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傑出的劇作家、詩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等。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1892年,出生在四川樂山沙灣。郭沫若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父親郭朝沛主要以經商為業,略通醫道;母親杜邀貞是一位沒落官宦之家的後代,因此粗通文字,知書達禮。在這樣一種開明的家庭環境中,郭沫若不但學習了《四書五經》、《古文觀止》、《春秋散文》、《史記》、《漢書》等古代文史經典,而且有機會涉獵《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當時所謂的“閒書”,廣泛閱讀了大量中國的詩、詞、曲等作品以及國外的許多文學作品,尤其酷愛詩歌。這些對郭沫若今後在文學、歷史以及考古學等方面的發展都有著很大影響。郭沫若不但鑽研書本,而且自幼就有很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政治意識,他在中國小期間就參加了反帝愛國運動。
1914年春,郭沫若赴日本留學,主修醫科。在此期間,他接觸到泰戈爾、海涅、雪萊、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劇烈浪潮,激起了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為此他不斷地從事著文學活動,並於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合集《三葉集》。從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詩歌創作進入了空前的高峰時期,收穫了大量的詩篇。1921年8月,郭沫若將這一時期所做的154首詩歌結集出版,這就是轟動一時的詩歌集——《女神》。《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
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
女神出版後不久,郭沫若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在日本完成學業,而後放棄醫務事業回到祖國,在上海從事《創造周報》等刊物的編輯工作。
1924年,郭沫若在翻譯過程中,接觸到了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由此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1926年,郭沫若受聘到廣東大學(即現在的中山大學)擔任文科學長。同年夏,隨軍參加了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此後又參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春,郭沫若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28年起,郭沫若去到日本,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流亡生涯。其間從事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並寫了有關的學術著作,對學術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還積極支持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心急如焚的郭沫若告別家眷,隻身一人潛回祖國,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籌辦《救亡日報》,歷任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仍然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堅持參加反抗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曾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長,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並擔任過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協名譽會長,為促進世界和平、中外友好邦交與交流等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在文藝創作方面也是碩果纍纍。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終年86歲。他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科學文化著述,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主題思想
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文化運動和“詩界革命”而發展起來的。詩體解放事業肇始於胡適,而完成於實踐著“文學為人生”主張的文學研究會諸詩人。1921 年以郭沫若為旗幟的創造社的成立,可謂“異軍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滿缺陷的人生”。假如說,首倡“詩體的大解放”的胡適和他的《嘗試集》,只可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限;那么,堪稱為新詩革命先行和紀念碑式作品的,則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象徵手法、反映現實。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徵著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詩人說過:“共工象徵南方、顓頊象徵北方,想在這兩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中國————美的中國。”不過,詩人早期的社會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說過:“在初自然是不分質的,只是朦朧地反對舊社會,想建立一個新社會。那新社會是怎樣的,該怎樣來建立,都很朦朧。”因此,女神要去創造新鮮的太陽,但仍是一個渺茫的創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時期,它曾給了廣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女神》的藝術網路是多樣化的統一。激情如閃電驚雷,火山噴發;柔情如清風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詩篇《天狗》其藝術風格當屬前者。這首詩寫於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爆發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熾烈的時刻。這首詩的風格是強悍、狂暴、緊張的。
一開始詩人便自稱“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詩人在五四精神觀照下對個性解放的讚歌,也正因有了衝決一切束縛個性發展的勇氣後,個性才得以充分發揚,五四新人才具有無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廟底Energy底總量!”這樣的五四新人將會改變山河、大地、宇宙。“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詩句所釋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颶風、奔騰的激流,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強烈的衝擊波。“我飛跑”則是令人振奮的吶喊,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總之,《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讚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邁氣概,正是五四時期要求破壞一切因襲傳統、毀滅舊世界的精神再現。
而《天狗》只是《女神》創作中詩人情感與藝術碰撞、融合、激濺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見,《女神》創作想像之豐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色彩將是照徹詩歌藝術長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詩句就像喧囂著的熱浪,轟鳴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女神》是“五四”狂飆突進精神的典型體現,它的思想內容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二、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現在: 《女神》誕生之時整箇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鳳凰涅盤》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沉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我是個偶像崇拜者》中詩人表白崇拜自然界與社會界一切象徵生命的事物,來否定一切人為的偶像,一切扼殺生機的舊傳統,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極度蔑視。《匪徒頌》將列寧、羅素、尼采等人一起讚頌,表達了自己要步其後塵挺身反抗的堅決意志。 創造精神表現在:1、《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相信不斷的毀壞和不斷的創造正是萬物萬事發展的法則。2、對20世紀科學文明的謳歌,如《筆立山頭展望》。3、對於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詩人筆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愛國情思的抒發 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盤》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於祖國的深沉眷念與無限熱愛。 簡述郭沫若小說的基本傾向和創作特色 1、 郭沫若小說的基本傾向是強烈的愛國心和大膽反抗舊世界的叛逆精神。2、 創作特色是主情主義,這種主情主義是屬於浪漫主義範疇的,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如《殘春》就是“五四”新文學中最早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作品。3、 歷史小說在郭沫若的小說創作中占有一個特別的位置。他們幫助讀者明善惡之分,知興亡之理。
