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知青終結》講述了一段被人們漸漸淡忘的歷史:當1989年最後一個知青懷著壯志未酬的心境,帶著被戰火創傷的肢體回到國內,這場歷時20年、國家耗資300個億的中國知青運動到此就終結了。鮮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這樣一批精英,他們懷著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戰場,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譜寫了一段悲壯的歷史。理想主義是那一代人的特徵,是他們的生命之本。他們雖不是歷史的功臣,卻用閃光的理想主義為知青運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理想主義從來都是燦爛的。
編輯推薦
《中國知青終結》講述了一段被人們漸漸淡忘的歷史:當1989年最後一個知青懷著壯志未酬的心境,帶著被戰火創傷的肢體回到國內,這場歷時20年、國家耗資300個億的中國知青運動到此就終結了。
鮮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這樣一批精英,他們懷著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戰場,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譜寫了一段悲壯的歷史。理想主義是那一代人的特徵,是他們的生命之本。他們雖不是歷史的功臣,卻用閃光的理想主義為知青運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理想主義從來都是燦爛的。
作者簡介
鄧賢,生於1953年.四川成都人,曾在雲南邊疆當知青七年,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在四川省某學院中文系任教、主要作品有長篇紀實文學《大國之魂》、《中國知青夢》《落日》
《流浪金三角》,長篇小說《天堂之門》,《鄧賢文集》多卷、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落日》已被查封) 1991年,鄧賢等人為籌辦大型知青回顧展《青春無悔》重返雲南邊疆;行程數千公里,採訪收集了大量歷史和個人資料、1992年;鄧賢出版了反映知青大返城的長篇力作《中國知青夢》,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1998年初,鄧賢出版反映回城知青命運的長篇小說《天堂之門》、同年秋,鄧賢首次進入金三角採訪,完成《流浪金三角》一書。在金三角;他意外接觸到許多無家可歸的老知青,這些同齡人的曲折命運和現狀引起他的高度關汪、2000年、他再次深入金三角;行程數千公里,歷時三個月,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邊境採訪了數十位流浪異國的老知青,此後8易其稿,耗時達30個月,完成《中國知青終結》一書、鄧賢說:“從《中國知青夢》到新書《中國知青終結》,那個夢從出發地走到了它的結局,我看到了始也看到了終。
書摘
一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時,也就是北京那個莊嚴的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進入意義重大的主題報告的時候,在雲南邊陲一個地圖上無法查到的叫做橄欖壩的偏僻地方,一個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著無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難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間小路上。沒有人聲喧譁,沒有塵土飛揚,只有一縷深秋的太陽寂寞地穿過樹林,將破碎的光斑灑落在這個即將成為母親的氣喘吁吁的年輕孕婦身上。女知青不時直起腰來,抹一抹額上的汗珠,或者扶住路邊的樹幹歇一歇。她當然不可能知道此刻正在遙遠的北京所發生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與她和知青未來命運的關係,眼下她只有一個比任何時候更加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快快趕完這段不算太短的路程,把孩子生到醫院去。
就這樣,當這個已經在上山下鄉道路上跋涉了整整十年的女知青正孕育著自身對於未來的巨大希望,步履維艱地走向分場醫院的時候,她並不知道她的人生之路即將走到盡頭。因為一個可怕的災難正在前面等著她,死亡的陰影已經張開翅膀。
從任何意義上說,七分場這間只能遮風擋雨條件簡陋的舊房子都不能被稱作“醫院”,正如那個出身貧農,當過部隊炊事員,高小畢業,被選拔進“紅醫班”深造三個月的成醫生也很難可以被稱為“醫生”一樣。然而,成醫生和他的同事們確確實實在這間從未認真消過毒的大房子裡一直工作了將近十個年頭。成醫生並沒有對孕婦的到來感到緊張或者驚慌失措。他讓一位對生孩子富有經驗並且熱心的家屬大嫂做他的幫手,又從容不迫地將所有接生器械一一消毒,然後戴上橡皮手套,耐心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嬰兒的降臨。不料整整一個下午過去了,胎兒並沒有馬上出世的意思。事情到了這一步就變得很不公平,因為醫生和患者同樣需要吃飯和休息,需要遵守共同的作息時間。於是醫生在一連看了三次手錶之後,決定立即回家去吃晚飯。他吩咐家屬大嫂暫時替他照看產婦,有事到家裡找他,然後就離開衛生所急匆匆回家去了。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