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北人》為白先勇於1971年集結數篇1960年代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而出版的單行本。各篇長短不同,寫作技巧也相異,但題材皆關於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部份篇章曾於1968年出版的《遊園驚夢》中收錄。
許多專家將《台北人》與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並論,堪稱當代中國小說的經典。哈佛大學教授韓南讚揚本書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本書曾被譯為包括英文在內的多國語言版本,其中的短篇故事也曾經被編成劇本於台灣、香港等地上演,也曾經拍成電影。
小說概述
1949年,千瘡百孔的舊中國發生了一場巨變。跟著國民黨倉皇逃到台灣的人們,一瞬間發現曾經榮華富貴,醉生夢死的生活已經永遠逝去,從此只能懷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惆悵,在無限的感傷中回顧往昔。多年以後,在台灣出現了一群無法掙脫過去之“鎖鏈”的人,即“台北人”。
《台北人》是蜚聲海外的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白先勇是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五十年代開始進行文學創作,被譽為中國文壇一位成功的小說家。由於生長在一個動盪的時代里,加之家庭環境的特殊,白先勇形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觀,在他的作品裡充滿了一種淡淡的感傷與失落。白先勇在描繪“台北人”這一特殊團體時,也描繪了自我對時間及青春的無限留戀。
《台北人》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它們相互沒有關聯,出場人物也貧富懸殊,行業各異,在有如扇面漸漸展開的篇幅里勾勒了一個特定環境下社會的眾生相,通過今昔對比,訴說著那些出身大陸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人們的故事。
目錄
自序
遊園驚夢
冬夜
孤戀花
國葬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梁父吟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秋思
思舊賦
歲除
一把青
內容概要
遊園驚夢
白先勇將《遊園驚夢》以意識流方式創作成中篇小說,小說主角是崑曲女伶藍田玉,在秦淮河得月台以一出《遊園驚夢》演唱杜麗娘的角色打動國府軍事將領錢鵬志的心,於是迎為夫人,希望用歌聲常伴晚年。當時將軍年事已高,她才二十歲,錢將軍把她視為已出,享盡榮華富貴。
因為“長錯了一根骨頭”,她戀上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發生超友誼行為。後來錢夫人的親妹月月紅,把鄭彥青搶去,令錢夫人傷心不已。
不久,大陸淪陷,錢鵬志撒手西歸。在一次參加桂枝香(竇夫人)宴會中,重逢舊故,有人清唱崑曲“遊園驚夢”,使她觸景生情,滿懷感傷,往事歷歷如現。
永遠的尹雪艷
每一種有個性的存在,每一種無個性的存在,都在同時改變著這個世界,由各種存在組成的現實是龐大的,不可能被完全的理解,但讓像尹雪艷這種頹喪的現實繼續存在下去,十分的可怕。我想我們不可能僅做個無動於衷的讀者吧。
尹雪艷是一個整日無所事事、成功的周鏇在交際場合的女人,耍的僅是些低級的手段。
貪慕虛榮的人都懶得動腦筋,任憑你搬來搬去,只怕打發不掉白花花的銀子和時間。所以生活奢侈了,人與寵物居然掉了個位置。人雖愈加下賤了,卻不如動物的可愛。
一把青
朱青原本是個須腆的女學生,結婚後不久,丈夫不幸戰死沙場,面臨這樣大的人生變故,自殺未遂,隨軍退到台灣後,做起了煙花女子。人生劫難,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無論朱青是生,是死,她都沒有從宿命中擺脫出來。只做這來來往往間冷漠的旁觀者。她的精神既是虛空,徒留一具肉身也無存在的意義了。
歲除
職業的習慣如同落入宿命的陷阱,人生與真實的炮火銷煙還是有所區分的,賴鳴升始終沒有明白這一點。他把自己禁錮在狹隘的歷史裡,他每邁出一步,現實反把他拋向更遙遠。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身份卑微仍保持著一些可愛的本質,卻不足以成為憐憫金大班的理由,她的下作的舉止讓我難以容忍。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杜鵑花開的時候,像簇擁作一團的火焰,慘烈而驕縱,我常常拒而遠之。果真具備涵養和胸懷的,卻不會因季節而爭寵,沉默自有其大可用的妙處。但玉卿嫂和王雄都有些急迫了,剎那間的綻放,破壞了所有的花香。王雄謙恭、頑固地庇護著那圈僅有的精神領地,當假面被層層剝離,終於露出猙獰的本象。
思舊賦
魯迅的文字既有一種苦悶,又毫不客氣的朝自己掄鞭子,讓無知識無意識的民眾擔當起拯救國難的責任實在又不可能。
白先勇把故事敘述完畢,悄悄隱沒了自己,留下讀者孤單垂淚,或者尋鞭子去了吧。
梁父吟
梁朴公性格平淡,卻十分讓人敬愛。他既保持著軍人的樸直,又染著一身儒雅與佛教徒的慈悲。它不觸及作者大的歡喜,或者深度的哀傷,只隨同主人緩緩流淌在既無詩意又不凝重的時間裡。
孤戀花
其實在巨大的現實面前,自信與樂觀快要變得搖搖欲墜,只是我們不得不,把整塊世界肢解成若干,所以讀白先勇的文字,需要有他那樣大的勇氣,應付撲面而來的血光粼粼。
在身份低賤者眼裡,生活首先是赤裸裸的卑微,才能攀到更高的位置。而對後者的希望,幾乎是渺茫的。
花橋榮記
盧先生是因為內戰從桂林淪落到台灣的,十多年來,一直清貧的鋪在教書職業上。他和羅家姑娘老早訂下了一場婚約,只是打仗,一轟而散。某一天,他從表哥那裡得知他的未婚妻的訊息,說要十根金條,才有入境的可能。誰知他急沖沖送去十五年的積蓄,原來是個騙局。人生際遇竟如茫茫白雪,鋪天蓋地,盧先生終於速死於無名病因。其實生死都輕薄如紙,而人情的寡淡與疏離使生命無以附著。
秋思
白先勇的文字以細膩見長,一筆一筆的嚴肅而圓潤,這一篇確是極好的典範。
富人們拿著無聊的爭風吃醋開消度日,使時間毫無意義的膨脹。當然毫無意義的閱讀與閱讀毫無意義的,需要讀者仔細甄別。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
“教主”的命運在不透明、不光明的現實里蹣跚而行,他愈掙扎,反被困入牢籠。白先勇運用起反諷也能如此的獨樹一格,這是我讀到的額外收穫。
冬夜
我們在讀黃仁宇的名作《萬曆十五年》時,絕想不到他為出版這本書付出的辛酸。
