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唐瑜先生是一位樂觀曠達的人,他不相信宿命論這一說法,儘管他已經旅居海外,但是由於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他還是不顧年老體弱,以一種看似輕鬆,卻又讀來沉重的筆觸,把自己半個多世紀的經歷寫了出來。
基本資料
作者:唐瑜
ISBN:7108022656
頁數:326
開本:16開
封面形式:簡裝本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5-11-1
定價:29.8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半個多世紀所寫的文章,這些文章除在海外發表外,還結集成書,形成這本《二流堂紀事》。該書由“風雨篇”、“滄桑篇”、“憶舊篇”、“神仙篇”、“補白篇”五大部分組成,分別從“文革”劫難、革命經歷、舊雨新知、見聞感想等諸多方面敘述了作者一生的經歷和“二流堂”的悲慘遭遇。作者唐瑜,所造之屋是當時文藝界人士最喜歡的去處,戲稱“二流堂”,其亦被封為“二流堂堂主”,自此,一生榮辱皆與“二流堂”密不可分。隨著粉碎“四人幫”後各類冤假錯案的平反,一些“內幕”的逐被“解密”,讀者迫切需要了解包括“二流堂”在內的一些冤案和人物被迫害的真相。一九九七年四月,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唐瑜先生的回憶錄《二流堂紀事》。這是關心這一“事件”的讀者所企盼的。
特色及評論
中年煩惱少年狂,南北東西當故鄉;血雨腥風渾細事,荊天棘地作尋常;年查歲審都成罪,戲語閒談盡上綱;奇意兒孫戒玩笑,一生誤我“二流堂”。(吳祖光語)何物“二流堂”?原來在抗戰期間,一些從上海等地轉移到重慶的文化、戲劇、電影、美術、新聞界傾向進步、要求民主的人士沒有住處,臨時寄居集會在“一個公認的好人”唐瑜先生家裡(一九七九年八月,新華社所發文化部為“二流堂”平反的通知訊息中稱,這是我黨和一些黨外人士聯繫的一個場所)。因為沒有門牌,由夏衍在屋前豎了一塊木板,上書“依廬”(一說“碧廬”)這樣一個好聽的名字。經常在這裡往來的,有吳祖光、呂恩、丁聰、方菁、張正宇、郁風、黃苗子、張光宇、盛家倫、薩空了、沈求我、戴浩、金山、張瑞芳、高集、高汾等人。這些當時的青年同志,因無固定職業,過著流浪的生活,有人笑說他們是“二流子”,住的地方戲言為“二流堂”(還請郭沫若題寫了“堂名”)。不想十幾二十年後風雲變幻,從肅反到反右到“文革”,“年查歲審都成罪,戲語閒談盡上綱”(吳祖光語),從此不得安生。凡住過或去過那裡的人無一倖免,且株連無數毫不相干的人。這些在“文革”中先期(或再次)被送上祭台的文化界精英,在這場浩劫中吃盡了苦頭。
作者介紹
唐瑜,別名阿朗,一九一二年生人。著名報人、作家、愛國華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編《電影新地》、《銀座》、《電影藝術周刊》、《中國電影日報》、《小小畫報》、《聯華畫報》、《民族呼聲》、《早報》等。先後開辦過三家小印刷廠。抗戰時期,自費在重慶造屋,招待流落於此的朋友。所造之屋,是當時文藝界人士最喜歡的去處,戲稱“二流堂”,其亦被封為“二流堂堂主”。建國之時參軍,從事深愛的幻燈藝術事業。離休後,和家人旅居香港地區、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現居京城,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