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堪稱最為慘烈,投入兵力最多的戰爭,兩國進行著全方位的國力比拼,從戰爭開始之初德國節節勝利,蘇聯左右支拙,再到英美援助,蘇聯開始逐步反擊,數次戰果輝煌的反擊戰,一舉將二戰的風向徹底逆轉,而蘇德戰爭最後的戰場就是德國的首都,柏林。
1945年4月16日~5月9日,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就是著名的柏林戰役,此役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而德國方面則是德軍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會戰結束。
柏林戰役的慘烈程度非比尋常,此役蘇聯方面付出了高達30萬的人員傷亡,付出的代價非常的慘烈,而且在戰役之前,德國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敗亡已經不可避免,但是德國人仍然準備負隅頑抗,做出最後的反撲,最後的戰役無疑會是最為艱難的,那么蘇聯為什麼要扛起主攻的任務呢?
蘇聯的選擇在當時竟然是一個無奈的選擇,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盟軍在當時並沒有做好充足的進攻準備,雖然艾森豪一再強調盟軍隨時可以打下柏林,但實際上盟軍直到3月23日,他們才大規模橫渡萊茵河,到4月11日第九集團軍才有一支小分隊抵達易北河西岸——而此時的日期離250萬蘇軍發動總攻只有幾天了,所以為了防止再生變數,必須儘快拿下柏林。
上述的原因只是一個,史達林並不是傻瓜,蘇聯搶過主攻大旗的另一個因素才是決定性的,那就是蘇聯的戰略目的,美國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太平洋戰場和和日軍的血戰,而英國在二戰中守住了歐洲最後的尊嚴,蘇聯對德國的反攻里卻充斥著美國援助的影子,為了徹底證明蘇聯對二戰的貢獻,史達林決意要用鮮血換取蘇聯應得的國際聲望。
之後在後世解密的一些檔案之中透露,當時的英美甚至有滅掉蘇聯的打算,二戰的進行,英美方面都在不斷的進行戰爭,導致在戰爭結束時,英美的實力非常強大,當時僅在歐洲戰場的盟軍部隊就有將近500萬軍隊、坦克飛機的數量也非常龐大,而且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盟軍自登入以來,還沒有打過像樣的大仗。就這樣結束戰爭未免可惜,因此他在戰爭末期積極活動,力圖將美英兩國拖入反蘇戰爭。
而邱吉爾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當時的邱吉爾認為蘇聯經歷了德國多年的戰爭,應該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即使拿下柏林也是強弩之末,所以盟軍在坐收漁利的同時又能做出修整,一旦二戰結束,立馬開始對蘇作戰,消滅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邱吉爾當時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所以擺在蘇聯的面前的選擇其實非常的艱難,如果不打,和德國隊拉鋸戰也不能迅速結束,而且落後於盟軍對自己的聲譽影響極大,再者打下柏林也能威懾英美,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絕非強弩之末,所以史達林直接下令,命令軍隊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柏林,於是乎就有了慘烈的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在蘇聯軍人浴血奮戰中落下了帷幕,最後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二戰也開始逐漸落幕,在經歷了柏林戰役之後,當威武的蘇聯軍隊出現在柏林街頭,邱吉爾才發現自己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打對,經歷了多年的戰爭,蘇聯同樣打造出了一支精銳之師,在柏林戰役中,更是對德國軍隊進行了毀滅式的打擊,蘇軍的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就是這樣一支有幾百萬人的蘇軍,極大的威懾了英美,徹底粉碎了再度掀起戰爭的可能性。如果您喜歡小編的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GSJS1968,每日為您推送新鮮史料!
二戰 史達林 艾森豪 邱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