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山路》的作者,2008年從中山市出發,沿著孫中山先生的足跡,開始了激盪人心的尋訪“中山路”之旅,並在歷史與現實的縱橫交錯中,全面地展開了人與事、景與物的現場報導和歷史回放,在熱情洋溢的歷史敘述和理論思考中,再現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史和強國夢。作者立意高遠、視野開闊、氣勢恢弘、思想深刻、文筆犀利,從“中山路”到“孫中山之路”,再到“中國現代化之路”,瀟灑地一路走來,並在生動地講述和理性地分析中,把我們帶入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賦予歷史的理性和人文的精神。圖文並茂的《中山路》,使我們在歷史與現實的縱橫交錯中,看到了歷史的理性之美和人性的崇高之美。評價
1、不同凡響的獻禮之作
《中山路》的出版,使我眼前一亮。細細考察楊黎光的創作歷程和作品內容,或許我們更應看到一個整體化的楊黎光。正因為具有報告文學作家的敏銳,楊黎光的作品才永遠激盪著時代的風雲,觸動著敏感的社會神經;也正因為有著小說家引人入勝的敘事才華和生動的細節捕捉能力,楊黎光的報告文學才寫得栩栩如生。
首先,這部作品獨到的切入角度。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獻禮圖書紛至沓來,其中不乏全景式反映中國特色的復興之路的篇章。楊黎光這一本重點放在了近代中國現代化的前史。也就是說,他從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和中國深陷封建泥淖中掙扎的歷史出發,回溯了世界大潮的流向與中國命運的徘徊與尋找。這部書,可以說是從更深、更高的層次上理解中國當代的書,是為當代尋找歷史依據和歷史淵源的書。
其次,《中山路》對歷史的探求與追索,站立在對當代中國充滿了自信和激情的背景下。全書依託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現實和理論成果,用以統領對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因此,儘管文中提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的嶄新理解之中,成為重新辨識歷史的新鮮果實,給我們耳目一新、豁然開朗之感。
——陳建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
2、為報告文學創作作出了新鮮探索
《中山路》切入點好,展示了孫中山的人生軌跡,把孫中山的傳記與革命歷史結合起來寫,很值得一看,那么多的資料,將家事、國事、中國革命及個人命運融入到複雜的革命歷史中去了,重要的是還帶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這在報告文學的寫法中是一個創新。
楊黎光的作品讓報告文學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展示了新的視野,與他先前的作品比較起來更進了一步,是新的高度新的高峰。孫中山在《中山路》中是核心點,就孫中山本人來說,他是一個領袖人物,他的視野是世界的。楊黎光的視野也是很開闊的,他站在中華民族命運的視野下創作的這部著作,給了我們一個新鮮的啟示,報告文學的出路的有力探索——作家將歷史與當下結合起來了,充滿了時代感,又不乏理性之光,為我們的報告文學帶來了新鮮血液。
——張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3、悲壯的開路歌雄渾的創業史
讀楊黎光的新作《中山路》,頗給人一種意外的驚喜。這意外在於作品並非是人們習慣見到傳統型報告文學文體,它有報告文學的不少品質,但還有政論、史論的一些因素,甚至後者的成分更重、更多。在這個意義上,它很難簡單地歸類,只能說是政論性的報告,或文學性的史論。而使人驚異的,則是在這部作品裡,我們看到了楊黎光過去深藏不露的一些側面,比如史學家的眼光,政論家的素養等等。由此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異的楊黎光,給我們書寫的一部新異的作品。
《中山路》這部作品,因為內容豐厚,意蘊渾厚,給人們的感受也相當豐沛,可從多種角度去作解讀。就我的閱讀而言,給我印象最為強烈,感受最為深刻的,是這樣兩點:一是作品在大視野、大背景和大比較中,勾勒出近代中國驚人的落後與艱難的崛起;二是在這樣一個大場景與大背景之下,孫中山作為一個革命先行者的應運而生、因勢利導,以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開路作用。這樣的兩個方面,就很內在也很有力地把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孫中山的個人命運勾連在一起,把國家、民族的興衰,與孫中山的個人進退交織在一起,使人們更清晰也更深刻地認識孫中山為國家開拓新路,為民族創立基業的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中山路——追尋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腳印》,是一曲悲壯的開路歌,一部雄渾的創業史。
《中山路》還告訴我們,孫中山的意義,不僅在於他終結了一種舊的歷史,更在於他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共產主義與共產黨人在中國孕育、萌生的助產士之一。而真正使孫中山的未了意願、未竟事業得以完滿實現和超額兌現的,不是他直接組建的國民黨,而是他間接催生的共產黨,這裡又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道路的既繼承又超越,既學習又揚棄等豐富的內涵。作品在後兩章,以快速的節奏描述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長足發展與巨大變化。這種事實的簡述,反倒給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餘地與回味空間。
——白燁(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學年鑑》副主編)
4、達到了審美高度
《中山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以“中山路”這樣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既有豐富歷史蘊含又有深刻現實意義,既能表達紀念緬懷之情又具有象徵意味的載體,來回顧、探討中國現代化之路。以遍及全國的中山路闡釋現代化,以現代化解讀孫中山等人的“中山路”,應該是相得益彰,由此可以見出作者的巧妙構思和獨特用心。
