愛和思考。
能親臨海內外勝地,並寫出文化遊記的人,終究是少數,更多的人雖有此要求與願望,但一則限於精力,二則限於財力,三則限於時間,無法實現自己的嚮往,於是只好通過圖像和文字來滿足自己的文化要求。我曾把這種文化享受稱之為“臥遊”,所謂“臥遊”,並非實指,而是借指一種消閒模式,偎在被窩裡,仰攤在老闆椅上,斜靠著羊皮沙發的扶手,歪躺在被垛上……都屬於“臥遊”的範疇;但許多文化遊記,多散刊在各處,搜尋困難。因此我曾構想如能選輯一批出於文人學者之手,具有文化內涵的遊記於一編,提供給那些或年高體衰者,或公私繁忙者,或阮囊羞澀者作“臥遊”之需,豈不甚好?
幾年前,我和忘年摯友韓小蕙女士曾編過一套《當代文化遊記》,含域內域外各一冊,為多人一集,頗得同好讚許,惟所收篇什較少,時思增益擴編。去年冬日,嶽麓書社曾主陶社長告知,該社擬組編一套文人學者走天下的遊記性叢書,內容不只描寫自然景物,還應有人文內涵,並打破學者作家界限,各成專集。我被邀加盟,甚感愉悅,乃匯集舊有拙文數十篇,成一小集。各篇插入相應圖片,庶看圖文,益增情趣。既記錄平生遊蹤,又可備臥遊者瀏覽,豈不善哉!

作者簡介

來新夏.浙江蕭山人,1923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4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學系。1949年初在華北大學第二部學習.接受南下工作的培訓,後分配在該校歷史研究室,為范文瀾教授研究生,攻讀中國近代史。1951年奉調至南開大學歷史系任教,由助教循階晉升至教授。先後擔任南開大學校務委員、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系系主任等職。現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學術委員會委員、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審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顧問.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顧問等職務。主要從事歷史學、方誌學、文獻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作豐富:歷史學方面有《林則徐年譜新編》、《北洋軍閥史》、《天津近代史》、《中國近代史述從》等;在方誌學方面有《方誌學概論》、《志域探步》、《中國地方志》、《中日地方史志比較研究》等;在圖書文獻方面有《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人筆記隨錄》、《古典目錄學》、《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古籍整理講義》等。發表論文百餘篇,另撰有大量隨筆散文,彙編成集的有《冷眼熱心》、《一葦爭流》、《且去填詞》、《出櫪集》、《學不厭集》、《來新夏書話》、《邃谷師友》和《皓首學術隨筆叢書.來新夏卷》等十餘種。專與博、冷與熱、學與用是我們在治學中經常面臨的問題。作為一位橫跨歷史學、方誌學、圖書文獻學的學術大家.來新夏先生研究領域之廣泛、成就之突出,在學術界中是很少見的。更可貴的是,來先生一直提倡和實踐“為人之學”,如今,年逾80高齡依然筆耕不輟,在從事專業研究的同時,還撰寫大量隨筆雜文.並將此作為普及歷史知識,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來先生旺盛的學術生命力和“常開新境”的學術風格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目錄

議論文化遊記(代序)
積水潭憶舊
七十年的天津緣
天津衛六百年
大經路憶往
五大道尋舊
消夏梨木台
戰備疏散話“老插”
錢江潮
湖濱賞月
舊鎮紀事
水鄉烏鎮
杭嘉湖紀行
人文紹興
天一明珠話滄桑
寧波的“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鍾情海寧
參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初訪華西
七朝古都——開封
歷史的沉重——悼旅順
岩畫·摩崖造像
娘子關覽
平遙古城
塔兒寺朝聖
河西四郡
敦煌訪古
啊!敦煌/鳴沙山·月牙泉
吐魯番紀行
黔行紀游
黃果樹觀瀑/龍宮泛舟/陽明洞遐思/紅楓湖篝火
過港行
天津和香港的相通命運
澳門巡遊
遠眺/近觀/重遊
台灣的博物館
太魯閣留蹤
環台游
美國風情
初履金山/獨立廳/華盛頓故居/兩個雅典城/大西洋賭城/
鄉情的安慰/好萊塢憶游/大學圖書館/村鎮圖書館
楓葉之國
五月的溫哥華/UBC的亞洲圖書館
扶桑手記
成田上空的浮想/上野探櫻花/和服的詠嘆/和食雜說/相撲料理及其他/
東京居大不易/血通氣順/明治村的啟示/日本知識界的側面觀/廣島之旅

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是自古以來熔鑄文人學者的兩大途徑。其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三代以下第一作者司馬遷,他從十歲開始讀《左傳》、《國語》、《世本》和儒家諸經典;二十歲就週遊江浙、兩湖、魯豫、四川的名山大川,訪求遺佚,蒐集口碑。後世文人學者多奉為圭臬。有唐柳宗元以撰寫遊記著稱於唐宋八家,所寫《永州八記》刻畫唐代湖南零陵優美山水,竹木怪石,久稱古今名篇。明人徐霞客跋山涉水,攀懸崖,登絕頂,考察自然與人文現象,窮一生精力,撰成舉世馳名之傑作《徐霞客遊記》,熠熠發光於中華文化之寶庫。近之如清代,遊記之作,所在多有。如清初古文名家宋犖與汪琬各有一篇同名《游姑蘇台記》的遊記,描繪蘇州城外姑蘇山上姑蘇台山水情景,宋文並引入汪文寫景片段,比讀之下,汪文於情似略勝宋文一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