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電影]

《孩子王》[電影]

《孩子王》是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謝園等主演,一部反映知青和鄉村教育的影片。影片通過“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問題和其對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它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由於影片對教育問題上的批判思考,曾獲法國第41屆坎城電影節教育貢獻獎。獲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

基本資料

《孩子王》 《孩子王》

導演:陳凱歌
時間:1987年
主演:謝園 張彩梅 楊學文 陳紹華
攝影:顧長衛
編劇:阿城何建軍
片長:100分鐘
國家:中國
顏色:彩色
演職人員:
謝 園 飾演 (孩子王)
陳紹華 飾演 (陳校長)
徐國慶 飾演 (老黑)
尚勒剛 飾演 (牛童)
顧長衛 飾演 (吳幹事)
吳 霞 飾演 (吳霞(班長)

劇情簡介

 

《孩子王》 《孩子王》

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十年動亂時期,山區一所簡陋學校奇缺師資力量,隊長把一名已在本地插隊7年的知青派到學校做“孩子王”,給孩子們當老師。

學校讓“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想要推拒,只有國小程度的校長鼓勵他大膽挑起擔子。學校政治學習材料堆積如山,卻沒有一本像樣的教科書,孩子們只能大學大批判材料。但面對一群連國小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的孩子,“孩子王”只好從認字開始教學。

幾個月後,“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家境貧寒的學生王福想贏得“孩子王”手中的字典,但沒有寫出真正的好作文,於是每天晚上在油燈下抄字典。“孩子王”用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但卻違反了教學內容,又被退回到隊里。臨行前,他把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影片內涵

《孩子王》 《孩子王》

由於影片對教育問題上的批判思考,曾獲法國第41屆坎城電影節教育貢獻獎。作為經歷過文革的陳凱歌,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處在政治鬥爭超越一切的時期,影片把當時教育和文化的缺失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理性而又具反省式的思考。如今看來,這種教育的缺失越發看出對中國當代社會的不良影響。影片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深層的教育缺失問題上提出了更加讓人痛心的思考。這部影片雖然提出的問題晚了很多年,但如此深刻的反映出中國教育缺失問題卻還是沒有見到的影片。

陳凱歌拍攝這部知青和鄉村教育的影片,不知道帶有多少他青少年時代的經歷和情感。但可以理解的是,他已經把個人的經歷和情感都隱藏起來了,轉化為對文化和教育的深層反思。這種文化思考影響了影片對現實的關注,但在畫面上的精心雕琢,讓影片傳達出了更為遙遠的隔離效果。文化的缺失讓一部字典成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這部影片還是陳凱歌最具現實的一部影片,甚至超過了他後來號稱的“現實主義”影片《和你在一起》。

