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吳三桂,大家馬上會想到大漢奸、朝秦暮楚、不知廉恥等負面的形容詞,但是大家可曾想過,吳三桂曾經也是翩翩少年,也曾是大明的國之棟樑、軍界的明日之星,那他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這條不歸路,成為一個遺臭萬年的大漢奸的呢?
論出身,吳三桂可以算得上是名門出身,他的父親吳襄曾任錦州總兵,而他的舅舅祖大壽更是遼西的名門望族。論能力,吳三桂文武雙全,不到20歲就中了武舉,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來看看吳三桂擔任軍隊高官時的年紀,你就知道當時的他是多么的年輕有為了。20歲,任游擊將軍,從三品。23歲,任前鋒參將,正三品。26歲,任前鋒右營參將,相當於副總兵,從二品。1639年,27歲,任寧遠團練總兵,正二品。那是真正的年輕有為,前途無量。
但是,如此根正苗紅、前途無量的軍界新星為何會走上投降滿清、賣國求榮的漢奸之路呢?這恰恰也與其顯赫的家世和擔任的職務有關。
在明朝滅亡(1644年)之前的最後幾年,吳三桂任遼東總兵,主要負責遼東軍務和寧遠等幾座關外孤城的防守,所以吳三桂成了清朝極力拉攏的對象。
而此時他的舅舅祖大壽已經投降了清朝,祖大壽是明朝的名將,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十幾年,有勝有負,但是在1642年松錦大戰中,駐守錦州孤立無援,無奈之下投降了清朝。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也投降了清朝,所以皇太極利用吳三桂的這些親戚極力的拉攏吳三桂。
早在1642年松錦大戰之後,皇太極就寫信給吳三桂,告知他祖大壽等人已經投降清朝,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這年十月,皇太極再次致信吳三桂,“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讎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而到1643年,皇太極又再次致信吳三桂,希望他率兵來降。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吳三桂覺得明朝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對於皇太極的招降,他有些猶豫,既不想立即投降清朝,又不想與清朝翻臉,可以說是處在一種曖昧的階段。
1644年三月初,吳三桂奉崇禎皇帝聖旨,放棄關外土地,率軍民回內地勤王,在吳三桂還沒有趕到京城時,李自成的大軍就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盡。半路之上的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朝,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張貼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可見其歸順李自成之心已定,此時的吳三桂似乎離歷史上的那個頭號大漢奸漸行漸遠。
但是,歷史就是這么的出人意料,事情到了三月二十六日發生了變化,已經離北京不遠的吳三桂突然調轉馬頭,向山海關狂奔而去,並從背後攻擊了山海關,將原本已經被大順朝占領的山海關據為己有。至於這一改變的原因,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了,並非為了陳圓圓,只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利益罷了。
而到了山海關之後的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了,李自成算是被徹底得罪了,原本歸順大順朝,最多是存在被剝奪兵權的風險,但是現在已經和大順朝撕破了臉,如果被李自成擊敗,不但官沒得做,命都得沒了,所以此時的吳三桂,只剩下投降清朝一條路了。
而此時,皇太極已經去世,清朝的實際領導者是攝政王多爾袞,而得知關內巨變的多爾袞早就點齊所以兵馬,想進關分一杯羹。投懷送抱的吳三桂正中了多爾袞的下懷,多爾袞率部隊趕到了山海關外,經過幾天的觀察之後,多爾袞確認了吳三桂的誠意。終於,在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之時,多爾袞率滿清八旗突然沖入戰場,將大順軍擊敗,從此走上了征服全中國的道路。
引狼入室的吳三桂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大局,最終清朝消滅了關內的大順朝、南明政權和各路農民義軍,占領了全國,而吳三桂的歷史身份也從一個冉冉升起的軍界新星變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漢奸。他拒絕過,也彷徨過,但是最終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漢奸。
明朝 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