在建國六十周年來臨之際,回顧與探尋孫中山與其同行者所開闢的這一段中國現代化之路,對總結建國六十周年的經驗,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得失,無疑是有著重要借鑑價值和推進作用。
作為一部長篇思辯體報告文學,楊黎光在書中對“現代化”這一主題的思索、探尋充分洋溢著思想的崇高之美、理性的深沉之美、思辨的智慧之美。書中所展現有思想光芒和詩性筆法令人折服,對於主題的挖掘上尤其透露出作家的勇氣和智慧。在文章結構上,本書也是獨具匠心,從歷史關節點的智取,到歷史敘事與理性思辨的安排、歷史與現場的切換,都很能見出功底和用意。
——潘凱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
5、此書彰顯了三個“好”
第一,書名特別好。書名選擇的角度特別好,作為文學形象來看,孫中山是一個特別大的人物,對於這樣的人物,材料與文獻都非常多,怎么用好這些資料很容易讓人困惑。楊黎光將這個困惑很好地解決了,他選取了“中山路”的這樣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角度,既不會流於大而全的平乏,又能很好地闡述孫中山的一生,非常智慧,切入點實在精妙。
第二,利用史料得用得好。孫中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理想、卻在不斷掙扎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劇與鬧劇的時代。從孫中山的革命之路建國之路的“中山路”這一主題來演繹,孫中山作一個理想主義者,不斷遭受悲劇命運的一生去利用史料,孫中山這個人物形象就飽滿起來了。
第三,主題特別好。敘述方法與主題緊密結合,通過現代化的過程的敘述將主題用思辨體的形式凸顯出來。這種寫法,既不是傳記,也是學術著作,這就在於楊黎光對技巧和材料的把握都十分成熟老道。
——閻晶明(《文藝報》總編輯)
6、富有理性色彩的報告文學
楊黎光的新作《中山路》,有一個特別突出明顯的感覺,這是一部極富理論色彩的文學報告佳作。
1992年,在安徽安慶鄉土成長起來的小說作家李黎光,揮師南下到深圳,這他的一次決定性的文學轉身,是他生命里的一次重大轉折。他毅然放下小說創作,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融入到生活熱流中去,開始了報告文學創作,並很快取得突出成績,成為報告文學作家隊伍中的佼佼者之一。
楊黎光通過對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326條道路,其中直接定名的187條“中山路”的探究思索之後,踏上探訪各地“中山路”的艱辛之路,對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許多“中山路”實地查勘,引發思索,抒發情感;查閱了大量史書史料,經過消化沉澱,思考研究,對複雜的中國近代史做了簡約、清晰、準確、高度、跳躍性的概述,深刻的剖析,給予理性的升發,從而奉獻給讀者一部精彩的《中山路》。這種艱辛勞苦,既付出巨大的腦力勞動,又付出大量體力勞動的文學創作,在報告文學作家中並不多見,尤其是像他這樣擔當著繁重的日常工作業務的業餘作家來說,更是不易;而對小說作家來說,這種付出,更是不可相比的。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中山路”為全書連線的構思,甚是巧妙,這是一種文學構架的創新;文中的許多大段精彩的剖析議論,更是本書中的一大特色。
——傅溪鵬(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7、實證文脈的傳承
這是一部下功夫的作品,我聽說楊黎光是安徽安慶人,那裡的“桐城派”就有重實證的古風。
第一,構思具有創造性。許多的獻禮作品很容易陷入平淡——全景式的寫法,但《中山路》構思大氣,物象穿透歷史,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寫法,構思高明。
第二,非常嚴謹。這與當地的重實證的古風有關,“桐城派”重考證、收集、整理,以實證功夫見長,這在楊黎光的作品中看到了文脈的傳承。
——何向陽(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
8、架構這個作品舉重若輕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楊黎光的創作發生了新的變化,以前的創作關注人的情感與社會現實問題。如今,轉到了研究歷史,關注宏大宏大政治題材了。感覺楊黎光架構這部作品,在選材、表達、描述、議論都是舉重若輕的。
對於史料的引用,非常注重當下性、現實性,最新的材料是用的發表在《南方日報》2008年9月29日關於日本船事件的報導。這說明一個問題,厚重的作品,要靠平常的積累。另外就是報告文學要注重對案頭材料的分析,對新的歷史的挖掘與選擇。
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研究現代化的進程,需要有研究得好的學術論著中得到一些旁證,這樣才能增強權威性和豐富性,對史料也要抱著嚴謹的態度,有些歷史細節和人物心態變化太簡略。
——王必勝(《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9、抓住了中山路的實質
這是一部富有紀念意義的報告文學,是對文體的創造。跳出了報告文學的模式,進入了深層思考。
這也是兩位詩人的智慧結晶。我聽說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丘樹宏是一個詩人,寫有不少的大氣的抒情詩。這部書可以說是這兩位具有詩人情懷的人的智慧結晶,丘常委是詩意的,而在楊黎光的作品中也有內化成敘事詩,作品具有詩的氣質。
抓住了中山路的實質。為什麼中山路可以鋪這么長,認識的人那么廣,那就是孫中山的精神資源一直在延續到了現在,中國共產黨奮鬥的結果可以追溯到近代現代化過程中去,中山路象徵著歷史的延續性。
——賀紹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10、重點扶持的項目
建國獻禮的作品今年報上來的特別多,《中山路》的特色就是構思新穎,中山路--革命路--現代化,構思是新穎的,資料詳實,文體獨特。從中山路的角度介入具有象徵意義。一百多年來的文學敘述,革命文學如何去表現現代性,《中山路》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中山路》是我們廣東省作家協會重點扶持的一個項目,希望我們廣東省能多出一些這樣大氣的好作品。
--楊克(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