他當時在美國高校做教授,《萬曆十五年》是他為自己的學生寫的教科書。但書還沒出版,人先被炒了魷魚。失業與經濟上的雙重損失負荷在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身上,其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
當時是懷著一種崇敬的私心,買下了他幾乎所有的著作,而且我發現自己逐漸受著他的文字的影響,其實是那難以忘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倍加珍惜文字這東西。
所以在《台北人》里偶然遇到余教授的故事,往往把二人的英容笑貌不自覺地層疊在一起,除了深深埋藏的小傷口,還有一汪水的平靜,以及清澈的樹的身影。
國葬
舊中國的體制十分有意思,家奴與佃農並存。新制度正準備旌旗招展,舊制度卻喊著哭腔不棄不離。
秦義方踉踉蹌蹌的出場了,莊凝、僵硬地立在場子中央,台下是各自打著趣、無心於看戲的人。最後,他走得荒涼。
作品導讀
白先勇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異數,他的創作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上,分為《台北人》、《寂寞十七歲》和《紐約客》三部分,其中又以十四篇《台北人》影響最著。《台北人》在海內外擁有大批讀者,魅力何在?除了主題、意蘊、結構本身的厚重,還在於它特殊的文風,高超的細節雕刻藝術,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讀《台北人》,就像步入一個曲折精緻的園林,移步換景,目不暇給,不知不覺就在文字叢林中迷了路。
關於思想內涵,白先勇的評論知己歐陽子,對每一篇都做了分析,歸總為《王謝堂前的燕子》,她認為《台北人》的主題命意主要有三:"今昔之比","靈肉之爭"和"生死之謎"。
《台北人》包括十四個短篇,主人公都是跟隨國民黨赴台的祖國大陸移民。不管是將軍貴婦、學者商人,還是妓女僕役,各人有各人的回憶和傷痕。小說卷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是開啟《台北人》系列小說主題的總鑰匙,含蘊了無窮的家國興亡、人世滄桑之意。如果說《台北人》給人以咀嚼不盡的歷史滄桑感和漂泊感,那是緣於白先勇本身的歷史和人生體驗。白先勇是國民黨名將白崇禧的兒子,從西南軍閥首領到偏安台海一隅,其中的人生況味他顯然要比同時代的大多數人要感受得深刻。
台北人是從大陸去了台北,時移勢易,色衰愛弛(包括政治之"色"),怎不遽生世事播遷、人情巨變的今昔之感!歐陽子說,《台北人》一書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現在"。統而言之,此間的"過去"代表青春、純潔、敏銳、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而"現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猥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一句話,榮光屬於既往,衰朽屬於當下。
......
敘述模式
有如下兩個特點:一是主人公經常在回憶與現實中穿梭,二者的交錯結合構成了小說的發展(《遊園驚夢》中這種“意識流”似的寫法達到了高峰);二是好幾篇小說都是以“對談式”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即通過兩個人的對話、交談來展開敘述,推進回憶中的故事。
風格特點
《台北人》標誌著其小說創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集中描述了在今與昔、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斷層中掙扎的失根的中國人。這十四篇短篇小說的首篇為《永遠的尹雪艷》,發表於民國五十四年,刊載在《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它在總體上為《台北人》定了調:通過對“民國歷史”的文學重塑,體現他對歷史和人的命運的思考。十四個短篇由此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飽含歷史與人生的滄桑,充滿清醒和無奈的嘆息。這種濃濃的歷史感與作家圓熟的小說技巧、典雅流麗的行文風格交相輝映,構成了《台北人》永恆的魅力。
描寫特點
人物語言:《台北人》中的人物語言、對話極具個性化,符合人物身份,也使文風富於變化。例如,《花橋榮記》里的房東顧太太是一個粗俗的專愛打聽別人隱私的女人,她的語言個性就很是突出——“嚼蛆”這種詞語出現在她的口中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景物描寫:《台北人》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十分生動,而且能夠和人物的內心情緒變化相結合。比如《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的結尾——“當我走到園子裡的時候,卻赫然看見那百多株杜鵑花,一球堆著一球,一片捲起一片,全部爆放開了。好像一腔按捺不住的鮮血,猛地噴了出來,灑得一園子斑斑點點都是血紅血紅的,我從來沒看見杜鵑花開得那樣放肆、那樣憤怒過。麗兒正和一群女孩子在園子裡捉迷藏,她們在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叢中穿來穿去。女孩子們尖銳清脆的嬉笑聲,在春日的晴空里,一陣緊似一陣地蕩漾著。”又如《思舊賦》的結尾也非常精彩——“一陣冬日的暮風掠過去,滿院子裡那些蕪蔓的蒿草都蕭蕭瑟瑟地抖響起來,把順恩嫂身上那件寬大的黑外衣吹得飄起,覆蓋到胖男人的身上。羅伯娘佇立在草叢中,她合起了雙手,抱在她的大肚子上,覷起眼睛,仰面往那暮雲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風把她那一頭白麻般的粗發吹得統統飛張起來。”
人物外貌:白先勇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中對人物外貌、服飾等細緻到位描寫的優良傳統。凡是描寫一個人物,總會寫到他(她)的外貌,這樣的描寫切合了人物的特徵,也使其小說呈現出中國傳統式的風格。比如《一把青》里對初見朱青時的描寫——“原來朱青卻是一個十九歲頗為單瘦的黃花閨女,來做客還穿著一身半新舊直統子的藍布長衫,襟上掖了一塊白綢子手絹兒。頭髮也沒有燙,抿得整整齊齊地垂在耳後。腳上穿了一雙帶袢的黑皮鞋,一雙白色的短統襪子倒是乾乾淨淨的。”
人物特徵