幕後故事

《孩子王》 《孩子王》

剛剛看到陳凱歌的《孩子王》。晚上看的,鬱悶了我今天一天。好像是那種類似元小說的元電影。說有人曾經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分析這個電影,然後接下來的人認為值得分析。我也支持這個看法。  
覺得陳凱歌的電影中一直貫穿並融合著兩種氣質。一個是很男性的王者霸氣,體現在具體的人身上,便是一種奇怪的執拗。另一個是很女性的柔情嫵媚,體現在具體的場面上,是一些很奇妙的柔弱迷離而且無法自主的眼神,它們大多空若無邊,像你生平見到的最大的鏡子。  
一:謝園的“朋克”頭
《孩子王》應該是一個關於文化的隱喻。一個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青,去雲南山林深處的荒蠻之地,教一群初三的孩子,語文。
知青是一個保持著本真歡樂和懷疑精神的奇怪人物。謝園有瘦而彎曲的身體,身上吊吊著的褂子褲子,和時而神經質的空漠杳遠的眼睛。最後定格在我眼裡的是他向上豎起的頭髮。這個似乎代表了他向上“飛升”的一面,與他在答應學生和一段話前提頭時大聲豪放地喊出的“好!”是相應而生的。同時還有他的笑,讓你能夠想到原始人類的笑。這些東西混雜在一起,再從他身上泄出時,是對學生的,冷靜、理性、又充滿著感性敬畏的愛。這樣,他朗誦起學生的作文來,就像朗誦從他自己胸口流出的一種很溫柔的歌聲。同時,在學生用最樸素的連夜勞作的辛苦來試圖贏他們的賭時,他依然能冷靜地告訴他,你今天永遠寫不出明天的事情,所以,你輸了。這大概是始於本初的感性但又到達很深處的理性知覺的求真本能。  
所以,才有後面陳凱歌在阿城原著基礎上,讓謝園在臨走時,給王福留下,“王福,不要抄書,字典也別抄。”懷疑,以及未知神秘的頂點在謝園回走路過那片荒木林時,遇見放牛娃。放牛娃穿白色微紗質衣服,帶草斗笠,臉相凶蠻漠然。在這之前遇到他,是謝園還是老師的時候。那時,他小心地湊到他身邊,問他,為什麼不上學呢?我認得字,可要我教你?這時,是放牛娃剛剛撒完尿。這裡涉及到我一直沒弄明白的一個細節。是謝園他自己造的一個字。上面一個牛,下面一個水。這個字,他最後一節課的時候給了同學們一個解說。放牛的時候,他從一個放牛娃那兒,知道了,牛喜歡吃鹹東西,所以它喜歡在人撒過尿的地方吃草。他寫這個字的時候,臉上的笑是可愛而且微微得意,像悄悄做了壞事沒被發現,而且還偷偷看人表情的孩子的笑。
二:謝園的嫵媚眼
女性的嫵媚,會讓我想起她們身不由己的凋零。世事浮沉,她們的香氣只能隨塵輾轉。 有兩個細節。一個是謝園剛到山中,見過學校其他人眾,到自己的住處。竹窗內,他探過頭,向前方望時,眼睛大而無力,漫長的流轉。
另一個,是幹活的大夥一起簇在地上吃飯。謝園慢慢地起身,從屋內,繞過大夥,有點失神似的,搖到門框。(這時的光線和謝園的眼睛、神態其實讓我想到王家衛電影中淡淡的本能欲望的流動。)他背倚在門框的一側,喃喃自語,“世界上的事誰能說的清,人能幹什麼,誰能說的清?”他邊說著,邊把手移到了小腹下部,微微地撫動,手中的餐具(好像是筷子,沒有記清楚)正是一個揚起的陽具的樣子。這是另一個我沒能體會的細節。
三:伙夫豪放女的靈魂
這也是一個關於青春,關於寂寞的電影。但,前面那些心靈的鋪墊,已經讓青春和寂寞,都放到了靈魂裡面。這時,女人與姿色無關,男人與愛情無關,孩子與學校無關。

創作背景

《孩子王》 《孩子王》

《孩子王》是陳凱歌導演的第二部影片,《孩子王》的背景不是黃土地,而是綠色蔥蘢的肥沃的土地,但同樣屬於一片文化沙漠,這就指明了:我們的文化悲劇不是簡單的自然環境所形成,而是長期折磨我們的人文環境一代一代所積澱。想一想吧,本來是追求知識的一群年青人,現在卻被趕到一片文化沙漠上接受改造,接受那一代一代抄寫字典的現實。這種只講“抄寫”的人文環境,還有什麼獨立人格可言,還有什麼人的個性可言、還有什麼人的創造價值可言?《孩子王》的這一筆,深深地切入了封建文化統治的骨髓,使人為之觸目驚心,悲慟欲絕。

但是,現在卻還有個別人為那場政治運動的罪惡塗脂抹粉,為那場封建文化的災難添光加彩。把知青上山下鄉美化為一種革命鍛鍊,以個別例證掩蓋它的普遍悲劇。觀看《孩子王》這部影片,雖然不見劍拔弩張,但那身陷文化沙漠的生命處境,卻讓你深深銘刻在心。

《孩子王》也讓我們進一步理解,陳凱歌所以在藝術構思上注意畫面造型,並不是像有些藝術家那樣是為了達到一種外在的情緒渲染,或是為了一種戲劇性的誇張。他的意願是追求更好地透示人們的精神狀態,讓觀眾從畫境中,品嘗更多的人生意味。他的畫面常常表現出一種冷峻,但冷峻與沙漠不同,它能讓你感受更多的內心痛苦。這,就是陳凱歌的藝術:恆久的對於人的關注。

