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青沉沉的大海,波濤洶湧著,潮向東方。
光芒萬丈地,將要出現了喲——新生的太陽!
天海中的雲島都已笑得來火一樣地鮮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礙一概劃平!
出現了喲!出現了喲!耿晶晶地白的的圓光!
從我兩眸中有無限道的金絲向著太陽飛放。
太陽喲!我背立在大海邊頭緊覷著你。
太陽喲!你不把我照得個通明,我不回去!
太陽喲!你請永遠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轉!
太陽喲!我眼光背開了你時,四面都是黑暗!
太陽喲!你請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鮮紅的血流!
太陽喲!你請把我全部的詩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漚!
太陽喲!我心海中的雲島也已笑得來火一樣地鮮明了!
太陽喲!你請永遠傾聽著,傾聽著,我心海中的怒濤!
詩歌賞析
在詩集《女神》中,郭沫若寫了多首歌頌太陽的詩篇,《太陽禮讚》即是其中之一,約寫於1920年的下半年。詩人為什麼在“五四時期要反覆讚頌太陽呢?這是有其深刻的時代原因的。素懷救國之志的郭沫若,對國內社會的黑暗腐敗早已強烈不滿,到日本留學以後,不僅未能找到救世的良方,而且飽嘗了民族歧視之苦,使他一度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狂飆突進的“五四”運動,給遠在日本的郭沫若帶來了民族解放和個人新生的希望,精神為之一變。
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過去的生活,只在黑暗地域裡做鬼;我今後的生活,要在光明世界中做人了。”(《致宗白華》,《三葉集》44頁)因此,驅除黑暗,追求光明,歌頌個人和民族的新生,便成了《女神》的主調。太陽是光明的象徵,太陽所照,黑暗盡除,因而就成為詩人當時經常吟詠歌頌的對象。在詩人所有歌頌太陽的詩篇中,又數本篇寫得最富詩意。
這首詩共7節,每節兩行。前三行寫詩人等候、觀看日出的情景:渴求光明的詩人佇立在海邊,背靠波濤洶湧的大海,面向東方,急切地等候著太陽的升起;霎時只見太陽的萬丈霞光將天空的雲彩染成一片紅火,接著又將詩人的眼睛照射得金絲飛放。郭沫若自稱是一個“偏於主觀的人”,他從不客觀地、靜止地描寫自然景物,相反他總是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傾注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之成為自我表現的對象。
本詩前三節對日出景象的描寫,就充分顯示了這種藝術特點。比如,第一節寫日出前大海為迎接“新生的太陽”而“波濤洶湧著,潮向東方”,其實大海是沒有感情的,這分明是詩人等候日出時心潮澎湃的寫照。一般詩人稱日出為太陽新升,如聞一多的《太陽吟》:“樓角新升的太陽!”郭沫若這裡卻稱日出為“新生的太陽!”“新生”一詞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郭沫若認為,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祖國新生了,自焚後的鳳凰新生了,作為光明使者的太陽自然也新生了。“新生”是詩人當時的理想,是他追求光明,創造未來的動力。第二節寫日出時最先見到太陽的“天海中的雲島都已笑得來火一樣地鮮明”,一個“笑”字不僅將雲彩人格化了,也透露出了詩人的歡悅之情。是人為了儘快見到太陽,恨不得把“眼前的障礙一概剗平!”充分展示出他渴望光明已急不可耐的心情。第三節寫詩人見到太陽後,“從兩眸中有無限道的金絲向著太陽飛放。”這是他得到光明時歡快情緒的涌流,也是對給他帶來光明的太陽的報答。這三節將日出前後的自然景色和詩人心緒的變化寫得層次分明,形象生動,達到了情於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
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應該弄清:詩人到底站在什麼方位上觀看日出?長期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習慣上總以為海在東方,於是便認為這首詩描繪了一輪紅日從遼闊的海面上升起的圖景;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詩的原意。因為這首詩是在日本福岡寫的。福岡雖然臨海,但大海卻在它的西面。因此,在福岡是很難看到海上日出的。其實,本詩第四節的首句“太陽喲!我背立在大海邊頭緊覷著你”,已將詩人背著大海看日出的方位說得十分清楚了。同樣,如果是面向大海看日出,那么第二節的“把我眼前的障礙一概剗平”就變得難以理解了。在一望無垠的海面上,哪有什麼需要剗平的障礙呢?在福岡,詩人雖然不能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但在《新陽關三疊》、《日暮的婚筵》中卻描繪了夕陽西下,被大海擁抱著去了的情景。這也是大海在福岡西面的明證。弄清楚這一點,對於準確把握本詩及《女神》其他作品的詩意是有好處的。
後四節寫詩人以熱烈的情懷,向太陽提出請求,傾心心曲。他請求太陽永遠照耀自己,將四周的黑暗驅除乾淨;詩人也全神貫注地緊盯著太陽,儘量吸取太陽的光和熱,一刻也不想離開。詩人不僅是光明的追求者,而且是光明的傳播者,他曾表示願做太陽的“運轉手”(《日出》)。他請求太陽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照成鮮紅的血流”,把自己“全部的詩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漚”,使自己的生命和詩歌充滿光明和活力,具有除舊創新的無窮力量。最末一節是寫詩人從太陽獲取光和熱以後的歡快之情,他“心海中的雲島也已笑得來火一樣地鮮明”了,並請求太陽“永遠傾聽著”他那被光明和理想所鼓盪起的“心海中的怒濤”!
郭沫若詩歌集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本任務就是他詩歌的集錦,讓我們一起來完善該任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