在《台北人》中,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特徵:當年在大陸時,他們是少年抑或壯年,二十年後在台北,他們已是中老年。而過去的一切則幾乎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如新婚丈夫的戰死,是使朱青從一位靦腆的少婦變成一個浪蕩女人的主要原因(《一把青》);年少時與月如的一段情,是金大班心中最後保有的一點溫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對“台兒莊戰役”的懷念是支撐賴鳴升生命的唯一支柱(《歲除》)。
正如白先勇所說的那樣:“人生永遠是一場夢,一個記憶。”但在追憶的同時,一定要珍惜現在,因為有一天現在也終將成為我們追不回的過去。
藝術表現
對傳統的回歸與認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趨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說道:“對西方文化的追尋、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與認同,這兩種思潮融合,我想就會有一個新的文學局面出來。”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來探討他是如何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
白先勇的《台北人》中的十四個短篇,寫作技巧各篇不同,長短相異,每篇能獨立存在,可稱得上是上流的短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作者自覺地將傳統的、現代的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從《台北人》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學對白先勇這位現代派小說家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將自己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根基和他對西方現代派的深入了解結合在一起,在融匯東西文學精華方面進行了艱苦而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創作實踐,“將傳統溶入現代,以現代檢視傳統”。在台灣當代文學中探索並開拓出了一條熔中西於一爐的藝術道路。他不再單純地為藝術而藝術,也不純粹為寫實而寫實,他要讓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開始了真正代表其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創作,這以他赴美留學為分水嶺。這時期的創作既擺脫了現代主義的明顯弊病,又具有濃厚的社會意識,作品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
白先勇 (1937,7,11~) 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國小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
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作品賞析
總是認為,作家的作品與其自身息息相關,想要了解分析一部作品,必先對其作者有所了解。台北人顧名思義,是指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人,他們之所以生活在台北,完全是因為國共交戰,國民黨戰敗後,逃難遷居所致。這和作者——白先勇的個人經歷也頗有相似之處。他的父親白崇禧曾是國民黨高官,內戰後全家遷往台北,所以,白先勇對他筆下的人物,有一種相知相熟的感情。其實台北人並非是白先勇在台北寫成的,而是他在美國教書時的作品。但是,作品所呈現的,卻又非常中國化。這和他酷愛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據他回憶,雖然在課堂里念的是西洋文學。
可是從圖書館借的,卻是一大疊一大疊有關中國歷史、政治、哲學、藝術的書,還有許多五四時期的小說。《遊園驚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小說講述了曾經的貴婦人錢夫人參加宴會的經過及宴會間對昔日豪華生活的剎那間回憶,深刻地表現了今日台灣舊官僚的沒落和對往昔割捨不斷的眷戀。“遊園”、“驚夢”是崑曲《牡丹亭》里的唱段,白先勇用“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來揭示小說的主題,而這一段唱詞,同樣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段中引用過。事實上,《遊園驚夢》的主題根《紅樓夢》也相似,就是表現中國傳統中“世事無常,浮生若夢”的佛道哲理。一切都只是過去,彷如夢境,彷如戲曲,現實卻是什麼都沒剩下了。小說中的其他篇章大抵也是這個主題。
東方與西方
拋開主題來說,《台北人》在小說技巧上的運用也是十分到位的。總體來說,《台北人》與中國傳統小說一樣,主要運用了戲劇法來敘述,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為,讓人物自己表現自己,作者卻不參與其中。作為小說家的白先勇,總是十分冷靜,和書中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不親自評判人物的對與錯。例如在被譽為《台北人》中最“冷”的《永遠的尹雪艷》中,我們完全看不到作者評價尹雪艷的隻言片語,作者像是完全把自己隔離,
冷眼旁觀,不探入任一人物的意識內,只限於人物外貌言行與情節發展的具體客觀之描述。正如尹雪艷“叼著金嘴子的‘三個九’,徐徐的噴著煙圈,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著她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壯年的、曾經叱吒風雲的、曾經風華絕代的客人們,狂熱的互相廝殺,相互宰割”。但是,在這冷靜的背後,我們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小說的嘲諷意味。作者的主旨總要通過作品表現出來。正是通過這些嘲諷,將小說的主旨再次指向“年華易逝,一切皆空”。文中尹雪艷向對她抱怨今不如昔的宋太太說了一句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誰又能保得住一輩子享榮華,受富貴呢?”乃為點睛之筆,表達了作品的主旨。雖然“尹雪艷總也不老”,可十幾二十年過去了,人哪有不老之理?不過是作者再次用反諷手法印證主題罷了。
