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佛像坑發現,消失千年六朝古都重現,兩省都認為屬於自己

2012年1月,考古隊在北漳河河灘沙地5米深處內發現漢白玉碎塊,勘探發掘出國內最大佛像埋藏坑。

這次考古發現有編號佛造像2895件(塊),是近代出土佛教造像數量最多一次。這批文物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徵、題記年代等初步確認,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另有少數北魏、唐代風格造像。

出土的佛教造像出土的佛教造像

在北漳河畔曾經有個著名都城鄴城,城市名字起源於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大業,鄴的含義是大業住的地方。齊桓公時期築鄴城,秦朝屬邯鄲郡,西漢漢高祖置鄴縣。

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建設鄴城。鄴城東西長7里,南北長5里,外城有7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建築了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把這裡建設成自己的都城,鄴城自此開始輝煌。

《三國演義》中,孔明修改曹植《銅雀台賦》,說曹操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周瑜大怒,孫劉聯手抗曹,銅雀台也名揚天下。鄴城中還有仙都苑、游豫園、華林園等園林,雕樑畫棟,規模宏大。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漢獻帝傳位,建都洛陽。曹魏時期鄴變成了陪都,走完了第一段輝煌。

曹魏鄴都復原圖曹魏鄴都復原圖

南北朝時期,後趙石虎遷都鄴城。漢人冉閔建立魏國,也在此建都。前燕慕容滅冉魏,遷都於鄴。公元534年,高歡入洛陽,挾持北魏孝敬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後來東魏由北齊替代,也在此建都。

從三國到南北朝,鄴城先後為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公元580年,北周丞相楊堅(即隋文帝)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下令火焚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

鄴城鄴城

隋文帝摧毀了鄴城,將相州、魏郡和鄴縣及居民一併南遷至安陽城。

隋唐時期,鄴成為安陽城的別稱。金朝時期,相州(安陽)改稱彰德府,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到民國時期仍隸屬河南。

1952年撤消河南北部的平原省時,劃臨漳縣屬河北省,鄴縣屬河南省,鄴縣後來併入安陽縣。

鄴城遺址鄴城遺址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遺址南距安陽市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餘公里。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也屬於鄴城遺址一部分。

鄴城建立後2000年時間一直屬於河南省,但是現在遺址又屬於河北省。所以河南和河北省,都認為鄴城屬於自己。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