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簡史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國廣州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也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菸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經歷百年滄桑,目睹香江變遷,怡和在香港回歸前一刻轉移重心離開港九。
基本業務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11,Pizza Hut、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怡和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儘管公司大部份業務仍然設在香港,但公司的運作總部已不在香港。怡和集團旗艦是怡和控股。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
怡和在青島
德國侵占青島後,在青島設立分公司,經營沿海4條定期航線以及近海航線,配有輪船17艘,總噸30044噸。沿海定期航線有:
1、青島廣州線,配船7艘,總噸15821噸(恒生輪2143噸、富升輪2284噸、日升輪2284噸、廣生輪2283噸、合生輪2149噸、澤生輪2358噸、貴生輪2320噸),經上海、汕頭、香港,每周2次;
2、上海牛莊線,配船2艘,總噸2172噸,經上海、青島、牛莊,每周一次;
3、香港天津線,配船4艘,總噸7925噸,經香港、汕頭、青島、威海、天津,每月一次;
4、上海青島線,配船1艘,總噸977噸,每周一次。近海航線為青島至海州、石臼所線,配船3艘,總噸3149噸。
除此,該行還代理英國愛拉曼輪船公司輪船3艘,總噸54802噸,航行漢堡青島線,每月一次。30年代,怡和洋行海運業衰落,航線為:廣州、香港、青島線,配船8艘,每周2班;青島上海線,配有富升輪、貴生輪、恒生輪、日升輪、廣生輪、合生輪、澤生輪7艘。青島解放後,其業務由中國外輪代理公司代理。
《財富》排名
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五十七;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三十七;
2009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一十一;
2010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