雖然白先勇將中國古典小說的表現技巧運用得如火純青,但他畢竟是學西方文學的,所以,在《台北人》中,意識流、象徵、暗示、精神分析等方法也隨處可見。意識流手法在《遊園驚夢》中表現得最為深刻。甚至有人認為《游》是維吉尼亞• 伍爾夫《達洛維夫人》的翻版。意識流是20世紀西方文學重要表現手法之一,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擅用此法,也留下了不少偉大的著作。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遊園驚夢》一文中,錢夫人在宴會上的五次回憶,都顯現出意識的流動,仿佛是她心裡的囈語,把她心痛神馳的激情,配合崑曲的音樂和劇情,抽絲剝繭,呈現出來。而象徵和暗示在《游》中,也有深刻的體現。宴會中的“唱戲”,唱得又是一出“驚夢”,再次點處“人生如夢,人生如戲”的主題。
過去和現在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台北人》里的人物,像是被活生生截成了兩半,一半是過去,代表著“青春、純潔、敏銳、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一半是“現在”,代表“年老、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委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一把青》中,十幾年前的朱青是一個清純靈秀的女孩,當她遭遇丈夫戰亡、逃難等種種 變故後,遷居台北的她,已變成“一個衣著分外妖嬈的女人”。前後的反差對比,讓人唏噓不已。《台北人》中,每個人都有過去,而過去往往是甜蜜和榮耀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
金大班在數落喋喋不休的童經理時,就說,“百樂門的那間廁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還寬敞些呢.”上海與台北,就是金大班的過去和現在。《歲除》里的賴鳴升,當年也是征戰南北的錚錚鐵漢。可來到台北後,只能當個伙夫頭,往昔的光榮,成了酒後飯桌上的閒話。《花橋榮記》里的老闆娘,也是對十五年前在桂林的生活念念不已。再如前面所講到的《遊園驚夢》,昔日的錢夫人為桂枝香辦生日宴,“一擺就是十台”,可當錢將軍死後,她卻連私人轎車都沒有,旗袍都是“從箱底翻出來的”。昨日的榮華富貴與今日的落魄寒酸,可見一斑。過去在這些“台北人”眼裡,就像是虛夢一場,“夜半來,天明去”,只留下個混沌的現在。
懷鄉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
讀《台北人》,總會感到一股濃濃的鄉愁,因為《台北人》里的人物,都是背井離鄉的。而白先勇也有同樣的經歷。他從大陸到台北後,又去美國留學教書,好多年後才回到大陸,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寫別人的鄉愁,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對鄉愁的描寫最為明顯。前面說過,白先勇與小說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以主觀敘之。但在《那》中,他借敘述者說了一句頗具主觀色彩的話:“他那份懷鄉的哀愁,一定也跟古時候戍邊的那些士卒的那樣深,那樣遠。”我們可以看出,這就是作者的心聲。主人公王雄也不止一次懷念起遠在湖南老家的母親河那“白白胖胖”的十歲小妹仔,懷念他已經十幾年沒能回去的“家”。《花橋榮記》里的老闆娘,對自己的同鄉總是格外照顧,也時不時將台北與桂林做比較。一心嚮往代表“過去”的桂林,瞧不起“現在”的台北。雖然這些人物身在台北,但他們的根在大陸,所以他們會懷念往昔,希望“把根留住”。
生與死
人的生命並非是隨著死亡而完全結束,而是隨著他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去繼續生活。 ——古埃及語
哈姆雷特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但是,死亡是由不得我們選擇的。人生就是一個通向死亡的過程。人,終免不了一死,正如《紅樓夢》里的《好了歌》所說: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而《台北人》里所表達的生與死,是靈魂和肉體,昔與今。當靈魂滅亡了,肉身也死了。同曹雪芹一樣,白先勇也是個宿命論者。《台北人》里的很多思想都來源於佛教。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他覺得人生如夢,一切皆空。《台北人》中也出現了“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相衝”等論調。像尹雪艷被會預卜凶吉的吳家阿婆稱為“妖孽”。《孤戀花》里的娟娟唱歌像“訴冤一樣”;“總司令”拿她的“生辰八字去批過幾次,都說是犯了大凶”。《遊園驚夢》里的錢夫人藍田玉“長錯了一根骨頭”,是“前世的冤孽”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一切皆是命中注定。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思想太過消極了。但《紅樓夢》也是表達這樣的思想,卻不妨礙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可見,命中注定,並非是毫無道理的。
悲劇意識
一、對已逝去的京滬繁華時代的哀輓
最能給人心靈震撼和強烈共鳴的文學經典多與悲涼有關,是對世態人情的省察,是對繁華如夢的解析,從古希臘悲劇,到巴爾扎克的《幻滅》、狄更斯的《艱難時世》、雨果的《悲慘世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故鄉》、《傷逝》等等;白先勇的《台北人》,就像一部民國的衰落史,通過《永遠的尹雪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遊園驚夢》等不朽的篇章,刻畫出許多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眾生,為曾經的繁華與奢靡,送上一曲淒迷輓歌。
作者之所以把這裡面的人物稱為“台北人”,而他們其實又不是,而且也很難成為台北人,這正是他們無法克制的矛盾。失掉“根”的鄉愁,緊緊地齧噬著他們的靈魂。因此,他們又是思鄉病的患者,失去了“過去”,失去了“根”,他們既懷舊又思鄉,而又沒有任何希望,於是屬於他們的就只有空虛、絕望和痛苦了。
