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徽菜,它發祥於南宋時期,起源於古徽州今績溪、歙縣一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徽州傳統的民間菜餚。
徽菜起源於古徽州其名稱貫穿並伴隨了800多年的徽州歷史建制,其發端可以追溯至更早之前。清乾隆55年(1790年),徽班首次進京,徽菜隨之北上,開始登足京都,所設的徽菜館始稱為“徽館”,後來成為徽州人旅外菜館業的統稱,而其中績溪人尤為最多。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時期,實力及影響力位居全國10大商幫之首,其足跡幾遍天下,徽菜也伴隨著徽商的發展,逐漸聲名遠揚。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徽州人在全國各地開設徽館達上千家,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見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徽菜經過歷代徽廚的辛勤勞動,兼收並蓄,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以就地取材,選料嚴謹,巧妙用火,功夫獨特,擅長燒燉,濃淡適宜,講究食補,以食補身,注重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而成為雅俗共賞,南北兼宜,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菜系特色
取材
徽菜的烹調方法上一是就地取材,以鮮制勝。徽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就地取材使菜餚地方特色突出並保證鮮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獨到。根據不同原料的質地特點、成品菜的風味要求,分別採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調。三是嫻於燒燉,濃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燴、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燒、燉及熏、蒸菜品而聞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養身。徽菜的原料,資源豐富、質地優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徽州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物產豐盈,盛產茶葉、竹筍、香菇、木耳、板栗、山藥和石雞、石魚、石耳、甲魚、鷹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紅”、“屯綠”是馳名於世的徽州特產。特點
徽菜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徽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徽菜,由於紅燒是一大類,而紅燒的“紅”,表現在糖色上面。對火功要求苛刻。炒菜用油是自種自榨的菜籽油,並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溫燉,有柴禾的急燒,有樹塊的緩燒,是比較講究的。傳統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條件。
當徽菜走向全國之後,仍然保持重色:調色之功;重油:調味之功;重火功:調質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軟,結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調味是傳統。製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術。
菜系分類
安徽菜系的傳統品種多達千種以上,其風味最主要包含沿江菜、沿淮菜、皖南菜三種地方菜餚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化及,安徽菜系逐步演變為現在的五大風味,即沿江風味、皖北風味、皖南風味、合肥風味和淮南風味。從風味特色來講,徽菜菜系是由以上三個區域的地方菜餚組成的一種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中國地方風味。其總體風格是:清雅純樸、原汁原味、酥嫩香鮮、濃淡適宜,並具有選料嚴謹、火工獨到、講究食補、注重本味、菜式多樣、南北鹹宜的共同特徵。沿江風味
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講究刀功,注重形色,善於以糖調味,擅長燒、燉、蒸和煙燻技藝,其菜餚具有清爽、酥嫩、鮮醇的特色。
沿淮菜
沿淮菜是以黃河流域的蚌埠、宿州、阜陽的地方菜為代表,擅長燒、炸、熘等烹調技法,愛以莞荽、辣椒調味配色,其風味特點是鹹、鮮、酥脆、微辣,爽口,極少以糖調味。
皖南菜
