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新編》

《古訓新編》

《古訓新編》的讀者主要是在校學習的莘莘學子,所以《古訓新編》將這161條語錄大體分為立志、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人生、事理等八篇,用意是為了便於讀者翻檢。至於語錄的選擇,也主要是考慮到了讀者的需要,並沒有想藉此概括介紹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想法。在古代數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是龐大和複雜的,對這一體系作系統的介紹、闡釋,不是《古訓新編》體例和編寫者的能力所能勝任的。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
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謂之德

目錄

(一)立志篇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
有志者事竟成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夫志當存高遠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學習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遭
欲能則學,欲知則問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繭之不繰,則素絲蠢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
夫學需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者,所以修性也
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
人皆知以食愈飢,不知以學愈愚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學不可以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
好學,如炳燭之明
修學務早,及其精專,習與性成,不異自然也
君子之學,不為則己,為則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業精於勤,荒於嬉
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聖人是肯做功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聖人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矣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明辨者,思其當然;慎思者,思其所以然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蠶食桑,所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旦
(蘭)道德篇
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克己復禮為仁
兼相愛,交相利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君子不以私害公
不貪為寶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前言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個民族,如果拜倒在祖先的業績和智慧面前,不肯走出自身狹隘的文化視野,不願意正視世界的變化,拒絕分享人類共有的經驗和知識,堅持一種文化的“自我中心主義”,是沒有出路的。
但是,對於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累的民族來說,想在發展中完全摒棄民族文化中“傳統”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植根於她的全部歷史之中,就像我們無法割斷自己與歷代祖先的血緣關係一樣,我們也無法割斷與民族“傳統”種種精神上的聯繫。
面對21世紀,每一個希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必須努力“建構。具有現代意義和民族個性的思想文化,從而成有益文明進步的“文化精神”。否則,這個民族便會處於精神的落伍和失重狀態,或者成為精神的流浪者。徜徉在他人的陰影下不知所措——這將是極不利於民族興盛發達的。
“建構”民族新的思想文化,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機械搬用,不是對以往“傳統”的照單全收,也不能完全依靠因子的簡單積累和自然生長,而是需要一種積極和明智的態度。對既有的民族“文化傳統”的審視,以及對所有本民族“傳統”的和外來文化的“原本”的理解和釋讀,便應該是這種“自我建構”的題內之意。

精彩書摘

這句話里的“學”指的是狹義的“學”,即讀書,聽講的“聞見”之學,楣當於感性認識。沒有得之於耳目的“學”作為前提的“思”,只能是一種無內容、無目的的空想,因而是無意義的。所以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息,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後來荀子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但是,即使有再好的老師,再好的傳授,僅僅得之於耳目,自己不思考,依然得不到知識。因為不思考就不可能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恰如宋人王安石所說:“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不專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書洪範傳後》)思慮不深入,就只能憑感覺器官感觸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不可能深入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有的時候,甚至會把正確當作錯誤、虛假當作真實,因而受騙上當。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的意思。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