藝術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主要特色有:1、 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重主觀,強調自我表現。《女神》是“自我表現”的詩作,詩中的鳳凰等,都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詩中的“自我”主觀精神,是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義精神。
2、 噴髮式宣洩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為主要表達方式,詩中的直抒胸臆表現為噴髮式的宣洩,《鳳凰涅盤》等詩最典型地體現這一表達特點。
3、 奇特的想像和誇張。如從民間天狗吞月,想像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樣地狂叫”等。這種極度誇張的奇特想像最能表現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對舊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 形象描繪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
5、 語言方面,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的色彩。一些描寫自然的語句中,染上詩人當時的主觀感覺。
藝術價值
郭沫若的《女神》是開一代詩風的新詩集。這就是它在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內容上。《女神》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它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舊勢力的革命精神,對光明的嚮往等,是最強烈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
二、在藝術上,《女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新詩的開山之作,開拓和形成了浪漫主義新詩流派。《女神》以鮮明的浪漫主義獨樹一幟。它強烈的感情,偉美的藝術形象等對當時和後來的浪漫主義詩人發生重要影響。
三、在詩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體詩的一個高峰,為詩歌的革新和創造樹立了榜樣。它完全衝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詩節、詩行長短無定,韻律無固定格式。
時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現為強烈地要求衝破封建藩籬,徹底地破壞和掃蕩舊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大膽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戰鬥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狀態的語言,正是猛烈破壞舊事物的情緒的極好表現。這種情緒是與“五四”時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詩中的“我”是時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愛國主義精神《爐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願為祖國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棠棣之花》、《鳳凰涅盤》、《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獻身的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反帝愛國的政治運動,這場運動所激發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愛國激情,通過詩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進取精神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紀到來的氣息所產生的不可抑止的歡欣情緒,也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表現。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對光明、對力量的歌頌,色彩明亮,聲調高亢,氣勢磅礴。《太陽禮讚》表達了詩人對新生太陽的激情;《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偉力;《晨安》的興奮之情更明顯,一氣喊出二十七個“晨安”,把自我與世界貫通,表現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氣魄;《筆立山頭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現出求新棄舊的進取心。
4.《女神》的比喻、象徵手法《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徵的手法,藉助某一形象來寄託、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這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徵。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十分巧妙、恰當、新穎,與要表達的感情內容相一致,山嶽海洋,日月星辰,風雲雷電,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間傳說中天上破壞者的形象來表現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情緒,《爐中煤》用受壓於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煤的形象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十分新穎而恰當。
5.《女神》的豪放風格是新詩中豪放派的先驅。在《女神》中雖也有“麗而不雄”的風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麗”的風格。它的想像新奇,語言粗獷,氣勢磅礴,聲調激越,筆調恣肆。它的美是一種壯美,男性的陽剛之美。
郭沫若(1892--1978)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它出版於1921年8月,全詩共三輯,以第三輯最為重要。他的許多代表詩篇皆出於此,如《鳳凰涅*1》、《天狗》、《爐中煤》、《匪徒頌》等。《女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先是“五四”狂飆突進時代改造舊世界、衝擊封建藩籬的要求。主人公以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鎖,歌唱一切破壞者。其次,是對祖國深情的熱愛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詩中歌唱太陽、光明、希望,處處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欲望。
《女神》在藝術上取得了新詩最輝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時期浪漫主義的瑰麗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絕對自由,絕對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種格式的束縛。它的形式自由多變,依感情的變化自然地形成“情緒的節奏”。
《女神》的浪漫主義特徵主要表現在:詩中採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並常藉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表達感情。
《女神》的詩風多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郭沫若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但同時,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
漢語名稱女神
女神是冬粉對其偶像的愛稱。女神一詞最早誕生西方神話故事中。後來傳入東方,但並不普及。近年來因網友用於形容趙雅芝。才逐漸火紅於網路。後來,這個“女神”就漸漸傳開了。在時下最聲名狼藉屌絲文化里,“女神”已經成為屌絲心中理想伴侶或者迫切想要一發的異性的代名詞,在屌絲眼裡,可望而不可及的女人統稱為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