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和白崇禧雖然是老搭檔,但是他明白,兩人從廣西學生軍開始地位就完全一樣,如果在這個時候讓白當了團長,讓他有了兵權,那么在部隊中親近白崇禧的人,就會在無形中抱成一團,萬一他們擁白取而代之,後果不堪構想。與其埋下禍根,不如扼殺在萌芽中。黃紹竑就找來白崇禧,好說歹說讓白打消了這個念頭。此後討賊軍與李宗仁的自治軍合流,並統一廣西,新桂系三巨頭就這樣出現了。按照座次,李第一、黃第二、白第三,但在實際上,黃、白之間早就由於兵權而產生裂痕,這就使白逐漸向李靠攏了。1929年11月,白崇禧借廣西局勢混亂之機,隨李宗仁重返廣西,並出任護黨救國軍前敵總指揮一職,中原大戰爆發後白又改任第一方面軍總參謀長。雖然白所制訂的作戰計畫在戰事一開始就打得湘軍節節敗退,但是桂軍並沒能將湘軍擊垮。之後粵軍入湘側擊桂軍,這就使桂軍更難打開局面了。
撤退,只能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白崇禧在這個時候卻一反常態地堅持集中兵力,要在衡陽與粵軍決戰。這一提案雖然得到了李宗仁的支持,但並不符合現實,甚至有不少白的擁護者也反對。即便如此,決戰還是打了,結果,自然是敗了,敗得很慘。這就直接促使了黃紹竑的退出,但卻使白崇禧上了位,成了二號人物。白崇禧適時抓住了各路軍閥不願與桂軍決戰的想法,堅決主張抵抗,使新桂系避免了滅頂之災,這使他個人的威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兩廣合作後,李宗仁常駐廣州,將桂軍的指揮權下放給白,白就借這個機會排斥異己,並利用自己兼任廣西軍校校長的指揮大力培植親信,使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把桂軍整成了支“白家軍”。抗日戰爭爆發初期,日本報紙將白崇禧稱為“戰神”。 近年來,作為崑曲“義工”,白先勇不斷遊走於台灣和大陸之間,他率眾打造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深受年輕人青睞。而他最重要的一項寫作計畫—為父親白崇禧寫傳卻遲遲沒有完成。在為父親寫傳的過程中,白先勇蒐集了幾百張照片,從北伐戰爭到台灣的最後歲月,白先勇說,“這些照片很有歷史價值,把它們串起來,就是我父親的一生。”
國民黨 戰神 白崇禧