且看這些“台北人”,幾乎都是生活在時間和空間的矛盾之中——身在現在的台北,而心卻在過去的大陸;而留在他們心中的是對已逝的繁華時代的哀婉。《永遠的尹雪艷,從來不肯把她的公館的氣派降低於當年霞飛路的白樂門舞廳。《花橋榮記》里的那個小飯館,招牌雖然同是“花橋榮記”,這個台北的花橋榮記既非桂林東門外花橋頭的那個花橋榮記,更沒有當年在桂林時那樣“響噹噹”了。《遊園驚夢》中的錢夫人,來到台北參加竇夫人的遊園宴會時,也曾使她跳過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一下子回到當年在南京梅園新村自己的公館替桂枝香辦30歲生日酒的情景;但眼前這個程參謀畢竟不是那個鄭參謀,而她自己如今年華已暮,身分也大大下降,再不是南京時期那個錢將軍夫人了。
作者不算是一個大作家,他的小說一是少、二是不夠厚重,但是其作品裡瀰漫著揮之不去的頹廢和沒落的腐朽氣息。其台北人中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我似乎找到了原因,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繁華過盡的輓歌,都凝結著濃郁的悲涼,這切合了大多數人對浮華人生的慨嘆。而導演謝晉曾將白先勇《紐約客》中的《謫仙記》改編成電影《最後的貴族》,後一直希望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搬上話劇舞台,“最後”並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詞語,它代表著對逝去韶華的追懷,充滿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和迷惘。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創作於1968年,全篇不過八千多字,是真正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敘述的是舞女大班金兆麗即將出嫁,在卸任最後一夜的所見所思。全篇主要以金兆麗的意識流為主線,講述了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從上海“百樂門”到台北“夜巴黎”的一些風花雪月。這可以說是作者對已逝的都市繁華時代的一種哀惋。一種悲傷、無奈與失落之情。
二、對時代淘汰者的女性悲劇命運的深切同情
在《台北人》中,作者首先關注的是女性及其命運,並以其冷靜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各類女性的寂寥苦難的人生悲劇。
《永遠的尹雪艷》是白先勇《台北人》的開篇之作。主人公尹雪艷是舊上海百樂門舞廳的紅舞女,到台灣之後又成了台北上層社會的交際花。她是一個外表美艷而內心冷酷的女性,她清冷陰柔、素雅高潔,卻是一個“死亡天使”,凡粘上她的人都招致了悲慘的下場。而她卻能不動聲色“永遠不變”,因為她誰也不愛。在這樣一個道德淪喪、人性扭曲的社會,根本不存在真摯的愛,男人們只把她視為玩物,而她也只能以牙還牙。她的“永遠不變”只是“應萬變”的生存方式,她的行為揭示了風塵女子自甘墮落的悲劇命運。這種被現實所逼的生活困境正是作者所要展現於世、並流露出作者的同情。看似墮落的人生卻是時代所強加和帶來的苦痛,也是作者所深切同情的。
在《台北人》中的女性的角色中,最能代表人性的扭曲畸變的,那就該數《一把青》里的朱青了。她原是一金陵女中的學生,後與飛行員郭軫結婚,她對愛情的忠貞與單純,讓人不禁憐惜,當聽見丈夫遇難,她抱了一套制服往村外跑去,還一頭撞在一根鐵電線桿上,額頭破個大洞,後來是被人抬回來的。來到台灣以後,朱青在心中築起了一道自我防衛的堤壩,曾經慘痛的經歷,讓那個曾經是嬌羞、純情的朱青學乖了,她變得庸俗、造作、華麗。本是一個熱愛生活,對生活有著美好憧憬的女子,她已經變得冷漠。同樣是朱青的愛人,同樣是飛機失事,
可是她卻塗著寇丹,燉著糖醋蹄子,似乎愛人小顧的死對朱青並未構成任何影響。朱青在經歷過了郭軫的死以後,她明白了命運的無情撥弄是令人難以捉摸的。於是,她變得冷漠起來,企圖築起一道牆,讓命運再也傷害不了她。她逃避過去那個完整的自己。對命運的一度反抗,讓她失去了丈夫也喪失了靈魂。可偏偏悲劇的宿命就是這樣,在朱青的人生里迎來了第二次沉痛的打擊。外表看來毫髮無傷,可朱青的內心真的如她的外部行為(塗寇丹、燉蹄子)那樣氣定神若嗎?放棄了與命運的抗爭,妥協、順從的接受命運,閉上雙眼,讓命運這條河流隨意帶著自己漂流,只要不再受傷就行了。朱青是這樣認為的。逆來順受總可以減去一些命運帶給自己的傷口吧?可是,生存的無奈與傷害的不設防性,常常將主人翁打個猝不及防,無力還手。
在這篇小說中,我們分明從朱青這個悲劇人物身上感受到人在命運這隻巨手
面前的渺小和軟弱,而正是對人在命運面前的這種渺小軟弱的表現中,白先勇向我們昭示出了人的生存的無奈、悲悽、蒼涼的現實。《孤戀花》,作者採用第一人稱敘述法。敘述者是一個中年的酒家女,以前在上海萬春樓陪客,現在在台北五月花卻當起經理來,看管年輕的酒女,因而得一綽號,叫“總司令”。她是一個同性戀者,在上海的時候,和一個同在萬春樓當妓女、比較年輕名叫五寶的女孩同居。後來五寶被流氓華三虐待而自殺,死前口口聲聲對敘述者說:“我要變鬼去找他!”十幾年後,在台北五月花,敘述者結識另一酷似五寶的酒女娟娟。“總司令”又與娟娟“成家“。同居一年後,娟娟被一個“黑窩主”柯老雄纏上,任他萬般施虐而不抗拒。可是到了中元節的晚上,娟娟突然用一隻黑鐵熨斗將柯老雄砸死。殺死柯老雄後,娟娟完全瘋掉,被關在一個瘋人院裡。小說的結尾,“總司令”由人陪著去看娟娟。這是一個被時代所淘汰女性的人生悲劇,讓讀者們觀後產生一絲同情。
同樣是悲劇角色的另一類女性是《秋思》中的華夫人、《遊園驚夢》中的藍田玉、蔣碧月為代表的豪門妻妾。《遊園驚夢》向我們展示的是時空驟變時對幾個青年女子生活、命運的捉弄。憑藉自己的姿色與技藝,她們先後都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妻妾:才藝超群的藍田玉嫁給了長她40歲的錢鵬志將軍做填房夫人,為了“錢將軍夫人”的身份和自己微賤的出身,不得不處處小心,如履薄冰。為了維持這來之不易的名份,她只能在錢將軍身後孤寂清涼地打發著漫長的餘生;生性溫和的桂枝香雖己成為竇公館裡珠光寶氣、頤指氣使的女主人,但卻是委委屈屈地做了多年的“二房”才得以扶正,頗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味道。無論是輝煌於前的藍田玉,還是璀燦於後的桂枝香,她們的身份和榮耀都是以犧牲了青春、情愛、人倫之樂這樣一些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換取的。
就是這樣,白先勇筆下的“台北人”無一能逃脫人生“落得一場空”的悲劇結局。
三、對離鄉背井者的悲憫情懷
《台北人》的悲劇意識還體現在作者向我們展示的那群失去家園、離鄉背井者的絕望、沒落、頹敗的各種人物的悲劇情愫上。《台北人》中有高級將領、中級軍官、將軍夫人、經理、金融家、小職員、傭人、士兵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隨國民黨從大陸逃到台灣的四川人、廣西人、上海人、南京人……這些人逃離大陸時或少年或年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台灣若非中年,便是垂垂老者。雖然各自的出身不同,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各異,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不是真正的台北人(作者稱他們為台北人,正是為了強調他們並不是台北人),而是由大陸流入台北的異鄉人。
