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孤桐》是宋朝詩人王安石的作品。

作者

王安石

詩詞正文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注釋

天質:天生的性質。

森森:樹木茂盛繁密貌。

尋:古代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

凌霄:形容桐樹長得高,接近了雲霄。

彌:更加。

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

慍:疾苦、怨憤。

斫:砍。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譯文

梧桐樹天生就能長得茂盛繁密,巋然屹立,拔地高達幾百尋。

接近了雲霄,也不屈服,這是由於深深紮根大地的緣故。

歲月越久根越壯實,太陽越熾烈葉子越濃密。

正值清明時想著解決民間疾苦(象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弦琴。

賞析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幹凌霄,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善於從大地汲取養分和力量。如果離開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別想“孤高几百尋”了。猶如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終於被他的敵手扼死一樣。由此我們想到,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民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民眾。離開了民眾(大地),再偉大的英雄也將一事無成。

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是詩人表明立志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讚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正”,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