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腦迴路,打刀興起後,日本的兵法竟是指劍術?

打刀的興起,代表著日本武士階級的全面興起,以及戰國時代整個武家社會體系的動盪。在這個動盪期間,日本刀也從騎馬武士的專利品逐漸成為一般武士的常用武器。原本只有高高在上騎著高頭駿馬的貴族武士才能使用的太刀,成為了掌握在下級步行武士手中的打刀。這標誌著日本軍隊的主力開始從小規模精銳化的重甲武裝騎士,開始向大規模職業化的輕甲步戰武士進行轉變。劍技也從大開大合的斜向劈斬,開始轉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

打刀

在這個時期,劍道也逐漸從貴族武士的業餘愛好,轉變成為了在亂世中求生的手段和必須的技能。華而不實的招式無法在殘酷的戰爭中生存,禪宗玄奧的哲理也無法保證家族的延續。最終到了戰國時代中後期,武士階層開始從劍道中尋找致勝策略的“兵法”。於是在這個時代中,“劍法”被稱為“兵法”。“兵法”這個詞顯然是一個外來辭彙,而其來源便是中國偉大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其實在日文中,“兵法”的語意也是經歷了多次的變遷。最初由中國傳入時尚解為戰爭之術、謀略(見《日本書紀·天智天皇一〇年正月》)。到了日本中世,情況發生了轉變,《吾妻鏡·文治二年八月一五日條》中有記:“弓馬之事…保延三年八月遁世之時,秀鄉朝臣以來九代之嫡家相承之兵法燒失。”這裡的“兵法”是作為“弓馬之事”的代替說法而被採用。所以日本中世武藝等同於戰爭技術,也就是戰場上的格鬥技術。

網路配圖

然而從室町幕府時期開始,兵法所指開始朝劍術轉變。即便是這樣,室町時代的“兵法”依然包含有戰術之意。室町前期的作品《義經記》的卷二中,鬼一法眼修學的場面就有“六韜兵法”的出現。此外,傳說中原是“陰陽師法師”的鬼一法眼,他所採用的“兵法”,從現代人的角度思考也決非是戰爭謀略術乃至武技這般簡單,更有戰場之上使用方術、魔法的意味。當然,上面談到的“兵法乃方術、魔法”的說法,從特定時代出發考慮,其實對應的應該是軍配術,也就是與戰爭相關的占筮術。在《了俊大草紙》中就有“今天下人所用之兵書,實有四十二ヶ條”之語及“兵法皆是無法按真言斷然進行之事也”的說明。

網路配圖

在當時“兵法”確實有將占筮術包含在其內已是毋庸置疑。所以在室町幕府時期,“兵法”根本就是綜合武術、軍法軍配的集合體。只是到戰國時代,成為了兵法之意的又一轉折點。兵法所蘊涵的內容在這一階段被分化。譬如在《甲陽軍鑒》中,兵法等同劍術、軍法等同戰略術、軍配等同占筮術,“兵法”原本的意義開始被分類使用了,而後逐漸變為專指劍術一項的特有名詞。

網路配圖

在戰國時代,日本武士們相信劍法中致勝的規律也同樣可以套用到戰爭中去,而一個劍法高超的武士,必然會是戰場上戰無不勝的勇者。這足以讓我們了解到在當時滲透到劍道中的戰爭味道。

網路配圖

在戰國中後期,“兵法修行者”依然是根據古法兼修多門。例如松本備前守所傳門下技藝,就包攬了劍術、長刀、十文字槍、陣鐮、丘杖、突棒、弓馬術等。新當流鼻祖冢原卜傳著有《弓之心得百首》,可見其弓箭造詣的高低。相比之下,劍聖上泉信綱所學更為全面,除十八般武藝外,作為軍師所需修習的軍法軍配亦成為了信綱的修業目標。無怪歷史研究家加來耕三曾如此評價:“戰國時代的兵法修行者所學其實是作為‘一國一城’之主所必備的本領。”他們不一定必須擁有傲人的武藝,修行是為了學會如何胸懷十萬甲兵,腹有千機良謀;如何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這才是真正的“兵法修行者”。而同樣的,他們所修習的“兵法”也因此而最終反映到了他們所得意的劍道之上。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趙開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