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凱歌》

《少年凱歌》

《少年凱歌》是著名電影導演陳凱歌的自傳,從他1965年13歲考上北京4 中時寫起,直至1971年在雲南建設兵團結束插隊生活時止。這是文化大革命從發生髮展,到癲狂的高峰,並正要走向其反面的時期,也是一個少年成長發育、思想漸趨成熟的階段。作者以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文筆、個人的視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少年凱歌》少年凱歌
陳凱歌直面自己的少年時代,敢於面對、勇於審視自己,並承認曾經犯過的錯誤。他的回憶與思考,既富於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歷史鮮活性——這是引自該書的簡介。我要說的是,他在人們不屑於反思的時候,以思想者的姿態填補了空位。無論什麼樣的社會的或政治的災難過後,總是有太多原來跪著的人站起來說:我控訴!太少的人跪下去說:我懺悔。當災難重來時,總是有太多的人跪下去說:我懺悔。而太少的人站起來說:我控訴!——“文革”以後也正是如此。打開地獄,找到的只是受難的群佛,那么,災難是從哪兒來的呢?——打碎了神燈的和尚詛咒廟宇,因為他就是從那兒來的。問到個人的責任,人們總是談到暴政的壓力,盲目的信仰,集體的決定等等。當所有的人都是無辜者,真正的無辜者就永遠沉淪了。“活著,還是死去?”之所以還是問題,就因為人們尚能選擇。在父親的問題上,我選擇了自私。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看清這一點本來不難,可當我的良知匍伏在地的時候,是被無數燦爛的經幡環繞著的:——“出身是不能選擇的,道路是可以選擇的”,“忠於革命,就要與反動家庭劃清界線”藉口是現成的,為什麼還要去費神面對自己呢?許多年之後我常常想:在一個拚命宣揚“捨己為人”的社會裡,當我作出這樣的選擇時甚少猶豫,究竟這個教育是完全失敗了,還是過分成功了呢?我並不驚訝:我的驕傲和自信原來如許脆弱,它與旗幟和口號聯在一起時以為自己就是壯觀的海洋,一旦敲碎,露出來的小小一粒卻並不是珠。在那個春夜作出的決定是:我要革命。

作者簡介

陳凱歌陳凱歌
陳凱歌,福建長樂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執導過《大閱兵》《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等多部經典作品。 陳凱歌出身於藝術家庭,少年時期經歷過文革和插隊。1970年,陳凱歌參軍。1974年復員轉業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開始執導影片。1987年赴美國進修,1990年回國。作品有:①《無極》(2005),②《荊軻刺秦王》(1998),③《風月》(1996),④《霸王別姬》(1993)【於1993年獲第四十六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英國電影學會最佳影片大獎(非英語類)】,⑤《邊走邊唱》(1991),⑥《孩子王》(1987)【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比利時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索影片獎、第四十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⑦《大閱兵》(1986)【第十一節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評審特別獎】;⑧《黃土地》(1984)【以其突破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為中國第五代導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榮獲第二十九屆倫敦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蘭特杯導演獎

評價

《少年凱歌》在思想智慧和敘述智慧(包括語言智慧)上,都達到了三者的較完美合一。其思想不言而喻、透出一種冷峻而鋒利的洞察,陳凱歌是驕傲的,他對事物洞若觀火的能力,給他的文字注入了無與倫比的力量,使這本薄薄的小書,可勝十萬巨冊。該書的敘述風格時而讓人看到電影蒙太奇式的語言鏡像,冷靜、客觀而節制,時而又讓人感受到作者強烈個性特點的思想鑽探、自省與逼人的拷問。我發現他偶爾也會用柔軟的文字,那是在敘述最悲慘的事情發生時,他從節制而吝嗇的文筆中調動了感性的抒情。該書第四章“狂灰”,他寫到1968年住在同院的夥伴小寧的母親——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製片廠編輯組長因不堪冤辱而自殺,“那天她回來帶了好多食物,讓小寧叫了我妹妹,還有其他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一同晚餐。她把晚飯做得很豐盛,而且用開心的笑一起招待孩子們”,“我們離開時,已近午夜;臨走,她給我們每個人的口袋中都塞了一把糖果,是那種用玻璃紙包了的,很韌、又很軟的水果糖。她推門走出來,在清白滿地的月光中笑著,點點頭。”孩子們走後,這位善良的母親卻回房上吊了。然而作者沒有用冷色的筆,而是使用優美的文字:“這是告別的晚餐,要走的卻是主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以人生為他鄉的人是有的。當大家都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們卻輕易地找到了那扇門……她在訣別時談笑自若,是為了使我們不至生疑,還是為了最後一次重溫生的快樂?她塞給我們一把糖果,是說生活仍有甘飴,還是實在無物可贈?她和孩子們共進晚餐,是為了相信生命,還是為了正視死亡?她在寒冷冬夜萬籟俱寂的黑暗中,於世界,於人生,可曾想到過什麼?至少,可曾顧念一雙孤幼的兒女?——也許,什麼也沒有想。”每次讀到這一節,都淚水長流。
《少年凱歌》一書中時時會有很陳凱歌式的話語,比如,當人“自以為對這世界相當重要,而世界才剛剛準備原諒你的幼稚”之類,但這並不是我欣賞的。
陳凱歌是有“霸氣”的導演,我欣賞他的“霸氣”。那不僅是獅王般的大氣,而且包含著一種對“弱”的理解、悲憫與包容,這使我們從一頭“不好接近”的獅子身上,找到了接近的入口,讓我們看到了《霸王別姬》里導演著力塑造的花旦程蝶衣的人物意象,以及《荊軻刺秦王》中的秦王,一個貌似強大的原身,原來膽怯而怕死——這讓我們逼近了世界和歷史的真實,我想這才是陳凱歌霸氣的所在。他用思想透視了事物表象而抵達了世界的內部,在藝術中還原了最高真實。
《少年凱歌》不是電影,不是藝術創作,是作者的早年自傳,是回憶錄,是一個思想者的精神成長史,也是一個清醒著的靈魂對過往年代與人性的反思。它打動你,感染你,也讓你摸到一點靈魂的質地。

陳凱歌作品集

陳凱歌,福建長樂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執導過《大閱兵》、《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等多部經典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