幕後花絮

《孩子王》 《孩子王》

十年動亂時期,山區一所簡陋學校奇缺師資力量,隊長把一名已在本地插隊7年的知青派到學校做“孩子王”,給孩子們當老師。學校讓“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想要推拒,只有國小程度的校長鼓勵他大膽挑起擔子。學校政治學習材料堆積如山,卻沒有一本像樣的教科書,孩子們只能大學大批判材料。但面對一群連國小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的孩子,“孩子王”只好從認字開始教學。幾個月後,“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家境貧寒的學生王福想贏得“孩子王”手中的字典,但沒有寫出真正的好作文,於是每天晚上在油燈下抄字典。“孩子王”用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但卻違反了教學內容,又被退回到隊里。

影片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影片通過“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問題和其對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它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該片獲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並因對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獲1988年第四十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探索影片獎。

影片評論

《孩子王》 《孩子王》

《孩子王》通過對於“社會需求”(在陳凱歌看來,這種“社會需求”乃是一種“個體必需”)的言說,試圖重建一種關於統一性、意識和主體性的現代主義幻覺,從而對抗80年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生活中持續不斷的“震驚”的湧入(aninfluxofshock),儘管這些“震驚”的社會歷史意義本身在當時還是不明朗的。此外,這種重建也同時是一個顛覆和解體的過程、一種“去中心”的行為。不間斷的“影像”之流(flowofimages)始終圍繞一個“主體”,一方面把這個主體的輪廓勾勒出來,使觀眾明確無誤地感受到它的固執的存在;另一方面,卻又把它架空和打散,拋灑在電影形象和符號的飄忽的瞬間之中,從而把它變成了一個不確定的、或者說正在艱難地尋找自己的精神確定性的主體。

電影《孩子王》票房失敗的一個沒有被道出的深層緣由是:在一個變動社會的轉型期,面臨多種意識形態和文化傾向的選擇和較少政治與思想意識的強迫,大眾已不必被迫忍受任何沉重的“沉思”或晦澀的“形式”,更不要說“精英主義”的自我沉迷。相反,正如本雅明曾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指出的,大眾似乎認為他們有權要求他們的形象被新的媒介予以再現,就像聖徒在中世紀的油畫裡得到了充分描繪一樣。在這個意義上,《孩子王》在主觀上講是一個過分驕傲的盲視,在客觀上看又是一個蓄謀的失敗,它踐履了陳凱歌的“現代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最初目標。沉浸在自己對藝術風格的探尋中,陳凱歌大概是最沒有可能以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去代言大眾欲望的電影人。當然,實際情況還要比這複雜得多。固著於自身的“文化自我”(它被證明比“自戀”要複雜),陳凱歌似乎還深深地沉溺在一種對“紅衛兵”一代人創世紀式的現代主義烏托邦的懷舊之中,這個昨日的烏托邦理想雖然試圖通過“文化”、“啟蒙”和“主體性”等關鍵字同80年代建立起一種道德和政治的相關性,但此時的80年代已不同於“新時期”初始時的80年代,後毛澤東時代的現代化進程已經不可逆轉地進入世俗化、商業化、國際化和技術官僚化的軌道,因此,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化宣言對現實世界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也因此,《孩子王》也成為新時期一位最重要的電影導演的一部被關注和討論得最少的重要作品。

影片獲獎殊榮

該片獲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並因對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獲

1988年第四十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

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索影片獎。

導演介紹

《孩子王》 《孩子王》

導演:陳凱歌,被人們稱為反思歷史和文化的導演

陳凱歌原名陳皚鴿,1952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長樂,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開始執導了影片《黃土地》。1987年赴美國進修,1990年回國。主要電影有《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其導演的影片《大閱兵》獲加拿大第1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評審特別獎;《孩子王》獲第41屆法國坎城電影節教育貢獻獎;《霸王別姬》獲第46屆法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其作品從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對歷史和文化進行反思,具有風格化的視覺形象,寓言化的電影語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主要演員介紹

《孩子王》 謝園

謝園:1959年出生於北京滿族人。他197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園中學,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7年主演影片《孩子王》,引人注目。

後因在影片《棋王》《大喘氣》中的表演,於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1年在電視連續劇《上海一家人》中飾演重要角色,獲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2年主演電視連續劇《愛你沒商量》。謝園演出的其他影片還有《黑山路》、《天生膽小》、《防守反擊》、《寡婦村》、《無人喝彩》、《愛情傻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