失去民族文化根基的海外流浪人“紐約客”他們的精神是痛苦、困頓的。情感是無所寄託的,而留在孤島失去親人、朋友和榮華富貴的“台北人”他們的心境也是枯寂、淒涼的。在時世變化社會動盪中他們原先所憧憬、所享受過的良辰美景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去不返,只能永遠放置記憶之角。人生的滄桑己經把人的感情磨得麻木不仁。朱青曾經是一個羞赦、清純的女孩,她堅貞地愛戀著她的飛行員丈夫。當她經受了一次她丈夫在戰鬥中失事身亡的巨大打擊,病癒之後的她判若兩人,截然一改以往的拘謹、靦腆,成天鬼混在青年軍官中與人打情罵俏,即使連她情人小顧的死亡也掀不起她心頭的波浪,依然無動於衷地打麻將、哼著小曲往腳指甲上塗寇丹(《一把青》)。付出了自己真誠情感與美麗青春的金大班在舞場上尋覓了十年一無所獲,惟一的戀愛也因對方父母的干涉半途夭折。此後的金大班就緊閉心扉,心如死水。在她即將人老珠黃之時走上了以前一向為她所恥的道路,結束了自己的舞女生涯把自身寄託於一個年近花甲的富翁。此時的她幾乎成了一具行屍走肉,對曾經有過的愛情都覺得恍如隔世(《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在《台北人》中白先勇雖然表面上再次回到了他早期《金大奶奶》和《玉卿嫂》以人類情感渴求為題材的老路,但與他早期的小說只是簡單地描寫舊時代婦女在婚姻愛情的不幸遭際相比,後期的小說顯得更為厚重、深沉,它並不是單純描寫人類的情感困境,而更側重於描寫社會和時代的變動對人的情感和精神帶來的深刻變化。白先勇把《台北人》的人生遭遇架構在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轉換中,在它們的更迭交替中寓意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虛幻,流露出宿命般的人生哲學。因此,《台北人》的“時間”意識顯得格外鮮明。無論是里而的交際花、舞女、底層士兵,還是替纓望族、學者教授,他們都經歷了社會變更的陣痛,被迫離開故土來到彈丸之地,一晃就是十幾年。而在台灣的十幾年中,雖然有一個較長的時間值,
但在白先勇的小說中卻又濃縮成一個點,小說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可概括成為兩段,無非是今與昔、戰前與戰後。“‘今’為負向,‘昔’為正向。”在這流動的時間裡,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小說里描寫了兩類人物的變化:一類是底層人物走向滅亡的命運,人物經常以死亡作告終,而死亡又經常以自殺為主;另一類是上層社會的高官貴族、富賈貴婦在歷史大潮的沖刷下同樣也是在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落,他們輝煌過,煊赫過,但晚年的境遇竟然大同小異:女兒私奔、兒子發瘋、老伴早逝、家產被盜。就是這樣,那個時代造就了一批思鄉的遊子,這種濃郁的鄉愁情緒,展示了一種人生的悲涼情景:在海的那邊,生活著一群沒有了根基的中國人,他們永遠沉湎於對往昔的追憶之中。
文學地位
《台北人》被公認為現代最出色的短篇小說集之一,它結集了十四個看似獨立卻又有聯繫的故事,並將一群因國共戰爭爆發而遷居台北的大陸人的生活點滴,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先生也通過此小說集向世人闡述著他對於人情的探索,對今非昔比的感慨,對人世生死的參透,對社會真面目的嘲諷。
對人情的探索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釵頭鳳〉)1正如以上詩句所言,在《台北人》的字裡行間我們正感受著人情的軟弱,就如花一般,終究因為許多的變故而逐漸凋零。
首先是親情的部份。《思舊賦》里,李家的小姐就寧願為了和一個有婦之夫在一起,遭到了家長的反對,更不惜與父親反目成仇,與其斷絕關係,由此可見,十多年的養育之恩,骨肉之情竟比不上這麼一段的不倫之戀!《孤戀花》中娟娟的父親,其實他根本就是一個罔顧親情,僅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獸慾,而傷害自己親生女兒的禽獸!從娟娟父親的惡行,甚麼骨肉之情根本就是蕩然無存!《國葬》里的李將軍的兒子,少年時候竟違背了父親的意思,從軍校裝病退下來,跑到美國去,直到父親到了垂暮之年,也不回國探望,也不願關心父親晚年的生活過得是否愉快,
他僅有的就是一臉的漠然!到底作者通過描寫以上「人士」不孝,不義的行為用意何在呢?從作者在《驀然回首》2中講述他與父母親的關係來看,白先生當然不是上述「人士」的那一群。我們可以從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來分析,他正身處一個西方社會(他在寫作的時候正在美國任教),如此社會環境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父權主義3,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淡薄的,當然父母親和子女之間也是如此。與此同時,七十年代的台灣社會正一步一步受到西方思想的吹襲,作者自然也會擔心台灣社會也會出現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4泛濫,親情逐漸被忽視的境況。他希望將社會的陰暗面表達出來,將如此令人咋舌的惡行,令為人子女又或是為人父母的你與我為之震撼,為之反思!
接著,《台北人》當中描寫愛情的情節也是為數不少。從《情與中國文化》5當中提到的,人世間的愛可以被分成兩種,一種愛是「關心」或「顧念」(下稱之為Concern),另一種是「探究」或「好新」的成分居多(下稱之為Wonder)。故此,《台北人》涉及到愛情,我們可以將予以他們區分。《永遠的尹雪艷》中,一群達觀貴人對於尹雪艷的迷戀,《歲除》中賴鳴升與小軍閥李春發姨太太的勾搭,《金大班最後一夜》妓女與嫖客們之間的情感均屬於Wonder的愛情,他們之間的情感僅僅是建基與肉慾,毫無情感,更是毫無道德可言,自然是受到了世人的白眼,嘲諷。而《台北人》的絕妙之處就是,剛才提到愛情的兩個種類,卻又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真實情感的消逝更是令人唏噓不已!如《一把青》當中朱青原來對郭軫的情感是真摯的,