皖南以徽州地區的菜餚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與淵源。其主要特點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鮮,善於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鹹、鮮、香為主,放糖不覺其甜。不少菜餚常用木炭風爐單燉單熬,原鍋上桌,濃香四溢,體現了徽味古樸典雅的風貌。
經典菜品
綜述
徽菜歷史上有五六百個品種,經過挑選鞏固和創新,如今確定的有3000多個新老品種。其最有代表性的菜餚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黃山燉鴿”“清蒸石雞”“醃鮮鱖魚”“香菇盒”“問政山筍”“雙爆串飛”“虎皮毛豆腐”“香菇板栗”“楊梅丸子”“鳳燉牡丹”“雙脆鍋巴”“徽州圓子”、“蟶乾燒肉”、“清蒸鷹龜”、“青螺燉鴨”、“方臘魚”、“當歸獐肉”、“一品鍋”、“中和湯”等名菜佳肴。發展出的菜品有:全家福、鳳還巢、炒鱔糊、楊梅丸子、沙地鯽魚、銀芽山雞、紅燒划水、五色繡球、三蝦豆腐、翡翠蝦仁、紅燒大烤、蜜汁火方、腐乳炸肉、雪映紅梅、火煺燒邊筍、松鼠溜黃魚、砂鍋鴨餛飩等數百種。如今徽菜中還保留了一品鍋、刀板香、醃鮮臭鱖魚、虎皮毛豆腐、問政筍、火腿燉甲魚、清蒸石雞(即石蛙)、楊梅圓子、鳳燉牡丹、荷葉粉蒸肉、青螺燉鴨、中和湯等傳統佳肴。
代表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醃鮮魚,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徽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區(徽州即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所謂醃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製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醃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醃製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清蒸石雞 是安徽黃山漢族傳統名菜,此菜湯清香郁,肉細嫩柔滑,原味鮮醇,素以珍品著稱。石雞是棲息在山澗石縫中的一種蛙類動物,乃黃山特產。以休寧縣大阜瀛所產最為著名。黃山石雞每隻重五兩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條紋,肉質細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等營養成分,並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補身體的功能,是山珍上品。問政山筍 兩香問政山筍是徽州山區漢族傳統名菜。竹筍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問政山筍在所有的筍味中最為鮮嫩,但不夠香,加上香腸、香菇等增香,則彌補了不足,這道菜就稱為兩香問政山筍。將筍加火腿骨、鮮豬肉骨燒燜,中途加進香腸、香菇。成熟後去骨裝盤。菜品有紅(香腸)、褐(香菇)、奶黃(問政山筍)三種顏色。筍經燒燜則入味透、質脆嫩,有香腸、香菇等混合芳香,是黃山春季時令菜。
葡萄魚 葡萄魚,安徽省漢族傳統名菜,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盛產葡萄。早先用於釀酒,唐代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詩句。肖縣葡萄酒清亮透明、柔和爽口、回味綿長,具有濃郁的果香和陳酒醇香,在國內外頗負盛名。在葡萄美酒的啟迪下,淮北廚師獨具匠心,經過多次實踐,“葡萄魚”脫穎而出。葡萄魚是以青魚為原料,配釀酒的葡萄原汁,仿整串葡萄形狀製成。橫放在盤中,“葡萄”粒粒飽滿,表皮鬆酥、肉質細嫩,甜酸可口,香味濃郁,乃淮北傳統名饌。
名餚做法
腐乳雞特點:將菜雞肉鹹中帶甜,芳香濃郁。
原料:腐乳雞
主料:雞1000克、腐乳(紅)75克
調料:冰糖4克,江米酒20克,鹽3克,姜15克,澱粉(玉米)8克,豬油(煉製)40克,大蔥15克
做法:
1.將雞取出內臟,去掉嗉囊、食管和氣管,洗淨,剁成長5厘米、寬2厘米的塊,放在大碗內,加入紅腐乳汁、江米酒、鹽拌勻,待用;
2.姜拍松,和蔥同放入粗碗中,把雞整齊地擺入,頭、腳和翅等在上,上面放碎冰糖和熟豬油,上面再蓋一個大盤,用旺火上籠蒸至八成熟爛時取出,復扣在盤內;
3.將蒸雞原汁潷在勺中,用旺火燒開,再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淋入熟豬油,澆在雞上即成。
雲霧肉原料:豬肋條肉(五花肉)750克、鍋巴(小米)100克
調料:小蔥10克,姜10克,醬油30克,醋20克,鹽5克,八角3克,茴香籽[小茴香籽]5克,花椒5克,茶葉15克,赤砂糖15克,香油15克特色:成菜皮色褐黃,光亮中似泛微紅,散發出濃郁茶香,肉質酥爛,肥而不膩。
做法:
1.選用一塊四方形五花肉,用鐵叉平叉入瘦肉中,在爐火上將帶皮面烤至起泡時取下,放入淘米水中,浸泡15分鐘,刮淨焦皮,用水洗淨;
2.鍋內放入清湯150毫升及肉,燒開後撇去浮沫;
3.將八角、茴香籽、花椒裝入紗布袋中紮上口,和鹽、小蔥結、薑片一起入鍋,改用小火,燉至肉爛,撈出待用;
