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墓為啥四十多年都沒開挖?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秦始皇陵

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用了大約38年的時間、約72萬人修築了它的陵寢。在他的地下宮殿里,用水銀模擬他統治的疆域內江河湖海的流動,在地宮上空模擬了日月星辰的轉動,同時地宮內布滿機關阻止盜墓者。

平民百姓關注秦陵,都集中在一個疑惑上:為什麼不挖?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是,挖和不挖哪個更重要?

秦皇陵有嚴密的防盜系統。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其中暗弩就在《史記》中明確的記載。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也見於《史記》,而《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引起諸多的爭論。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另外還有傳說因為始皇死是在路上死的,屍體腐爛,趙高用鹹魚來掩蓋腐爛的味道,所以始皇的墓是漂流在墓內的,順著水銀漂。

秦始皇陵

而關於挖不挖秦皇陵,其實國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定:

第一,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的既定政策。

第二,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考古任務,每項考古科研成果都將增加對秦始皇陵的認知程度。

第三,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在對局部或外圍尚且認識不足,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對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秦始皇陵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

因此讓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宮殿繼續沉睡地下,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方式。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