她的心跟隨郭軫的離世而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其後,她來台之後,與一群年輕空軍的勾搭,即使小顧出了事,她也全無悲傷的神色,由此可見,她與這群年輕空軍之間的愛情根本沒有存在甚麼關愛,顧念,而她的愛情已經從對郭軫的死心塌地的Concern逐漸變質成了後來的Wonder。而在《金大班最後一夜》里,金兆麗開始對官家子弟月如的感情的真摯,從她為了月如懷有身孕,為了他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為他哭光了眼淚,為了他永遠不再真心愛上其他的男人,即使我們不能推斷金大班的心是否也隨月如的人一同離去,但是她所為這段感情付出的一切的確是毋庸質疑的。另外,她願意嫁給陳姓富商的原因也並非是真正愛上了對方,而是金大班也想到自己的年歲已經不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因此她也想找一個落腳點,她與陳姓富商的愛情是建基於利益關係之上,至於有沒有關愛,顧念,這又是見仁見智了。
當然,作者描述友情的篇幅是屬於比較少的,故此就暫且略為不談了。俗語有云∶「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作者的確是看透了這個到底,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人情的逐漸消亡,人情的作用逐漸變得軟弱無力,人間就似一個沙漠,到處的荒草。正因作者若有似無地提到人情消亡的現象,這也給這些故事渲染了一層悲情的陰霾。
淺談同性戀問題
白先勇先生在《台北人》一書當中的兩個故事——孤戀花,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均略略地帶過同性之間的情愛。如《孤戀花》當中的「總司令」眼看自己手頭越來越緊,也寧願為了和五寶置一個家而變賣自己珍愛的首飾;再到後來五寶的替身娟娟出現在「總司令」的生活圈子裡,她也願意全心全意地照顧娟娟的起居;即使娟娟遭受柯老雄的虐待,「總司令」也願意以身犯險,抓起案上的一把菜刀,準備和柯老雄拚命!在這個人人自危的社會裡,「總司令」為何完全不計較自己的利益,無私地幫助並嘗試拯救這個孤女?她們之間除了單純的友情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感?……這又是作者給我們埋下的一個個的問號,留給讀者們一個思考的空間。
而《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的同性戀情的暗示就更加強烈了。「教主」是一個過氣的導演,他對擁有「那股靈氣」的姜青的欣賞而衍生的迷戀;其後,他又和三水街的小么兒的勾搭,「教主」嘍著小么兒的肩,兩人一大一小親密無間的背影又是對同性戀另一種表達方式。
作者寫作上述兩個故事的時間均是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而且該故事的讀者們都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他們的意念當中,男與女之間發生的情感才是符合常規的。從「斷袖」,「偷桃」這些低俗的字眼,就可發現同性戀在未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不道德,畸形的情感。當然從作者點到即止的筆跡,我們可以了解到作者也不得不向當時社會的未被「開放」的思想低頭。
揭露社會的眾生相
白先勇筆下的人物的種類很多,而且遍布的階層十分廣泛。如有上流社會的,《永遠的尹雪艷》和一群達觀貴人,《遊園驚夢》內一群由戲子演變成闊太太的仕女們,《秋思》內爭風吃醋的官太太華夫人和萬夫人,《梁父吟》內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等等。當然也有處於中產階層的,《冬夜》里余教授和吳教授,《那一片血一般的杜花》的麗兒,舅母一家。可是作者描寫得最傳神,最活生生的人物反而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帶出了《孤戀花》中低賤妓女娟娟悲情的一生,他一語道破了《金大班最後一夜》的金兆麗勢利的性格,他甚至利用了自己的同鄉——《花橋榮記》的老闆娘到處了以桂林人為傲的想法。
由此可見,作者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重點並非集中在一個階層當中,他而是將一個完整的社會(包括了上流社會,中產階級,草根階層)完全地搬到了紙上,也將他們放進《台北人》這個巨大的舞台上。他通過平時的留意觀察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刻而準確地描寫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生活模式,在《台北人》的世界裡,我們可以看到了上流社會的金雕玉砌,紙醉金迷,我們可以看到了身為夾心階層的中產人士,依然會為將來為生計而營營役役,我們更是會為草根階層的惡劣的生活環境而黯然神傷。
到底作者將一個完整的社會躍於紙上的動機何在呢?從《永遠的尹雪艷》,《遊園驚夢》,《國葬》透露出來上流社會的奢侈的生活,人與人之間展露出極度虛偽的面目,作者通過揭露他們的「罪惡」,引起了讀者們的不忿,這不就是達到了白先生批判了某部份人浪費,虛偽的惡習的目的了嗎?另外,從《孤戀花》,《花橋榮記》這些集中講述下層社會的故事裡,我們又會為當中的弱勢社群處處受到壓迫的情況而痛心。作者既掀開了上流社會的奢華,又揭示了低層社會的黑暗,腐敗,如此強烈的對比,更容易使讀者們有了深刻的反思,增加對於弱勢社群的關注。
尋找歷史的痕跡
作者筆下的「台北人」,都是一些來自全國各地遷往台北定居的「新移民」。縱使他們在台北這個城市的留下的痕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個人背後的那段故事卻是不容忽視的。作者又從這些新「台北人」的故事,又追溯到北伐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些歷史的片段。
在《子夜》一文當中,作者通過從吳柱國教授和余教授言談之間提及的五四運動的一些片段,再加上了二人當時窘迫的景況,進一步突顯主人翁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無奈,再藉此控訴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
而在《歲除》一文當中,賴鳴升在醉酒後向身旁的兩位後輩講述自己在抗日戰爭中的「台兒莊」戰役的豐功偉跡。在《梁父吟》當中,朴公對雷委員描述他與仲公,孟養三人參加革命時的熱忱,其後在北伐戰爭時的經歷。這些都是透過人物的轉述來使這些故事,給故事中的人物帶來了一分濃厚的歷史色彩。
《國葬》一文更是用了更大的篇幅來展現北伐戰爭和其後的國共之戰的歷史片段。而文中的一篇祭文令整個歷史的氛圍更加濃重,「桓桓上將,時維鷹揚,致身革命,韜略堂堂,北伐雲從,帷幄疆場,同仇抗日……」。而其後葉輝敬的輓聯,又使用了另外的一個方式來表達敗走台北的國民黨將領們的萬般無奈!
