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4月21日,巴布爾率1.5萬士兵在“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敗德里蘇丹的4萬軍隊,一舉占領阿格拉、德里等地。之所以能夠戰勝近3倍的敵軍,全賴其麾下阿富汗士兵嫻熟的火炮技術,而這一年距離他統治阿富汗,已過去整整22年。6天后,巴布爾在印度阿格拉建立莫臥兒王朝,加冕為印度斯坦皇帝。值得指出的是,“莫臥兒”為波斯語中對蒙古的稱呼。
在1507年被成吉思汗後裔昔班尼汗滅國後,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率部翻越崇山峻岭,奪取喀布爾後重新建立了一個小王朝。地盤穩固後,巴布爾從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手中借來大批軍隊,相繼收復了帖木兒帝國的故地——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塔什乾,蒙古烏茲別克人紛紛退卻。
憑藉著在呼羅珊的勝利,巴布爾眼看著就要光復整個河中地區,卻不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最初,波斯人出於對帖木兒王朝的忠誠,對巴布爾的軍事行動予以大力支持,此時卻因撒馬爾罕、布哈拉兩地百姓信奉遜尼派而異常惱怒,聲稱要與其斷絕關係,宗教騷亂此起彼伏。
更要命的是,趁著巴布爾治下內訌不斷的“天賜良機”,烏茲別克人捲土重來並大敗波斯軍隊。無奈之下,巴布爾放棄了對河中地區的企圖,滿懷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喀布爾王國。沒多久,他又盯上了南邊四分五裂的德里蘇丹國。就在此時,德里蘇丹國的旁遮普省總督寫信向巴布爾求助,請求其出兵將該省人民從蘇丹的統治下“解救出來”,於是巴布爾在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下率兵南征,結果大獲全勝。1525年,巴布爾繼續南下,次年攻占德里,成功將北印度大部分地區納入統治範圍之中。
與當年蒙古人統治中原一樣,巴布爾作為突厥化蒙古人,又是穆斯林,因此在印度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異族”,最初遭到了激烈反抗。為此他效仿了先祖成吉思汗的統治方式,採取“以印治印”的策略,使各教派和分散的村社走上統一道路,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繼孔雀帝國、笈多帝國之後又一個輝煌時代。
有意思的是,雖然莫臥兒王朝的歷代皇帝都是忠實的伊斯蘭教信徒,又深受波斯文化的影響,但他們並未打壓印度教,更沒有取消種姓制度。這是因為在印度,種姓制度不僅是一套身份階級制度,還是一套固定有效的社會分工制度,其實質可以說是職業終身化、世襲化。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印度成功消除了一切反抗,建立起一個無比穩定的制度體系,並通過宗教、文化方式使每個人予以接受。對統治者而言,這套制度實在令他們受益匪淺。因此莫臥兒王朝與之前的統治者一樣,心照不宣地沿用了這一制度,建立起上層波斯化、底層為印度教的混搭政權。
到第三代君主——巴布爾之孫阿克巴執政時,莫臥兒帝國達到巔峰時期,他也因此成為印度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另一位為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位之初,莫臥兒王朝差點兒被阿富汗人滅掉,僥倖逃過一劫的阿克巴勵精圖治,利用騎兵打下偌大疆域。對內,他取消了印度教王公的賦稅,並親自迎娶印度教女性為妃,有力調和了兩大宗教之間的矛盾。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阿克巴大力發展文化,從中亞、南亞各國招攬藝術家,在文化上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創造出既有波斯風情又有印度特徵的藝術風格,尤其以繪畫及建築最為典型——比如享譽世界的泰姬陵,便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任皇帝沙·賈汗下令修建的。
到18世紀時,莫臥兒帝國遭到阿富汗和波斯的不斷入侵,再加上英法殖民者擴張、各地總督割據自立和錫克教徒起義,已經搖搖欲墜、名存實亡。19世紀時,莫臥兒皇帝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操縱下的傀儡,並於1857年被廢。次年,維多利亞女皇就有了一項嶄新而榮耀的頭銜——印度女皇。
成吉思汗 莫臥兒王朝 帖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