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克萊采奏鳴曲》](/img/5/ecf/nBnauM3XwgjNxMDO5gD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4g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作品思想
![《克萊采奏鳴曲》](/img/7/30f/nBnauM3XwUDM2YDMzkD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5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克萊采奏鳴曲》是托爾斯泰最奇特的作品之一,發表於一八九一年,小說講述“我”在一個火車上親耳聽了一個貴族講他殺妻的前因後果,揭露了在貴族資產階級社會中男女正常關係尤其是愛情婚姻的異化、道德的墮落所帶來的人生悲劇。這部小說整個場景就是在一列火車上,由眾人談論男女問題引申到一件殺妻案件的來龍去脈,主要以對話方式推動情節發展,因而徹底表現了托爾斯泰那種探索道德與人性的思想性;但這並未抹殺掉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與個性。在娓娓交談中,那個殺妻的貴族與其妻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在說話中袒露了每個人細膩的性格轉變與心理變化,可見,托爾斯泰的心理分析功底之深厚。
作者簡介
![《克萊采奏鳴曲》](/img/3/abe/ml2ZuM3X1EDM1MDN3kD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5g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作品內容
![《克萊采奏鳴曲》](/img/6/bea/nBnauM3XwgDMzgDMyAT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wk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接著,就是他講給作者聽的故事了,他的和所有貴族一樣墮落又甘之如飴的青年時代,他早已經不純潔不乾淨卻希望一個純潔乾淨的姑娘,朦朧月色下的小船上,他自以為愛上了一個破落的地主家的小姐,並且很快地結了婚。他已經看破了很多事情,他的議論驚世駭俗,他說:“請您先想一想那些被踩在底下的可悲的窯姐兒,再想一想那些高雅的太太、小姐們。打扮一樣,款式一樣,香水一樣,都把胳膊、肩膀和胸部露在外面,緊緊地裹住突出的臀部,傾心於各種五光十色的珠玉寶石,都熱心於跳舞、唱歌、聽音樂,醉心於尋歡作樂。……如果是認真地加以區分,那就是:窯姐兒——短期的妓女,被人唾棄;貴婦人——長期的妓女,得到人們的尊敬。”
他和妻子的婚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和睦,他們靠宣洩欲望來解決問題,彼此仇視又共同生了幾個孩子,忙忙亂亂的生活,越來越頻繁地以孩子為藉口和內容來吵架,無論是什麼,對方還沒有說出來,另一方已經準備好了反對。
孩子們漸漸長大之後,妻子從大夫那裡了解到自己可以不懷孕,不再生產,她又復活了,恢復了青春,神采飛揚地打扮,興致盎然地練習早就被丟棄的鋼琴。
談到了鋼琴,之後的一切有先前的鋪墊,由這個鋼琴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個長著一張討女人喜歡的面孔的年輕的小提琴家走進了他們的生活中,波茲內舍夫假裝熱情地邀請他幫助妻子提高琴藝,小提琴家痛快地答應了。波茲內舍夫滿帶著猜忌和仇恨看自己那光芒四射的妻子怎樣和小提琴家借著練琴眉來眼去,因為他深知“音樂給他們提供了傳遞信息的紐帶,使得他們可以傳遞最細微的非分之想”,表面上他卻又裝作鎮靜和無所謂。
關於妻子與充滿魅力的小提琴家的偷情,其中有多少成分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成分是出於這個被妒忌和仇恨弄得瘋狂的男人的想像,我們不得而知。托爾斯泰在這篇小說中表達的是對社會、對婚姻制度、對夫妻關係振聾發聵的想法,同時他還表達了他對音樂的想法,音樂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能引發人的激情,讓女人背叛家庭,讓被背叛的男人犯罪。這種對音樂的恐懼,尤其對貝多芬音樂的恐懼,和我們介紹過的歌德對貝多芬音樂的態度是多么相似啊。至少兩位文學巨匠都比別人更清楚地意識到了貝多芬音樂中那種顛覆一切的可怕力量,甚至在《克萊采奏鳴曲》這樣通常人們都只會感到柔情蕩漾的音樂中,他也會聽出其中蘊含的殺機。波茲內舍夫特別安排了一場晚會,晚會上妻子要和小提琴家進行表演,他們演奏的正是《克萊采奏鳴曲》。
作品的出版
![《克萊采奏鳴曲》](/img/c/4dc/nBnauM3X1EDN5ITMzAT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w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作品評價
![《克萊采奏鳴曲》](/img/0/79c/nBnauM3XzcTO4AzN1AT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w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803年,貝多芬寫下了他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因為是題獻給布魯塞爾的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采的,所以就命名為《克萊采奏鳴曲》。1891年,托爾斯泰寫下了他晚年的一部力作,是一個短篇小說,但影響力並不比他的三大長篇《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差,這個短篇的名字就是貝多芬的《克萊采奏鳴曲》。在網上點擊《克萊采奏鳴曲》,會發現關於這部小說的評論要比關於這部奏鳴曲本身的評論多得多,也有人說是在讀了托爾斯泰的《克萊采奏鳴曲》之後才去找貝多芬的《克萊采奏鳴曲》來聽的。
《克萊采奏鳴曲》真是一部獨特的小說,不僅作品的內容,就連作者創作動機的激起,作品的出版過程和被接受的過程,都像是一部動人的小說。更主要的是,由於這部小說所表現的倫理觀念,和它坦露了偉大作家晚年的心跡,因而對研究托爾斯泰思想具有很大的意義,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托翁在扉言中引道:“門徒對耶穌說,人和妻子既是這樣,倒不如不娶。耶穌說,這話不是人都能領受的。惟獨賜給誰,誰才能領受。———《馬太福音》”。這段引言,簡白得一目了然,庸常得即使放在今天也一樣具有啟示作用。讀經典,時常感到歷史驚人的相似。前進的是時間,人的行為方式並沒有多少改變。在我們周圍,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無時不在真真實實地上演著,家庭與婚姻、感情與情慾、性與道德引發的男人女人的戰爭時時刻刻進行著,而婦女在其中時常扮演著固有的角色,重複著性別,重複著自己。
托翁曾悲觀地說:“婦女的解放不在學校里,不在議會裡,而在臥室里。”他的悲觀論調曾遭到列寧的善意批評(見譯序)。我從一個方面來理解他的這句話。臥室當然是女人生命的一部分,反叛臥室是一種勇敢的行為,但是,臥室解放無法涵蓋女性所有的解放,女性還有更多的解放自我的方式。例如,像娜拉一樣勇敢地走出家門,捨棄榮華富貴,與死水一潭的家庭做徹底訣別。而像波茲德內謝夫之妻那樣把又一類貴族作為解悶對象,最終遭遇滅亡,便不奇怪。女人呵,喪身於性別之外,根由在性別之中。不是嗎?
![《克萊采奏鳴曲》](/img/1/b23/nBnauM3X2ADM2ETNxETOycDNyITM4ETOwAjMwADMwAzMxAzLxk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地主殺了人,只被俄國的法律判了11個月。11個月後,他出獄了,在火車上遇到了“我”,忍不住向“我”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他哭著說:“我明白了是我,是我殺死了她,由於我鑄成的大錯,她這個生氣勃勃、行動自如、軀體溫暖的人,變成了一具僵硬、蠟黃、冰冷的屍體,而且不論什麼時候,不論到什麼地方,不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補救了。”地主嗚嗚地哭著,追悔莫及。他又說:“那場悲劇擦亮了我的眼睛,我用完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