每當作者引述歷史片段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共通之處∶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擁有一段光輝的過去,再與現今日漸失色的境況,自身的頹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如此的強烈對比,又帶出了作者心中一直存在著的今昔之比。
今昔之比
從歷史的痕跡,從故事人物口中的交代,從對故事環境的描寫,再分析作者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一系列的「今昔之比」就是將《台北人》十四個故事串聯起來的「隱型鎖鏈」。
《永遠的尹雪艷》——依然美麗動人的尹雪艷和一群地位日漸沒落的達官貴人;《一把青》——曾對郭軫死心塌地的朱青和後來愛吃「童子雞」的朱青;《歲除》——馳騁沙場的賴鳴升與現今是榮總醫院廚房的買辦;《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曾經紅極一時的妓女和甘於嫁作人婦的老鴇;《那一片血一般的杜鵑花》——對已定親的湖南妹的感情和對麗兒的迷戀;《思舊賦》——昔日的溫馨的李氏一家與現今的妻離子散;《梁父吟》——往日一群為革命奔波勞碌的熱血青年和現今進入垂暮之年的老翁;《孤戀花》——五寶和娟娟的不同的立場;《花橋榮記》——昔日在桂林山清水秀與現今台北街道的骯髒邋遢;《秋思》——「一捧雪」這種菊花在台灣的長勢遠不及大陸的長勢;《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昔日的名導演與今日在公園裡遊蕩的瘋癲「教主」;《遊園驚夢》——昔日梨園的名角與今日上流社會的姨太太;《冬夜》——昔日為革命為理想而奔走的熱血青年與進入中年為生計為前程煩惱的無作為學者;《國葬》——昔日領軍無數的威風將領與今日將歸入塵土的往生者。
多「台北人」,在大陸時,都有一個輝煌的過去,但是物換星移的力量一步也不讓地讓他們倒地;有人崩解了,有的屈服了,但也有人屹立不搖。
引發作者有將今昔相比的傾向,就是因為他也是這群新「台北人」的一分子,作者自身也有段歷史,但現今也只有回味的份。正因作者身同感受的緣故,他很容易察覺到大家的變化,不論是形體、生活、意識,他也發現了每個台北人都存有一份「想當年」的情感、惆悵,因為現在的一切並不是他們(包括作者)所想要的。於是作者這些所謂的「台北人」,在這小小的舞台上,也就是台北這個小小的社會平台上,配合著簡單的布景,演出各自人間種種的悲歡離合。
結語
《台北人》既表達了作者對於人,情和社會三方面的感興,另外,我們不難從作者的言語之間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他為一些新「台北人」放下過去展望將來而欣喜,他為人性真面目的醜惡而感到惱怒,他為社會的陰暗面,弱勢社群受到壓迫而感到悲哀,他為遷居台灣的人們重新展開新生活,面對新的挑戰而感到快樂。
相關評論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複雜性的作品。此書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寫作技巧各篇不同,長短也相異,每篇都能獨立存在,而稱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說。《台北人》標誌著白先勇小說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個短篇小說包含作者最優秀的代表作《遊園驚夢》、《永遠的尹雪艷》,集中描述了一個在今與昔、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斷層中掙扎的失根的中國人。十四個短篇由此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飽含歷史與人生的滄桑,充滿清醒和無奈的嘆息。這種濃濃的歷史感與作家圓熟的小說技巧、典雅流麗的行文風格交相輝映,構成了《台北人》永恆的魅力。
《台北人》很值得一讀。《台北人》被公認為現代最出色的短篇小說集之一,它結集了十四個看似獨立卻又有聯繫的故事,並將一群因國共戰爭爆發而遷居台北的大陸人的生活點滴,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台北人》的作者,白先勇先生也通過此小說集向世人闡述著他對於人情的探索,對今非昔比的感慨,對人世生死的參透,對社會真面目的嘲諷。
作者筆下的“台北人”,都是一些來自全國各地遷往台北定居的「新移民」。縱使他們在台北這個城市的留下的痕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個人背後的那段故事卻是不容忽視的。作者又從這些新「台北人」的故事,又追溯到北伐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些歷史的片段。
《台北人》由十四個相互獨立的短篇小說構成。從《冬夜》中的知識分子欽磊教授,到《思舊賦》中退了休的女僕順恩嫂,從《遊園驚夢》中的貴婦竇夫人,到《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的低級舞女金大班,白先勇就這么漫不經心地講述著關於台北都市社會各個階層的故事。但就是在這份漫不經心中,我們讀到了辛亥革命、讀到了五四運動、讀到了抗日戰爭、讀到了國共內戰。白先勇用十四個小故事為我們構建起了一部民國史。
《台北人》中的人物全都出身在中國大陸,在國民政府大撤退的時代大背景中,漂洋過海來到台北這座陌生的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他們走進台北的第一刻起,歷史就已經決定了他們失意者的命運。於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在現實中苟延殘喘,在回憶中醉生夢死。在《台北人》中,“過去”被概念化為青春、純潔、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相對的,“現在”也被嚴格地定位於年衰、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委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白先勇就是以歷史為放大鏡,來審視這批新“台北人”的沉浮。這其中,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有的只是那份近乎殘酷的真實。
《台北人》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完全活在“過去”的人、保持對“過去”之記憶,卻能接受“現在”的人和完全斬斷“過去”的人。在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白先勇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之子來到台灣,從最初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到後來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再到最後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能只有白先勇才能道盡這場歷史變革中的酸甜苦辣。作者原本屬於故土那箇中國舊式單純、講究秩序、以人情為主的農業社會,原本屬於那個大氣派的、輝煌燦爛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但是現在的他不得不生活在台北這個複雜的、以利害關係為重的、追求物質享受的工商業都市社會中,不得不生活在缺乏靈性的西洋機械文明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白先勇只能在滿懷鄉愁中,任憑歲月來吞噬自己覆水難收的青春。
白先勇和他筆下的人物一樣,都是失去根的浮萍,都是失去文化故土的遊子。他故作鎮定地稱他們為“台北人”,其實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地道出了遊子的孤單和寂寞。所以,《台北人》總是出現戲劇性的矛盾之處:作者本想對尹雪艷、賴鳴升、盧先生等完全活在“過去”的人或者仍保留著“過去”的人進行嘲諷,但卻自覺不自覺地給予他們同情和憐憫,並最終留下“台北的冬夜愈來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卻仍舊綿綿不絕的下著”的悲情結語;而對於萬呂如珠、王家驥、邵子奇等完全斬斷“過去”的人,作者本想理性地進行刻畫,但最後更多的是變成了責備。因此,同樣是與“過去”決裂,在巴金的《家》中,覺慧決裂得意氣風發,而在白先勇的《冬夜》中,邵子奇卻決裂得讓人感覺意味深長,他的決裂多少透露著作者“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
這就是《台北人》,白先勇用一個今昔對比的主題,折射出一場風花雪月下,一群人和一座城的一生心疼。
白先勇作品
白先勇,回族,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授,旅美崑曲評論家,著名作家,崑劇“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總策劃。1937年7月11日生於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