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戰明軍有上中下三策可選,結果卻讓人痛心

大凌河戰略位置

大凌河位於遼寧省西部,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徵討烏恆、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凌河谷為行軍主道。

明宣德三年(1428)建大凌河中左千戶所城,城南距錦州四十里,以近大凌河而名。大凌河城周圍三里三十步,闊一丈。大凌河城是明遼軍與後金軍在遼西攻守的堡壘。明末清初,這裡曾經三次棄毀。

1、天啟二年(1622)正月,後金奪占遼西廣寧城。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帶領軍民撤退到山海關內,大凌河城第一次遭到棄毀。

2、孫承宗替代王在晉任遼東經略時,孫承宗與袁崇煥議重點建立寧遠、右屯、錦州、大凌四城,繕城駐守。天啟五年(1625),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寧遠,明軍雖獲得“寧遠大捷”,但後金軍撤退時焚毀覺華島囤糧城並毀壞大凌河城。

3、努爾哈赤死後,明遼東巡撫袁崇煥藉給努爾哈赤弔喪之機,修繕大凌河城,加強前鋒防守。1627年明軍雖獲“寧錦大捷”但後金撤軍時,再毀大凌河城。

從地圖可以看出,大凌河城是錦州的衛星城,這裡也是清軍進軍關內的必經之路。

寧遠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寧遠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戰爭背景

明軍方面

1、政府已經衰敗,遼東盡失,僅剩遼西走廊作為防禦地帶;

2、明朝傳統衛所制已經荒廢,明軍戰鬥力差,士氣低落,僅有關寧鐵騎等部分軍隊戰鬥力強;

3、袁崇煥被殺,軍心不穩,孫承宗上台後整頓軍務, 但是後方受崇禎皇帝和文官體系制約;

4、前線主將祖大壽受袁崇煥被殺影響,只願自保。

袁崇煥袁崇煥

清軍方面

1、滿清崛起,占領遼東,並結盟蒙古,士氣正盛;

2、寧遠兵敗,努爾哈赤病死帶來一定影響,北方民族的落後社會制度需要改革;

3、皇太極上台後逐漸集中皇權,改變以往失利影響。

皇太極皇太極

· 戰爭時間:1631年

· 參戰方兵力:後金約50000人,明朝約13800人

· 名稱:大凌河之戰

· 明朝援軍:前後增援約54000人

戰爭過程

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老臣孫承宗臨危受命,於1631年(崇禎四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關外軍務,並按既定方針搶第三次搶築大凌河,搶修大凌河的主將是祖大壽。面對明軍的重築,皇太極當然不能坐視,他立即徵調大軍,包括蒙古兵在內,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從瀋陽出發應戰。

明軍主帥孫承宗此時坐鎮山海關,遠離戰場,對於清軍出戰,孫承宗應該早有預料才對。修建大凌河城不應當是一個獨立的軍事行動,應當是雙方前線軍事較量的一步棋,其實明軍早應該準備5萬以上的兵力,作為修建大凌河城的掩護,而不是後期的被動逐次增兵救援。清軍從瀋陽出發到大凌河城共用了15天時間,明軍期間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上策,主動退到錦州城,距離僅40里。錦州城大,城防堅固,清軍暫時還沒能力攻下。大凌河城就算被破壞,清軍並沒有收益,而且出兵消耗,清軍得不償失。

中策,集結3-5萬兵力增援,在大凌河城外構築工事,城內外呼應,清軍進攻也很難獲得效果。

下策,緊急從錦州城調集糧草支援大凌河城,城內如果糧草能夠堅持一年,清軍圍城很難奏效。

明末遼東形勢圖明末遼東形勢圖

然而,孫承宗什麼措施也沒有採取,坐視清軍與蒙古軍隊會師於大凌河城下。相對於清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親臨前線,孫承宗一直是遙控指揮,明軍又輸了一招。

明軍前三次增援都屬於屬於倉促出擊,1631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萬人組成的援軍終於到了。率領這支部隊的是監軍道張春。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處時,與金兵相遇。張春為了扼制騎兵,動用了許多戰車,戰車上配有火器,雙方交戰開始,八旗兵吃了些虧,沖了幾次都未能成功,戰車陣緩緩向前推進。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此時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明軍的陣營當時就亂了,皇太極率軍沖了上去,明軍被殺得節節後退。皇太極早已在明軍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潰逃的明軍們遇到伏兵,大都放棄抵抗選擇了投降。張春和他的三十餘名將領被生擒,第四次的增援幾乎是全軍覆沒。

最終3個月後,祖大壽走投無路,只好投降。

大凌河是明亡清興的最重要10場戰爭之一,戰爭的結局明軍守軍1萬多人投降,援軍5萬人崩潰;而清軍損失少,收穫了巨大,投降的明軍增強了實力,還有武器等裝備繳獲。而且士氣上明軍更弱,清軍更強。

雖然祖大壽是大凌河主將,並且最終投降。明軍的失利還是孫承宗造成。孫承宗任遼東經略時袁崇煥擔任前線指揮時期,是明朝軍事搭配最好時期,孫承宗本人不適合做統帥,導致這次戰役明軍沒有一個全局規劃和指揮。

祖大壽適合擔任主將,並不適合擔任主帥,而且他也指揮不了別的明軍。1萬多明軍堅持到最後一刻才投降,投降後祖大壽又找機會逃回。可以說前線明軍都很英勇,也不是怕死投降,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