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與中國隔著喜馬拉雅山,歷史上交通不是很便捷。
唐太宗時期國力強盛,先後征服了突厥等民族,疆土空前廣大。這一時期玄奘印度取經,歸國後寫出《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印度28個城邦、地區、國家概況,使大唐對印度有了直觀了解。
當時的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印度五個部分。唐初,中印度王國的戒日王統一了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大唐西域記》記載,摩揭陀國周廣五千餘里,土地肥沃,風俗淳樸。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王玄策和玄奘是老鄉,都是洛陽人。王玄策早先任廣西融州黃水縣令,是唐朝一個低級官員。
王玄策一行臥冰嘗雪,艱苦卓絕,總算平安到達印度,但是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戒日王遇害,宰相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各印度又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剛剛篡位的新王阿羅那順聽說大唐使節來了,不但不以國家禮節接待,反而派出2000人馬半路伏擊,王玄策、蔣師仁被擒獲遭到扣押,隨從人等全都遇難。
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王玄策、蔣師仁從獄中逃脫。身為大唐使節被敵國俘虜,同伴被殺,向唐朝匯報路程太遠來不及,王玄策決定借兵復仇。
當時吐蕃王松贊乾布娶了文成公主和唐朝是盟友,同時周圍國家對阿羅那順篡位也不滿,因而都支持王玄策。泥婆羅國(尼泊爾)支援了7000騎兵,松贊乾布借來1200兵馬,加上其他大唐藩屬國,湊齊了一萬人馬。
王玄策率領這支多國部隊揮師南下。阿羅那順聞知王玄策借兵復仇,在北印度甘地斯河畔布下象陣。為攻克象陣,王玄策採用戰國時田單的“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在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印度軍戰死3千,逃跑落水溺斃1萬多,被俘1萬1千人。
王玄策一路追擊,中印度兵將不堪一擊,被一舉全殲,活捉了阿羅那順。而阿羅那順的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部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東印度起先幫助阿羅那順對抗唐軍,國王尸鳩摩為了謝罪,連忙送牛馬弓刀瓔珞財寶,表示臣服大唐帝國。
公元648年,王玄策押解著阿羅那順回到長安,李世民冊封他為朝散大夫,將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朝散大夫是個五品下官職,唐朝僅僅給王玄策官升了兩級。
《舊唐書》卷三記載: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
玄策作為一個毫無根基的外交使臣,憑著借來的萬餘士兵就能夠在印度平原上所向無敵,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大唐帝國的國力強盛和國威之遠可見一斑!
唐朝 王玄策 東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