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專權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時代特點,大家最熟悉的、影視劇表現最多的宦官專權歷史當屬明朝那段時期。在明朝的歷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太監,像: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汪直、曹化淳等等,當然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明朝太監里的正面代表人物——鄭和。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沒有哪個朝代能像明朝那樣能湧現出這么多令後人熟悉的宦官。
現在的影視劇動不動就玩個穿越,要么穿越到秦朝當將軍,要么穿越到清朝當妃子。但如果有人想穿越到古代當太監(估計沒人想),那么最適合他的朝代應該就是明朝了。
剛開始的時候,明朝的太監並沒有那么大的權力,當時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他吸取了以往歷朝歷代宦官專權禍國的教訓, 在建國之初對宦官作了種種限制,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因此,明初對宦官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所以那時的太監也都比較低調。朱元璋去世後,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在這個過程中宦官起了很大作用,明成祖朱棣開始重用宦官。從這之後,宦官的地位逐漸提高。
明宣德年間,宮中設定了宦官學校“內書堂”,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堂讀書,並派大學士任教。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太監有了文化之後,經常協助明朝的皇帝擬旨批紅。明朝有個權力很大的機構叫司禮監,在明初司禮監僅是負責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但是隨著太監地位的提高,司禮監開始代皇帝批紅(在重大決議和奏摺上做批示),司禮監的主管被稱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擔任過這一要職,其地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正因為明朝太監的權力之大,所以很多人把太監當成了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像上面提到的那幾位權力很大的大太監,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窮苦出身、沒錢沒靠山,憑藉自己的努力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權力的高峰,堪稱人生的楷模、成功人士的典範。這些太監的成功激勵了更多的人投身到宦官行列。據統計,明朝嘉靖年間,宮中太監已多達數萬人。後期的萬曆初年,太監人數超過兩萬並持續增加,到明朝滅亡時據說有十萬人之多。
除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一些眼前的利益更是讓很多人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成為宦官不但有了一個“鐵飯碗”而且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這對於廣大貧苦人家來說減輕了不少負擔。
宦官是宮裡的人,一旦家裡有人受欺負,說上一句:“我宮裡有人”,旁人都會高看兩眼,家人也會免於受欺負。萬一哪天在宮裡混好了,不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且日後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羨煞旁人。像王振、劉瑾這些大太監得勢後不僅給家鄉免除賦稅,還把老家的科舉名額提高了不少。魏忠賢更是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一起帶到朝廷里吃皇糧。
以上的種種利益誘惑在當時吸引了無數青年男子進宮當太監,甚至為此擠破頭。明朝天啟元年,宮裡劃定三千名太監的錄取名額,但來報名主動自宮的人卻已經超過兩萬,這兩萬人蜂擁到禮部大門口喧嚷耍賴,錄取現場混亂成團。明武宗正德年間,相傳一個村裡有數百名青年男子,這數百人自己閹了自己,然後跑到北京求當太監。由此可見,太監這一身份在當時是多么的火爆。
明朝 太監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