4.用鐵鍋一隻,放入碎鍋巴(飯鍋巴)、茶葉、紅糖,並拌勻;
5.上面放一鐵箅子,將肉置於上,皮面朝上,蓋好鍋蓋,用旺火燒,待鍋內冒出濃煙,熏出香味時,離火燜至煙散盡;
6.肉涼改刀,先分成四大塊,再切成0.6厘米厚片,整齊地擺入盤中,澆上醬油、醋、香油即成。
製作要訣:
1.鐵叉一定要叉入瘦肉中間,改切後叉眼彌合。若叉入肥肉中,叉眼難合,切出肉片就不美觀;
2.肉皮必須烤至起泡,才易煮爛,口感好便於消化;
3.肉燉爛時,用筷子一插即透。肉不可燉得太爛,否則熏制後不易成形;
4.熏制時須皮朝上,肉朝下,香味易入肉內。因肉已爛,味易入,故熏時不宜過長。
5.飯鍋巴製作方法:將飯的鍋巴取下,放於暖氣上烘乾;或入烤箱烤乾,後者次之,炸後不如前者鬆脆。
雪冬山雞原料:野雞1000克,冬筍200克
輔料:肥膘肉50克,醃雪裡蕻100克
調料:鹽3克,醬油50克,白砂糖10克,黃酒15克,小蔥15克,澱粉(玉米)5克,姜10克,豬油(煉製)50克
做法:
1.將山雞(野雞)宰殺治,連毛剝皮,以脊背開刀,除去內臟洗淨,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
2.雪裡蕻洗淨切碎;
3.冬筍去殼、老根,洗淨,削切成薄滾刀塊;
4.蔥去根須,洗淨,5克切成末,10克切成段;
5.豬肥膘肉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3厘米厚的片;
6.炒鍋置旺火,放入熟豬油40克,燒至五成熱,下雞塊和豬肥膘肉片煸炒;
7.待雞塊變色時,加入醬油、黃酒、蔥段和姜塊(拍松),再加水用旺火燒開後,換用小火燉至七成爛;
8.再加筍、雪菜、鹽、白糖,燒至九成爛,然後換用大火燒;
9.燒至湯半乾時,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淋入熟豬油10克,起鍋裝盤,撒上蔥末即成。
製作要訣:此菜先炒後燒,加水量與雞塊齊平,基本收乾湯汁,勾薄芡上桌。
酥炸鳳翼特點:嚼嚼有物,似骨非骨,夾有糯米香、芝麻香、火腿香。
原料:雞翅400克、糯米15克,火腿15克,芝麻20克,麵包屑50克,雞蛋120克
調料:鹽1克,黃酒15克,椒鹽5克,小麥麵粉10克,小蔥3克,澱粉(玉米)13克,姜3克,花生油75克
做法:
1.先把雞翅膀的翅尖一個個地剁掉,再於骨節彎曲處剁成兩段,放在碗裡;
2.雞翅段的碗裡加入蔥、姜(拍松)和黃酒,上籠蒸至七成爛,取出晾涼;
3.晾涼後在每個雞翅上橫劃一刀,剔去骨;
4.糯米淘淨,用冷水浸泡,上籠蒸熟;
5.淨芝麻炒至微黃有香味,出鍋碾碎;
6.熟火腿切末;
7.將糯米、芝麻、火腿、鹽一起攪拌均勻,做成餡心;
8.雞蛋磕在碗裡攪散,加濕澱粉、麵粉調成糊;
9.在雞翅骨的空隙處,一個個瓤上餡心,外面裹上一層蛋糊,再滾上一層麵包屑,擺在盤中;
10.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端離火口,將雞翅逐個下鍋,待全部下完後,把鍋端回火上,炸至淺黃色,撈出裝盤,撒上花椒鹽即成。
製作要訣:
1.雞翅細嫩,餡為熟料,炸的時間要短,色變淺黃,撈出裝盤;
2.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花生油750克。
文化傳承
文化
徽菜的形成與江南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飲食習俗密切相關。綠樹叢蔭、溝壑縱橫、氣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環境,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徽菜發展的有力物質保障,同時徽州名目繁多的風俗禮儀、時節活動,也有力的促進了徽菜的形成和發展。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徽菜的鼎盛時期,正是徽商獨霸中國的時期。徽州商人在一定程度上,給徽州菜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金華火腿在東陽,東陽火腿在徽州”。李白在金華留下詩名:“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他年一攜手,搖槳入新安(即徽州)。”
傳承
“徽”是徽州的簡稱,“徽菜”因徽州而得名,其因徽州商人的崛起而興盛,又因徽商的沒落而衰弱,近年來不斷崛起。徽州商幫的發跡對飲食的講究進而刺激了家鄉飲食業的發展,不僅使得徽菜的層次提高,成為宴請應酬的必備,也促使徽菜館遍布全國各地。徽商走到哪,哪裡就有徽菜的影子。在徽廚遍天下的時代,徽州菜餚達到鼎盛,經營者不僅繼承徽菜的烹飪傳統,把徽州人的食俗傳到異鄉他幫,還吸取各幫烹飪技術之所長,樣樣烹飪入味。關於徽菜的傳播與發展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說,當時徽商談生意、應酬或是好友聚會都會擺上一桌家鄉菜,以示為對待貴賓的尊重。因為徽菜的取材以及特色是獨具一格的,十分具有代表性。於是徽菜開始邁向注重品質、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二是說,徽州商人遍布天下,根在徽州,口味也在家鄉,所以有求必有供。於是遍布全國的徽菜館開始陸續出現。這也推動了徽菜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